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在这种传统教学方式下的语文课堂无疑是有序的、有效的,但同时又是死板的、无趣的。毋庸置疑,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下的学生的思维都是局限的,眼界都是狭窄的。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为目的,提出一些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就从新课程理念出发,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改进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问题,以实际教学经验和效果来说明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学方法;多媒体;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

引言:
为达到素质教育目的,实现以生为本,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都在寻找各种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只有这样课堂才能迸发出无限旺盛的生命活力,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在游戏中轻松学习,体验新知
小学生一般还比较单纯、天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充满好奇,喜欢轻松快乐地学习。学生在轻松地状态下最容易学到知识,学习的效率也高,所以教师要创设轻松地教学环境让学去体验。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描写学生身边现实的生活场景的。但是由于时空关系,文章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学生不能体会得到。因此,要想学生深入的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教师就需要通过模拟的手段让孩子最大程度的体验作者的感受,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我在教学中的做法是开发身边所有资源,尽可能去寻找与课本内容相同或相似的场面,让学生走进作者的世界,体验作者的情感。
比如《春雨的色彩》一课,我没有开门见山地直接讲授,而是选择了一个下着毛毛细雨的阴雨天,带领同学们去校门外的田野里等地方,去寻找小草、柳枝、桃花、杜鹃花、蒲公英、油菜花等植物,因为我任教的学校在农村,孩子们也生活在乡村,所以这些植物随处可见,找起来非常容易,同学们边玩边找,很快就找到了它们,并认真观察它们身上的春雨是什么颜色的,有的同学还把一朵朵的油菜花和杜鹃花带回了教室!通过观察,孩子们不再限于课文中的文字描述和展示,而是按照真实的感受和观察到的现实情景对文章内容进行领会,更可贵的是学生还在其他植物身上找到了春雨其他的色彩。这样,学生不仅学懂了文中的内容,还增长了不少课外的知识,观察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教学效果非常好。
课文是静止不动的,可孩子们的心灵是动态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对课文进行改造,使静态的课文动态化,使课堂的教学形式适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如我教授《乌鸦喝水》一课时,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含有生字的小石子卡片,利用课件模拟小实验,通过认读生字来一步一步地帮助乌鸦喝到水,这样学生既学会了认生字,又理解了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的原因。“在游戏中学习”一直是我用于低年级教学的方法。“在游戏中学习”可以让学生乐学,“在游戏中学习”可以让学生消除玩与学之间的对立心态,自然接受知识。
二、营造和谐的氛围,创设想象的空间
想象是创造的根源,是发明的雏形,它比知识更重要。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着他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因此,我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发挥学生想象能力,能挖掘他们自由想象和开发潜能的机会,培养他们奇思妙想、异想天开的想象力。在教授《兰兰过桥》一课时,我启发学生:“兰兰的爷爷是工程师,设计了这么多奇妙有用的桥梁,你们长大想不想像兰兰爷爷一样啊?”学生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我长大后要发明一种‘时空桥’,只要站上去想去哪个世纪就去哪个世纪,想过去就是过去,想未来就有未来!”有的说:“我要发明一种可以去外星球的桥,到时我一定去月球上看看有没有嫦娥,有没有玉兔”……多么有创意的想象!抓住了这些机会,我就想,也许不久的将来,他们当中就会出现伟大的发明家呢!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组织教学
例如: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邓小平是我国伟大的领袖,但大部分学生对他都不熟悉,而这又是一篇需要学生深入理解、体会的文章。所以我通过课件出示一些图片,介绍邓小平爷爷的光荣事迹以及文章背景,这样学生学生就对课文有了大概的了解,理解起课文内容来就没那么费力了。
还有就是《北京亮起来了》这一篇课文,文章是对北京风光的描写,身处农村的小孩子对于那些现代化都市景色的了解少之甚少,就算在电视机电脑上看过,也没有真正地仔细观察过,所以理解起来相当困难,仅仅靠文章中的句子和老师的口头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和视频资料,并配上简单的文字来解说,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清晰直观多了,和单纯的拿着书本讲解,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有了提高。
最值得一说的就是《称象》一课,曹冲称象的过程我们看起来简单,但对于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单纯地看书理解,那简直是个天书。于是我就在课件里插入了一个演示称象过程的动画,学生马上就恍然大悟了。接下来,我还准备了实验工具,当众演示了实驗过程,学生也积极地参与演示,很快就理解了称象的过程。
结束语: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的教育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精力,无论是哪种教学方法还是学习方式,小学生都不具备足够的自学能力,需要老师来引导。老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相对传统备课要更加完善,才能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为教育事业做贡献,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培养出让孩子受用一生的珍贵品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冯国耀.在观念和行为之间徘徊———《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法》浅探.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05(9).
[2]姜雪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0)
关键词:教学方法;多媒体;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

引言:
为达到素质教育目的,实现以生为本,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都在寻找各种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只有这样课堂才能迸发出无限旺盛的生命活力,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在游戏中轻松学习,体验新知
小学生一般还比较单纯、天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充满好奇,喜欢轻松快乐地学习。学生在轻松地状态下最容易学到知识,学习的效率也高,所以教师要创设轻松地教学环境让学去体验。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描写学生身边现实的生活场景的。但是由于时空关系,文章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学生不能体会得到。因此,要想学生深入的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教师就需要通过模拟的手段让孩子最大程度的体验作者的感受,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我在教学中的做法是开发身边所有资源,尽可能去寻找与课本内容相同或相似的场面,让学生走进作者的世界,体验作者的情感。
比如《春雨的色彩》一课,我没有开门见山地直接讲授,而是选择了一个下着毛毛细雨的阴雨天,带领同学们去校门外的田野里等地方,去寻找小草、柳枝、桃花、杜鹃花、蒲公英、油菜花等植物,因为我任教的学校在农村,孩子们也生活在乡村,所以这些植物随处可见,找起来非常容易,同学们边玩边找,很快就找到了它们,并认真观察它们身上的春雨是什么颜色的,有的同学还把一朵朵的油菜花和杜鹃花带回了教室!通过观察,孩子们不再限于课文中的文字描述和展示,而是按照真实的感受和观察到的现实情景对文章内容进行领会,更可贵的是学生还在其他植物身上找到了春雨其他的色彩。这样,学生不仅学懂了文中的内容,还增长了不少课外的知识,观察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教学效果非常好。
课文是静止不动的,可孩子们的心灵是动态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对课文进行改造,使静态的课文动态化,使课堂的教学形式适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如我教授《乌鸦喝水》一课时,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含有生字的小石子卡片,利用课件模拟小实验,通过认读生字来一步一步地帮助乌鸦喝到水,这样学生既学会了认生字,又理解了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的原因。“在游戏中学习”一直是我用于低年级教学的方法。“在游戏中学习”可以让学生乐学,“在游戏中学习”可以让学生消除玩与学之间的对立心态,自然接受知识。
二、营造和谐的氛围,创设想象的空间
想象是创造的根源,是发明的雏形,它比知识更重要。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着他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因此,我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发挥学生想象能力,能挖掘他们自由想象和开发潜能的机会,培养他们奇思妙想、异想天开的想象力。在教授《兰兰过桥》一课时,我启发学生:“兰兰的爷爷是工程师,设计了这么多奇妙有用的桥梁,你们长大想不想像兰兰爷爷一样啊?”学生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我长大后要发明一种‘时空桥’,只要站上去想去哪个世纪就去哪个世纪,想过去就是过去,想未来就有未来!”有的说:“我要发明一种可以去外星球的桥,到时我一定去月球上看看有没有嫦娥,有没有玉兔”……多么有创意的想象!抓住了这些机会,我就想,也许不久的将来,他们当中就会出现伟大的发明家呢!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组织教学
例如: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邓小平是我国伟大的领袖,但大部分学生对他都不熟悉,而这又是一篇需要学生深入理解、体会的文章。所以我通过课件出示一些图片,介绍邓小平爷爷的光荣事迹以及文章背景,这样学生学生就对课文有了大概的了解,理解起课文内容来就没那么费力了。
还有就是《北京亮起来了》这一篇课文,文章是对北京风光的描写,身处农村的小孩子对于那些现代化都市景色的了解少之甚少,就算在电视机电脑上看过,也没有真正地仔细观察过,所以理解起来相当困难,仅仅靠文章中的句子和老师的口头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和视频资料,并配上简单的文字来解说,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清晰直观多了,和单纯的拿着书本讲解,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有了提高。
最值得一说的就是《称象》一课,曹冲称象的过程我们看起来简单,但对于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单纯地看书理解,那简直是个天书。于是我就在课件里插入了一个演示称象过程的动画,学生马上就恍然大悟了。接下来,我还准备了实验工具,当众演示了实驗过程,学生也积极地参与演示,很快就理解了称象的过程。
结束语: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的教育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精力,无论是哪种教学方法还是学习方式,小学生都不具备足够的自学能力,需要老师来引导。老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相对传统备课要更加完善,才能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为教育事业做贡献,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培养出让孩子受用一生的珍贵品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冯国耀.在观念和行为之间徘徊———《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法》浅探.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05(9).
[2]姜雪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