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2月28日,南京大学紫金传媒智库发布首份《中国民众的经济信心指数报告(2015-2016)》。该调查通过拨打手机的方式,于11月至12月间,访问了北京、上海、沈阳、铁岭、郑州、洛阳、成都、宜宾、南京、苏州、徐州、深圳、东莞13座城市共计5300位城乡居民,从国家经济发展、就业形势、个人收入和消费意愿等4个方面,了解他们对当前经济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向的评价,得出相应的信心指数,以及上述指数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呈现的异同。人民论坛编辑部经授权,选择其中重要结论与相应图表(图表系重新编号)予以刊发,以供读者参考。
结论一:中国民众的经济信心整体上呈现出比较“乐观”的基调(总体经济信心指数为56.68);具体说来,虽然民众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认知略显“悲观”(当下经济信心指数为47.64),但对2016年即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期较为“乐观”(未来经济信心指数为65.72)。
结论二:无论是对当前还是未来的经济信心,各个年龄阶段的信心指数差异呈现出中间低、两头高的趋势,即相比较年轻者和年长者,处于中间的中年人群体(30-39岁和40-49岁)经济信心相对较低(参见图1)。
结论三:经济信心的高低与职业的社会经济地位大体上呈现正相关关系:党政机关干部、军人和警察对经济发展的信心较高;失业或下岗人员对经济发展的信心最低;农民和工人经济信心指数相当,且低于平均水平(参见图2、图3)。
结论四:低收入和中高收入群体当前和预期的经济信心指数间的差别较小,而收入居中的群体当前和预期的经济信心指数间的差别较大。说明相比低收入的弱势群体和较高收入的中等收入群体而言,一般草根大众对未来经济的期望和信心最高,月收入2001-5000元的群体值得关注(参见图4)。
结论五:包括农村、三线城市和中部城市在内的地区与群体的经济信心指数呈现出“悲喜两重天”的翻转特征,也就是說这些地区和人群尽管对当下的经济形势都评判不高,但他们对2016年即未来的经济预期都明显向好(参见图5、图6)。
结论六:一方面“白领”阶层或中等收入群体的总体经济信心指数最高,另一方面社会低收入群体在面临严峻的经济压力的同时,却对2016年即未来的经济预期报以积极的态度(参见图7、图8)。
结论一:中国民众的经济信心整体上呈现出比较“乐观”的基调(总体经济信心指数为56.68);具体说来,虽然民众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认知略显“悲观”(当下经济信心指数为47.64),但对2016年即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期较为“乐观”(未来经济信心指数为65.72)。
结论二:无论是对当前还是未来的经济信心,各个年龄阶段的信心指数差异呈现出中间低、两头高的趋势,即相比较年轻者和年长者,处于中间的中年人群体(30-39岁和40-49岁)经济信心相对较低(参见图1)。
结论三:经济信心的高低与职业的社会经济地位大体上呈现正相关关系:党政机关干部、军人和警察对经济发展的信心较高;失业或下岗人员对经济发展的信心最低;农民和工人经济信心指数相当,且低于平均水平(参见图2、图3)。
结论四:低收入和中高收入群体当前和预期的经济信心指数间的差别较小,而收入居中的群体当前和预期的经济信心指数间的差别较大。说明相比低收入的弱势群体和较高收入的中等收入群体而言,一般草根大众对未来经济的期望和信心最高,月收入2001-5000元的群体值得关注(参见图4)。
结论五:包括农村、三线城市和中部城市在内的地区与群体的经济信心指数呈现出“悲喜两重天”的翻转特征,也就是說这些地区和人群尽管对当下的经济形势都评判不高,但他们对2016年即未来的经济预期都明显向好(参见图5、图6)。
结论六:一方面“白领”阶层或中等收入群体的总体经济信心指数最高,另一方面社会低收入群体在面临严峻的经济压力的同时,却对2016年即未来的经济预期报以积极的态度(参见图7、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