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基础教育课改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础本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用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中把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创新,对于小学生来说都属可能的。课堂中孩子们的一些奇思妙想常常体现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尽管创新思维的火花是那么的微小,只要我们及时保护那创新的嫩芽,就能最大限度的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下面是我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只要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就能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把教学活动时为自己乐意的活动。”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放下“架子”不顾“面子”融入到学生之中,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学生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拘无束,没有压力,学习的灵感才容易迸发出来,学生的不同观点,不同想发财容易产生,才会产生创新的灵感,学生才会感到学得轻松,愿意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活动之中。
二、改进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基本教学模式
1.创设灵活的、恰当的问题情境
好奇心是发明、创造的心理前提,每个学生都具有探究未知世界的本能。课堂教学中,只有贴近学生的童心,童趣,为其提供具有开放性、生活性的、现实型的信息,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兴奋度就会被激发,学生就能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具有独特见解的数学问题,学生会在有限的时间内,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的运作状态,敢想、敢说、敢问,发挥自己最大的创新潜能去获得发现和“创造”出来的数学知识,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生命创造的个性过程。
如《操场上》一节,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初步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我创设下面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1根据情境图,说一说这是什么地方?他们在做什么?图中含有那些数字?2根据这些数字,(1、2、3、6、8、7、5、10)说一说,你想到了什么?
此时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学生竟然不知该说什么,当张婷婷怯怯的举起了小手,不相信的说出:“我看到了有9个数字后,我及时给予肯定,表扬。这时教室气氛马上热闹起来,同学们都迫不及待的说出许多问题: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10;从左往右数,第三个数是三;与2相邻的数是1、3、……,当赵燕说出2比1多1时,我表扬了她的独特见解,然后让学生根据她的想法尝试说一说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这样一个似无还有条件的开放性问题,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进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训练,既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培养出了学生数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体验了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的情感。
2.创设积极、主动的探索情景
数学教学,事实上就是学生再创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自我探索、自我构建。对于探索和发现性的学习来说,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考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一眼看出”、“突然顿悟” ,但又不能马上说出理由。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大胆猜想,然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放的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完善自己的猜想,在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去创新。
如《买铅笔》一节,先引导学生根据算式15-9去猜想计算结果,然后放手让学生借助学具独立尝试解决15-9的计算结果,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的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
无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用什么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方法对于他可能是最好的方法,是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在探索活动中体验成功的结果。因此,只有让学生带着目的,带着任务亲自做一做,试一试,才有收获,才有创新和成功的可能。
3.创设创造性学习的情境
“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會引起思考,才会引发创新的火花。具有创造性学习的行为特征是独立性强,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和试验。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会质疑问难;对于学生提出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坦诚的该学生说明,解释;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保护他们的热情,使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创新。
如《认识物体》一节,通过组织学生给物体进行分类,初步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组内分一分的过程中,出现了正方体和长方体该不该放在一起的争执,双方各不相让,我立即组织各小组成员来做裁判,一起对这两个物体的形状仔细观察,找一找像与不像的地方,然后再从双方的角度去想一想,说一说该放在一起的理由,经过仔细讨论之后,全班达成共识:按照角、面来分,应该放在一起;按照形状分,不应该放在一起。这种学法,能在学生间技法解决问题的灵感,拓宽解题的思路,又能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4.创设开放的求异情境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在教学中尽量做到统一和开放相结合。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学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受同样的教育,这无疑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以致于一些学生因为“吃不了”而产生厌学情绪,另一些学生则因为“吃不好”而产生懈怠、不思进取的情绪。所以无论在教学内容和课后作业的设计上,力求做到有一定的可选择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最后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使学优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在统一和开放的完善结合中达到创新的目的。
总之,创新教育是知道课堂教学得现代教育思想,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真正的、切实的转变教学观念,让新的教学理念根植于头脑之中,把创新溶入课堂,使之转变为课堂教学行为。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下面是我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只要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就能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把教学活动时为自己乐意的活动。”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放下“架子”不顾“面子”融入到学生之中,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学生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拘无束,没有压力,学习的灵感才容易迸发出来,学生的不同观点,不同想发财容易产生,才会产生创新的灵感,学生才会感到学得轻松,愿意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活动之中。
二、改进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基本教学模式
1.创设灵活的、恰当的问题情境
好奇心是发明、创造的心理前提,每个学生都具有探究未知世界的本能。课堂教学中,只有贴近学生的童心,童趣,为其提供具有开放性、生活性的、现实型的信息,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兴奋度就会被激发,学生就能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具有独特见解的数学问题,学生会在有限的时间内,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的运作状态,敢想、敢说、敢问,发挥自己最大的创新潜能去获得发现和“创造”出来的数学知识,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生命创造的个性过程。
如《操场上》一节,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初步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我创设下面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1根据情境图,说一说这是什么地方?他们在做什么?图中含有那些数字?2根据这些数字,(1、2、3、6、8、7、5、10)说一说,你想到了什么?
此时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学生竟然不知该说什么,当张婷婷怯怯的举起了小手,不相信的说出:“我看到了有9个数字后,我及时给予肯定,表扬。这时教室气氛马上热闹起来,同学们都迫不及待的说出许多问题: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10;从左往右数,第三个数是三;与2相邻的数是1、3、……,当赵燕说出2比1多1时,我表扬了她的独特见解,然后让学生根据她的想法尝试说一说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这样一个似无还有条件的开放性问题,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进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训练,既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培养出了学生数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体验了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的情感。
2.创设积极、主动的探索情景
数学教学,事实上就是学生再创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自我探索、自我构建。对于探索和发现性的学习来说,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考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一眼看出”、“突然顿悟” ,但又不能马上说出理由。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大胆猜想,然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放的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完善自己的猜想,在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去创新。
如《买铅笔》一节,先引导学生根据算式15-9去猜想计算结果,然后放手让学生借助学具独立尝试解决15-9的计算结果,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的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
无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用什么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方法对于他可能是最好的方法,是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在探索活动中体验成功的结果。因此,只有让学生带着目的,带着任务亲自做一做,试一试,才有收获,才有创新和成功的可能。
3.创设创造性学习的情境
“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會引起思考,才会引发创新的火花。具有创造性学习的行为特征是独立性强,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和试验。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会质疑问难;对于学生提出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坦诚的该学生说明,解释;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保护他们的热情,使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创新。
如《认识物体》一节,通过组织学生给物体进行分类,初步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组内分一分的过程中,出现了正方体和长方体该不该放在一起的争执,双方各不相让,我立即组织各小组成员来做裁判,一起对这两个物体的形状仔细观察,找一找像与不像的地方,然后再从双方的角度去想一想,说一说该放在一起的理由,经过仔细讨论之后,全班达成共识:按照角、面来分,应该放在一起;按照形状分,不应该放在一起。这种学法,能在学生间技法解决问题的灵感,拓宽解题的思路,又能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4.创设开放的求异情境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在教学中尽量做到统一和开放相结合。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学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受同样的教育,这无疑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以致于一些学生因为“吃不了”而产生厌学情绪,另一些学生则因为“吃不好”而产生懈怠、不思进取的情绪。所以无论在教学内容和课后作业的设计上,力求做到有一定的可选择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最后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使学优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在统一和开放的完善结合中达到创新的目的。
总之,创新教育是知道课堂教学得现代教育思想,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真正的、切实的转变教学观念,让新的教学理念根植于头脑之中,把创新溶入课堂,使之转变为课堂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