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诸城市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现状
诸城市地处山东省东南部总面积2183平方公里,辖13处乡镇(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06万人口,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市和乡村城市化试点市。
诸城市于2007年开始,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试行)》、《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的意见》,开始在全市范围内积极进行农村社区化管理改革建设,按照服务半径2公里、覆盖周边5~6个村、1500户居民的划分规则,在全市1257个村庄规划建立了208个农村社区和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每个服务中心建设平均面积为500平方米(条件较好的社区到达了2000平方米),都设有医疗卫生(社区卫生室)、社区警务(警务室)、社会保障、灾害应急服务、社区环卫、文化体育(活动室、图书馆、电教馆)、计划生育、社区志愿者8个服务站(室)和1个办事服务大厅。服务大厅建立了三个服务窗口,为农民群众就近提供"一揽子"公共服务,主要包括了办事咨询、规划建设、环境卫生、农业科技、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流动党员志愿者联络站、群团组织服务、代收水电费等多项服务内容。以展板形式明确提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房产业务服务、农村宅基地申请报批、职业介绍、农村养老保险办理等多项服务指南。
二、 诸城市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基本模式
1 、合村并居合理确定社区服务中心所在地和服务半径。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有利于整合利用现有公共资源的原则,将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社区。在社区内选择一个交通比较便利、班子基础比较好、发展潜力比较大的村庄,作为社区服务中心所在村。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半径一般掌握在2公里、涵盖5个村、1500户左右。
2、建立社区机构,明晰职能定位。在每个农村社区设立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内设一个办事服务厅和若干个服务站室。社区服务中心的职能定位是服务,不是一级行政管理机构,它不能干涉村级内部事务。同时,在每个农村社区成立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发展协调委员会,在乡镇(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围绕社区化服务与建设发挥协调指导作用,与社区内村庄及其他单位不存在上下级隶属关系。村庄对乡镇(街道)的隶属关系不变。这样定位,是为了避免社区服务人员"官僚化"和服务被"异化"现象。
3、建立全面的社区服务。社区和社区服务中心主要为农民群众搞好三大类服务:(1)基本公共服务。将乡镇(街道)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延伸到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满足农民群众在医疗卫生、社区警务、劳动保障、社会救助、文化体育、司法调解、人口计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需求。(2)开展生产性的服务。重点是建立健全为生产服务的科技信息、生产资料、市场营销服务体系;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设立社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3)发展市场化的便民服务。按照互利双赢的原则,组织引导有关企业到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便民超市、农资超市、便民食堂等,既为农民提供了市场化便民服务,又可获得一部分收入用于社区服务中心运转。
4、建立的长效机制,保障社区长期运行。主要是健全完善四项机制:(1)资金投入机制。坚持以市镇两级财政投入为主,鼓励支持社会各界参与农村社区建设。(2)人员保障机制。每个社区一般配备7名专职工作人员,以乡镇(街道)机关、医院和站所选派为主。(3)内部运行机制。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办事特点,在社区服务中心办事流程、服务标准等方面,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将社区化服务纳入规范化轨道。(4)督查考核机制。市委、市政府不间断地进行督查,确保规范运行。
5、充分发挥了组织领导带头作用。诸城市把农村社区化服务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工作,要求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亲自带头,强力加以推进。市镇两级和有关部门都成立社区建设协调指导机构,在民政局设立了的社区工作管理办公室,对全市农村社区化服务进行组织协调、研究部署。
三、诸城市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成效及意义
1、农民聚合居住稳步推进。新型农民居住区是按照现代化城镇的标准规划的农村社区中心村,提高了农民的居住条件,配套完善的路、水、电、暖、雨污管网等基础设施,增强了社区中心村的承载功能和吸引力。以两公里为半径,使农民在教育、医疗、养老、民政、文化公共设施等方面享受到更便利的服务。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更节约。在新农村建设中,如果每一个自然村、行政村都投入,成本太高。对于人口密度较高,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集中几个村建一个社区,可以实现一定的规模效应,在路网、水网、医疗、教育、养老院等基础建设上可节约投资,减少维护费用。
3、进了土地规模经营。撤村建社区,宅基地换住房的做法,节约了一部分土地,促进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实现特色和生态农业,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逐步向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靠近。
4、缩小差距,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新型社区建设有利破解因城乡分治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在组织体系构建上实现城乡一体,使城乡基层社会治理通过社区建设实现有效联结、统筹发展。
四、诸城市新型社区建设的基本经验
1、政府积极主导的新农村建设的探索。诸城市地方政府本着公共服务向城区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尝试。
2、党政推动。诸城市积极发挥党组织的带头作用,探索推行农村党建工作社区化新模式,创新社区化党建工作机制,积极发挥党组织在思想、政治、经济的带头作用。
3、部门支持。在政府批准下发的相关文件明确组织部、宣传部、财政局等职能部门和妇联、共青团、工会、老龄委等单位的具体职责和任务。
4、产业带动。诸城统筹城乡资金、技术、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引导产业融合集聚。推动城区企业向农村延伸,"工业下乡"使农民不离乡不离家就近就业,全市共有100多家规模以上城区企业将生产链条向农村转移延伸,带动了50多亿元资金投向农村,带动发展起规模以上企业500多家,使15万名农民在家门口变成了产业工人,有利的实现了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的条件。
5、多元投入,做好资金和人力保障。诸城市建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社区组织运转、社区服务开展;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鼓励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村社区化发展;加大人才支持力度,市直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工作人员定期进社区服务制度,镇乡鼓励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到社区工作,每年考选一批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工作。
参考文献:
[1]冯燕.浅谈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措施和建议[J].科技咨询导报,2007 (6) .
[2]戴一山.创建和谐家园,构建多元社区文化[J].工程与建设,2006 (7).
[3]项继权.农村社区建设:社会融合与治理转型[J].社会主义研究,2008 (2).
[4]徐森.诸城市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作者简介:寻兴秀(1985-),女,汉族,山东临沂人,山东财经大学2009级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住房理论与实务研究。
诸城市地处山东省东南部总面积2183平方公里,辖13处乡镇(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06万人口,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市和乡村城市化试点市。
诸城市于2007年开始,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试行)》、《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的意见》,开始在全市范围内积极进行农村社区化管理改革建设,按照服务半径2公里、覆盖周边5~6个村、1500户居民的划分规则,在全市1257个村庄规划建立了208个农村社区和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每个服务中心建设平均面积为500平方米(条件较好的社区到达了2000平方米),都设有医疗卫生(社区卫生室)、社区警务(警务室)、社会保障、灾害应急服务、社区环卫、文化体育(活动室、图书馆、电教馆)、计划生育、社区志愿者8个服务站(室)和1个办事服务大厅。服务大厅建立了三个服务窗口,为农民群众就近提供"一揽子"公共服务,主要包括了办事咨询、规划建设、环境卫生、农业科技、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流动党员志愿者联络站、群团组织服务、代收水电费等多项服务内容。以展板形式明确提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房产业务服务、农村宅基地申请报批、职业介绍、农村养老保险办理等多项服务指南。
二、 诸城市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基本模式
1 、合村并居合理确定社区服务中心所在地和服务半径。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有利于整合利用现有公共资源的原则,将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社区。在社区内选择一个交通比较便利、班子基础比较好、发展潜力比较大的村庄,作为社区服务中心所在村。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半径一般掌握在2公里、涵盖5个村、1500户左右。
2、建立社区机构,明晰职能定位。在每个农村社区设立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内设一个办事服务厅和若干个服务站室。社区服务中心的职能定位是服务,不是一级行政管理机构,它不能干涉村级内部事务。同时,在每个农村社区成立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发展协调委员会,在乡镇(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围绕社区化服务与建设发挥协调指导作用,与社区内村庄及其他单位不存在上下级隶属关系。村庄对乡镇(街道)的隶属关系不变。这样定位,是为了避免社区服务人员"官僚化"和服务被"异化"现象。
3、建立全面的社区服务。社区和社区服务中心主要为农民群众搞好三大类服务:(1)基本公共服务。将乡镇(街道)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延伸到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满足农民群众在医疗卫生、社区警务、劳动保障、社会救助、文化体育、司法调解、人口计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需求。(2)开展生产性的服务。重点是建立健全为生产服务的科技信息、生产资料、市场营销服务体系;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设立社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3)发展市场化的便民服务。按照互利双赢的原则,组织引导有关企业到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便民超市、农资超市、便民食堂等,既为农民提供了市场化便民服务,又可获得一部分收入用于社区服务中心运转。
4、建立的长效机制,保障社区长期运行。主要是健全完善四项机制:(1)资金投入机制。坚持以市镇两级财政投入为主,鼓励支持社会各界参与农村社区建设。(2)人员保障机制。每个社区一般配备7名专职工作人员,以乡镇(街道)机关、医院和站所选派为主。(3)内部运行机制。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办事特点,在社区服务中心办事流程、服务标准等方面,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将社区化服务纳入规范化轨道。(4)督查考核机制。市委、市政府不间断地进行督查,确保规范运行。
5、充分发挥了组织领导带头作用。诸城市把农村社区化服务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工作,要求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亲自带头,强力加以推进。市镇两级和有关部门都成立社区建设协调指导机构,在民政局设立了的社区工作管理办公室,对全市农村社区化服务进行组织协调、研究部署。
三、诸城市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成效及意义
1、农民聚合居住稳步推进。新型农民居住区是按照现代化城镇的标准规划的农村社区中心村,提高了农民的居住条件,配套完善的路、水、电、暖、雨污管网等基础设施,增强了社区中心村的承载功能和吸引力。以两公里为半径,使农民在教育、医疗、养老、民政、文化公共设施等方面享受到更便利的服务。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更节约。在新农村建设中,如果每一个自然村、行政村都投入,成本太高。对于人口密度较高,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集中几个村建一个社区,可以实现一定的规模效应,在路网、水网、医疗、教育、养老院等基础建设上可节约投资,减少维护费用。
3、进了土地规模经营。撤村建社区,宅基地换住房的做法,节约了一部分土地,促进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实现特色和生态农业,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逐步向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靠近。
4、缩小差距,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新型社区建设有利破解因城乡分治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在组织体系构建上实现城乡一体,使城乡基层社会治理通过社区建设实现有效联结、统筹发展。
四、诸城市新型社区建设的基本经验
1、政府积极主导的新农村建设的探索。诸城市地方政府本着公共服务向城区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尝试。
2、党政推动。诸城市积极发挥党组织的带头作用,探索推行农村党建工作社区化新模式,创新社区化党建工作机制,积极发挥党组织在思想、政治、经济的带头作用。
3、部门支持。在政府批准下发的相关文件明确组织部、宣传部、财政局等职能部门和妇联、共青团、工会、老龄委等单位的具体职责和任务。
4、产业带动。诸城统筹城乡资金、技术、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引导产业融合集聚。推动城区企业向农村延伸,"工业下乡"使农民不离乡不离家就近就业,全市共有100多家规模以上城区企业将生产链条向农村转移延伸,带动了50多亿元资金投向农村,带动发展起规模以上企业500多家,使15万名农民在家门口变成了产业工人,有利的实现了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的条件。
5、多元投入,做好资金和人力保障。诸城市建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社区组织运转、社区服务开展;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鼓励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村社区化发展;加大人才支持力度,市直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工作人员定期进社区服务制度,镇乡鼓励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到社区工作,每年考选一批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工作。
参考文献:
[1]冯燕.浅谈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措施和建议[J].科技咨询导报,2007 (6) .
[2]戴一山.创建和谐家园,构建多元社区文化[J].工程与建设,2006 (7).
[3]项继权.农村社区建设:社会融合与治理转型[J].社会主义研究,2008 (2).
[4]徐森.诸城市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作者简介:寻兴秀(1985-),女,汉族,山东临沂人,山东财经大学2009级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住房理论与实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