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从内容标准、教学目标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旧的体系被打破,新的体系又尚未建立,因而就出现了课堂教学层面的低效甚至无效现象,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获得协调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
【关键词】: 课堂教学;学习方式;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创设的环境要宽松、和谐。
美国心里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自始至终情绪高涨地学习。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知识”这节课里,在新课将要结束的时候,由于学生已疲倦,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处于分散状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出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探求知识奥秘的游戏:我首先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动学生,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去探求分数的奥秘,看哪一组的同学生最聪明,发现得最多,然后老师把剪好的表示单位“1”的各种纸条分发给学生,看看能用几个几分之一拼成单位“1”。比赛开始后,每组同学都在认真、紧张地拼着,都想为本组争得荣誉。特别是在展示、交流分享这一活动时,各组讨论热烈,发言精彩,掌声不断。结果每组同学都归纳出了:若干个几分之一就可组成单位“1”。新课就在这紧张、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既巩固了新知,发展了思维,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二、问题要让学生质疑、探索
普朗克说:“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在教学中发现了问题,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的包办代替,就会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禁锢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质疑、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才能活跃思维,开启智能,实现个性潜能的发展。如在教完“正比例的意义”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刚开始,大部分同学认为成正比例,只有少部分同学认为不成正比例。问题出来了,这时我就顺势引导学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两个相关联的变化量,当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商(或比值)一定时,这两个量才成正比例关系,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符合这些条件吗?然后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充分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得出:由于s÷r =兀r,s和 r 均为变化量,所以兀 r 的值也是变化量,也就是说圆的面积和它半径的商是一个变化的量,即s÷r =兀r(不一定),因此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是不成正比例的。问题解决了,学生的探索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
《标准》指出:数学教育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下转第18页)(上接第19页)生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学习富有生活气息的,活生生的数学。因此,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对学生渗透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不仅有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实践能力,还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合作、探究,愉快、有趣地学习数学。。如,教学了长方体的体积的应用后,让学生思考解答生活中这样的一个问题:一块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铁皮,要在它的四个角分别剪去一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然后折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容积是多少?可让学生展开讨论,还可动手实际裁剪,引导他们先找出折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再求出容积,让学生在剪、折、算等活动去解决问题。学生用具体的数学知识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了,便觉得数学学习是有意义的,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开拓意识。
四、想象,要大胆创新。
想象是创造的重要条件,科学家的假设、设计师的蓝图都离不开想象。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好动、好想、好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充分拓展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测,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在复习了圆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后,可以通过激发思维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灵感,大胆猜测:可把圆柱体转化为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学生经过猜测、讨论、操作、交流、推理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的底面积或圆柱侧面积的一半,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的高或圆柱的半径,这时圆柱的体积公式就可水到渠成推导出来了: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 侧面积的一半×半径。
总之,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素质。
参考文献:
[1] 蒋 仪: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2] 李冬霞: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陈百珺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课堂教学;学习方式;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创设的环境要宽松、和谐。
美国心里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自始至终情绪高涨地学习。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知识”这节课里,在新课将要结束的时候,由于学生已疲倦,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处于分散状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出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探求知识奥秘的游戏:我首先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动学生,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去探求分数的奥秘,看哪一组的同学生最聪明,发现得最多,然后老师把剪好的表示单位“1”的各种纸条分发给学生,看看能用几个几分之一拼成单位“1”。比赛开始后,每组同学都在认真、紧张地拼着,都想为本组争得荣誉。特别是在展示、交流分享这一活动时,各组讨论热烈,发言精彩,掌声不断。结果每组同学都归纳出了:若干个几分之一就可组成单位“1”。新课就在这紧张、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既巩固了新知,发展了思维,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二、问题要让学生质疑、探索
普朗克说:“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在教学中发现了问题,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的包办代替,就会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禁锢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质疑、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才能活跃思维,开启智能,实现个性潜能的发展。如在教完“正比例的意义”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刚开始,大部分同学认为成正比例,只有少部分同学认为不成正比例。问题出来了,这时我就顺势引导学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两个相关联的变化量,当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商(或比值)一定时,这两个量才成正比例关系,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符合这些条件吗?然后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充分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得出:由于s÷r =兀r,s和 r 均为变化量,所以兀 r 的值也是变化量,也就是说圆的面积和它半径的商是一个变化的量,即s÷r =兀r(不一定),因此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是不成正比例的。问题解决了,学生的探索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
《标准》指出:数学教育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下转第18页)(上接第19页)生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学习富有生活气息的,活生生的数学。因此,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对学生渗透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不仅有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实践能力,还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合作、探究,愉快、有趣地学习数学。。如,教学了长方体的体积的应用后,让学生思考解答生活中这样的一个问题:一块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铁皮,要在它的四个角分别剪去一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然后折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容积是多少?可让学生展开讨论,还可动手实际裁剪,引导他们先找出折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再求出容积,让学生在剪、折、算等活动去解决问题。学生用具体的数学知识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了,便觉得数学学习是有意义的,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开拓意识。
四、想象,要大胆创新。
想象是创造的重要条件,科学家的假设、设计师的蓝图都离不开想象。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好动、好想、好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充分拓展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测,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在复习了圆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后,可以通过激发思维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灵感,大胆猜测:可把圆柱体转化为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学生经过猜测、讨论、操作、交流、推理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的底面积或圆柱侧面积的一半,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的高或圆柱的半径,这时圆柱的体积公式就可水到渠成推导出来了: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 侧面积的一半×半径。
总之,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素质。
参考文献:
[1] 蒋 仪: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2] 李冬霞: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陈百珺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