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而“全面”也应该包括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所关注。特别是对高中学生而言,心理教育更是必不可少。在当前的应试教育压力下,高中学生要承受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压力,高考成了学生人生中的一座大山,而学生或是跨越大山,走向坦途人生;或是被大山压着,活在心理阴影之中。因此,在高中学生中进行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势在必行。而我们都知道,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主要途径。
健康从“心”开始。教育要的是身心健康的人才,而且,进行心理教育事实上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呼吁越来越强烈。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减轻或消除情绪困扰,培育健康的心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那么,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充分运用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呢?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每个人心中都有期待,而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在心理驱动下完成的。也就是说,当你需要什么,你就会朝什么方向发展。高中学生在此阶段的需要是多样的,其中就有爱的需要。爱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没有爱,人几乎就无法存在。我们在此强调学生需要爱,主要是因为在此阶段的学生在强大的社会和学习压力下,需要他人的关心,包括家长、教师、同学,乃至社会的关爱。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山前,很多家长和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生的分数,分数已经占据了他们的心理的大部分空间。这也是部分高中学生情绪不稳定,对学习,对生活悲观失望,进而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而假如在这个时候,教师能够从学生对爱的需要出发,满足学生爱的心理需求,则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与地坛》中,“母亲”不是文章描述的主人公,但是却在无形中散发着强大的爱的力量。而这正是高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忽略的,由于父母之爱变得常态化、日常化,往往会让学生忽略父母的爱。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爱”的主题进行挖掘,让学生意识到“天下父母心”,父母对自己的期待,事实上也是一种爱的体现。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主题写作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心目中的“爱”进行阐述,让学生有一个情感抒发和交流的平台,写作可以采取不记名方式,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传阅交流,甚至可以让家长对这些“爱的表白”有所认识,进而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满足学生在这一阶段爱的需求。
建立成长的方向标
高考对大部分的高中学生而言,都是人生的转折点,是决定人生道路的时刻。高考成功,人生就成功;高考失败,人生就失败。这是大多数学生对高考的认识,在这样的认识之下,学生的学习压力自然会很大。而事实上,担心高考失败,是担心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外在表现。那么高考失败,人生真的失败了吗?我们都知道答案是“不是”。但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压力之下,学生在心理层面已经形成了心理暗示,把高考当作决定人生的唯一方式。学生越是这么想,心理压力就越大。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地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引导。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拓展课堂资料的方式,给学生树立典范。如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经营自己的长处”。如教师可以举这样的例子:
希尔顿国际饭店集团的创立者、闻名遐迩的企业家唐托德·希尔顿有这样一次不可思议的经历:一个穷困潦倒的希腊年轻人到雅典一家银行去应聘一个守卫的工作,他除了自己的名字之外什么都不会写,没有得到工作。失望之余,他借钱渡海去了美国。许多年后,一位希腊大企业家在华尔街的豪华办公室举行记者招待会。会上,一位记者提出要写他的回忆录,但是他回答:“这不可能,因为我根本不会写字。”所有的记者都大吃一惊。他接着说:“什么事情都不可能那么完美,如果我会写字,那么我今天仍然是一个守卫而已。人生成功的秘诀就在于经营自己的长处,找到发挥自己优势的最佳位置。”
通过这样的案例学习,学生在自我职业的选择上会有新的认识,对高考会有新的看法,这样学生的心理压力自然也就会得到很好的缓解,在学习中会投入更多的精力,会在成长中学会发现自己的长处,学会挖掘自己的特长,为自己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心理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在日常的课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干预,引导学生对自己、对未来树立更多的自信心和充满希望,让学生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中学习语文知识。
健康从“心”开始。教育要的是身心健康的人才,而且,进行心理教育事实上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呼吁越来越强烈。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减轻或消除情绪困扰,培育健康的心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那么,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充分运用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呢?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每个人心中都有期待,而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在心理驱动下完成的。也就是说,当你需要什么,你就会朝什么方向发展。高中学生在此阶段的需要是多样的,其中就有爱的需要。爱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没有爱,人几乎就无法存在。我们在此强调学生需要爱,主要是因为在此阶段的学生在强大的社会和学习压力下,需要他人的关心,包括家长、教师、同学,乃至社会的关爱。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山前,很多家长和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生的分数,分数已经占据了他们的心理的大部分空间。这也是部分高中学生情绪不稳定,对学习,对生活悲观失望,进而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而假如在这个时候,教师能够从学生对爱的需要出发,满足学生爱的心理需求,则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与地坛》中,“母亲”不是文章描述的主人公,但是却在无形中散发着强大的爱的力量。而这正是高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忽略的,由于父母之爱变得常态化、日常化,往往会让学生忽略父母的爱。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爱”的主题进行挖掘,让学生意识到“天下父母心”,父母对自己的期待,事实上也是一种爱的体现。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主题写作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心目中的“爱”进行阐述,让学生有一个情感抒发和交流的平台,写作可以采取不记名方式,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传阅交流,甚至可以让家长对这些“爱的表白”有所认识,进而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满足学生在这一阶段爱的需求。
建立成长的方向标
高考对大部分的高中学生而言,都是人生的转折点,是决定人生道路的时刻。高考成功,人生就成功;高考失败,人生就失败。这是大多数学生对高考的认识,在这样的认识之下,学生的学习压力自然会很大。而事实上,担心高考失败,是担心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外在表现。那么高考失败,人生真的失败了吗?我们都知道答案是“不是”。但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压力之下,学生在心理层面已经形成了心理暗示,把高考当作决定人生的唯一方式。学生越是这么想,心理压力就越大。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地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引导。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拓展课堂资料的方式,给学生树立典范。如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经营自己的长处”。如教师可以举这样的例子:
希尔顿国际饭店集团的创立者、闻名遐迩的企业家唐托德·希尔顿有这样一次不可思议的经历:一个穷困潦倒的希腊年轻人到雅典一家银行去应聘一个守卫的工作,他除了自己的名字之外什么都不会写,没有得到工作。失望之余,他借钱渡海去了美国。许多年后,一位希腊大企业家在华尔街的豪华办公室举行记者招待会。会上,一位记者提出要写他的回忆录,但是他回答:“这不可能,因为我根本不会写字。”所有的记者都大吃一惊。他接着说:“什么事情都不可能那么完美,如果我会写字,那么我今天仍然是一个守卫而已。人生成功的秘诀就在于经营自己的长处,找到发挥自己优势的最佳位置。”
通过这样的案例学习,学生在自我职业的选择上会有新的认识,对高考会有新的看法,这样学生的心理压力自然也就会得到很好的缓解,在学习中会投入更多的精力,会在成长中学会发现自己的长处,学会挖掘自己的特长,为自己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心理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在日常的课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干预,引导学生对自己、对未来树立更多的自信心和充满希望,让学生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中学习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