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更美好生活的梦

来源 :求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pm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围绕布洛赫的《希望的原理》等著作概述了布洛赫希望哲学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在哲学的贫乏时代,布洛赫通过希望哲学展开了他的哲学思想,全面扩充了世界内容,详细说明了世界内容的象征形象和模型形态,从而使形而上学重新成为真理与现实。20世纪西方世界是人性严重扭曲、精神普遍衰退的世纪。与听天由命、悲观绝望和虚无主义相反,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是一种面向未来、积极进取、富于挑战的思想。在此意义上,他的哲学思想远远超出了20世纪西方哲学史。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五四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批评和质疑,如何站在历史高度正确看待五四运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首先,我们要采取事实分析的而不是情绪化和观念化的态度;其次,我们既要看到五四精英所具有的历史局限性,又要看到他们的历史贡献;再次,对五四运动的不同态度实质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关系的不同理解,即中国传统文化是否适合现代社会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随着政治哲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复兴,政治哲学在中国理论界的影响也迅速扩张。回顾中国的政治哲学研究,一个无法抹杀的基本事实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在其研究中存在着一个误区: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研究混同于意识形态的论断,这就使其难免犯简单化的错误,不利于我国政治哲学研究的深化。因此,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从意识形态之简单化的肯定与否定中剥离出来,从而实现真正从
● 本期视点:法学方法论研究  摘要:在哲学解释学兴起以后,法学家已开始将独断解释与探究解释的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思维的融贯性被抬到很高的位置,传统的解释理论已被论证理论所取代。但从法律思维的主流倾向看,法律思维仍然表现为在不背离法治原则的前提下对法律灵活运用。解释学的转向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根据法律进行思维的模式。这构成了日常思维与法律思维的根本区别。日常思维与法律思维的界限并不是恒定的,在法治社会
摘 要:古巴与我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两国人民之间有着深厚的革命友谊,在当前都面临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艰巨任务,两国学者应当在思想上加强沟通,在学术上加强交流。  关键词:古巴哲学;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B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06)01—0018—03 收稿日期:2005—09—05
她像一只饕餮。他们都说,她像一只饕餮,每次聚餐,周围的人都吃饱了,停下了筷子,只有她还在吃,和第一盘菜刚上桌时一样,筷子像一只贪馋的鸟,不断地张开长长的喙,啄起一片蔬菜或是一片肉,未等到汁水滴落,便已落入她嘴里,在囫囵的咀嚼之后便是同样囫囵的吞咽,只看得到她嘴在动,却没有发出一点声音——或者说,仅有的一点声音,都给淹没在旁人的高声谈笑之中,一似那些消失在她筷子下的蔬果菜肉。  真好,吃那么多还这么
摘要:在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历史图景中,蕴含着理性和人文精神的近代法理念开始萌动,对人文主义法律思潮的形成起到了催生作用。在这股强劲的潮流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文主义法学家,尤其是在16世纪的法国。他们开拓了一条从历史角度研究法律精神的道路,成为近代启蒙运动思想家乃至其后历史法学的先驱。  关键词: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人文主义;法律思潮  作者简介:吕世伦(1934-),男,辽宁大连人,中
摘要:明代全国普设卫所,至清初方裁改,这一延续了数百年的历史演变进程,对地方行政区划和基层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以明清时期蔚州地区在经历蔚州—蔚州卫—蔚县的政区演变过程中,社会资源的分享与重新配置为讨论的重点,生动呈现了卫所制度兴废与基层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明清;卫所;资源配置;蔚州  作者简介:邓庆平(1978-),女,四川内江人,历史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讲
● 本期视点:可持续城市化问题研究      ● 主持人简介:鲍宗豪,男,汉族,1949年生,浙江奉化人。现任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市社会学会副会长、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信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世界经济伦理学会会员。   近年来,着重研究社会发展理论、文化与现代化、网络文化;代表性论著有《论无知——一个
本文意图从中国现代学角度,以鲁迅为个案,对中国文学现代性传统中的价值虚无症做一简要分析。目前学术界对中国文学现代性传统的认识,其理论表述,仍在于自由平等的价值根基。今天,我们之所以要从现代学的角度反思中国的文学现代性传统,一个动因就是要反思这一传统及其背后的价值根基带给了我们什么?要把我们带向何方?以及反思五四时期的文学修辞中,曾有什么样的不同声音?这些声音又如何、为何被遮蔽?
摘 要:在近代西方,人是一个类概念,从中发展出自由、平等等抽象价值。中国自古以来没有与之相应的人的概念,而只有民的概念,民与官处于对立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人与民两个概念结合起来,并提出以人为本的宗旨,从而实现了对人的理解的历史性转折。  关键词:人;民;人民;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06)01—0021—05 收稿日期: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