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入蜀日记》的研究价值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316456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入蜀日记》是清末民初陕西籍士人陈涛将自己由陕入川的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感汇集写成,是川陕交通研究中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对清代川陕商业贸易研究、晚清西部政局研究、川陕交界的城市史研究、清末交通史研究都大有裨益。
  关键词:入蜀日记;陈涛;川陕交通;川陕交通
  一.陈涛简介
  陈涛(1866~1923)字伯澜,陕西省三原县人。幼年在刘古愚任教的三原东关胡子周古月斋就读。1887年又随刘古愚到泾阳味经书院。1889年乡试,中陕西举人第一名。
  甲午战争中国惨败,陈涛在京参与过公车上书。后受刘古愚委托,前往武汉、苏州、上海等地,参观织布、轮船制造、印刷等近代工业;与梁启超等人多次聚谈,介绍刘古愚实业救国的思想;还与英国人商议购买织机事宜。此行历时6个月之久,带回大量新的书刊,买回日产轧籽棉机1台,在泾阳西关开办轧花厂,这是机器轧花第一次传入陕西。
  1989年8月,戊戌变法失败,朝廷下令逮捕“康党”,陈涛不顾危险到味经看望刘古愚,并谒见陕甘总督陶谟,诉说原委。陶谟对味经学生表示同情,复电陕西巡抚,以“我等应保全善类”,味经师生才幸免于祸。1905年,陈涛在广州创办广东高等工业学堂,多次东渡日本,买回先进的教学设备,培养了一批人才。
  辛亥革命以后,陈涛先回到上海,后又到北京,在北洋政府财务部任职,考察外省财政事宜。但属闲职,不能发挥其才智。
  陈涛著述有很多,《审安斋诗》一卷、《裴氏和约私议言》十一卷、《南馆文钞》一卷、《粤牍偶存》一卷、《国税局条议》一卷等等。《入蜀日记》是陈涛撰写的一部十分重要的游记。
  二.《入蜀日记》刊刻情况
  《入蜀日记》收入《审安斋遗稿》并于民国十三年排印出版。台湾在1986年出版全套的《清末民初史料全书》中收录陈涛的《审安斋遗稿》,是根据民国十三年的版本影印出版的。另外学苑出版社在2006年出版的《历代日记丛钞》第140册收录了陈涛的《入蜀日记》。
  三.《入蜀日记》研究价值
  (一)、清代川陕商业贸易研究
  川陕两省之间虽然被秦岭山脉阻隔,但不得不说的是,川陕两省自古以来联系便十分密切。三国时期,诸葛亮以攻为守,屯驻渭上以此来保护蜀地。清代更是出现过陕甘总督兼督四川的局面。当然,川陕两省的联系不仅仅是体现在政治方面,诸如经济、人文方面的交流更是数不胜数。此次陈涛入蜀的缘由,表示去查看家中在四川的商铺和商业情况。而在陈涛入蜀的路上,便遇到多位在四川经营的陕西商人。当然陈涛所能反映出的只是川陕两省之间商贸往来的一个小小的侧面,两省的经济交流需要通过更多文献资料才能得以看清全貌.
  (二)、晚清西部政局研究
  陈涛曾两度入蜀。此次入蜀时他多次触景生情,回忆起了在他小时候随父亲进入四川时的情景。
  陈涛初次入蜀适逢丁戊奇荒,那是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生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至四年(1878年)之间的一场罕见的特大旱灾饥荒。1877年为丁丑年,1878年为戊寅年,因此史称“丁戊奇荒”。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等北方五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这次大旱的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大、后果特别严重。大旱不仅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而且造成大量人员饿死。这场灾荒的主要原因不仅是持续四年的旱灾,但也与当时黑暗的政治统治不无关系。陈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一次进入四川。
  陈涛在第二次入蜀时也正逢清末中国西北的另一大变局。
  1862至1873年间,发生在陕西、甘肃两省的回民暴动、叛乱。这场动乱极大地改变了陕甘两省的民族分布。在战争中,回汉两族在陕西、甘肃两省互相仇杀。战乱初期,回民在伊斯兰宗教领袖的带领下,趁晚清局势动荡,企图在中国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陕西人口在战乱中损失达622万,甘肃人口损失达1355.5万,陕甘合计约2000万,其中汉族损失人口约1500万,回民损失人口约400万。战后陕西的回民只有居住在西安的两万多人存留。清廷深谋远虑,为了避免重蹈宗教极端势力清洗异教徒、分裂中国的覆辙,将许多投降的陕甘回民分散迁移到西部各地。
  陈涛路遇的一位从新疆伊犁送父亲遗体返回故乡的青年,这位青年不仅其母亲与妹妹被乱军掳掠,甚至他父亲的尸首也被砍成几段。从他的遭遇可以侧面反映出,西北的回乱已经不单单是民族起义,而是逐渐升级、激化,变成了回汉之间的相互仇杀。
  另外,不仅西北,西南地区的蓝大顺也率领回民叛乱。陈涛路过的一些地方都惨遭屠戮,甚至一个县城里只有三四户人家。
  (三)、川陕交界的城市史研究
  川陕之间的道路狭窄,受限于环境要素,即使地处商贸要道,自古以来也没有发展出大型城市。但随着建国以来宝成铁路和川陕之间公路的修建及隧道的打通,川陕之间的城镇和乡村也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例如陈涛所见的广元,在当时还只是县城,且城中民居还不到城内面积的一半。另外有不少小城镇连城墙都没有。到了现代,不少在当时的的村落或是驿站都发展成为小城镇。除此之外,一些原有的关口因为旅游开发的作用下,也逐渐发展成为小村镇。
  (四)、清末交通史研究
  交通的研究不仅包括道路的修建、维护,还包括交通工具等方面。
  清代的地方官员,不仅主持修造开凿道路和栈道,还负责主持道路的维护以及两旁的绿化。陈涛所经过的不少道路,都是州牧太守主持修建,道路两旁还有几百年的参天大树,也都被地方官员登记在册。
  在交通工具方面,陈涛除了步行之外,先后租赁过马车、轿子和篷船。交通工具虽然依旧比较落后,但都已形成固定的租赁地点和租赁方式,同时也形成了固定的轿夫群体。
  四.陈涛入蜀路线
  陈涛家在四川省内有几家店铺,此次入蜀,单纯是为了家中的商业活动。。此次陈涛一行人的入蜀路线大致如下:由陕西省三原县出发,依次到达陕西省礼泉县—陕西省乾县—陕西省扶风县—陕西省岐山县—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陕西省凤县—陕西省留坝县—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陕西省汉中市勉县—陕西省南郑县—陕西省宁强县—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四川省剑阁县—四川省梓潼县,最终到达目的地四川省绵州。
  五.结语
  在中國古代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地学研究都是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必须广泛搜集文献资料,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分析资料的种种形态,探求其内在的联系,进而作更深入的研究。
  陈涛《入蜀日记》,既是民俗风情的长卷,也是政治时事的实录,具有无可比拟和替代的历史价值。其中写了从都市到山村、从驿站到寺观的各式社会情景、各种人物形象,写了人世沧桑,写了社会动乱,写了别开生面的风物,写了世代相袭的人性,有的令人敬佩,有的令人切齿,有的令人悲恻,有的令人动容,有的令人掩卷长思,有的令人啼笑皆非。
  就史学价值而言,作为巴蜀珍稀交通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入蜀日记》包含了有关晚清时期巴蜀交通线上最直接、最真实、最生动的历史记载。对研究巴蜀与陕甘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起到重要作用。史学同样是人学,不可能毫不动情,更无法回避社会群体的情感、民族的情感。《入蜀日记》的出现,为文史相通,为科学与历史的结合提供了典范。历史的最高目标不是实录,而是垂鉴。陈涛撰写游记,《入蜀日记》是清末民国巴蜀等地最直接、最真实、最生动的记载,可说是一部“游史”,一部当之无愧的信史。
  参考文献:
  [1]李勇先,高志刚.巴蜀珍稀交通文献汇刊[M].成都时代出版社,2016.12
  [2]任婷.清代四川游记的地理认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04
  作者简介:
  卢振涛(1994—),男,汉族,黑龙江省嫩江县人,四川大学中国史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其他文献
摘 要:《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论专著,被誉为 “千古论诗之祖”,其中谢灵运的诗歌被钟嵘列为上品,从其评论中可见钟嵘对于五言诗歌的审美观。本文以《诗品》中谢灵运条为例,简述钟嵘《诗品》“吟咏性情”,“赋比兴”和“直寻”、“自然”的诗歌审美观。  关键词:钟嵘;《诗品》;谢灵运;诗歌审美观  《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论著作,以其“思深而意远”、“深从六艺溯流别”,与同时代刘勰的《文心雕龙》堪称双璧。
期刊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少年要经历多少磨难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才能成为男子汉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白鸽要飞越多少海洋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才能在沙滩安眠  Yes and how many times mus
期刊
摘 要:《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以六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全书由《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五个小故事组成。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主人公小英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惠安馆》是小说的第一部分,讲述主人公英子的两位“朋友”——妞儿与“疯子”秀贞的悲剧性命运。本文从英子的儿童视角叙事和秀
期刊
摘 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奠定了其伟大作家的地位。在书中萨比娜的“背叛”更成为当代女性反传统反媚俗的真实写照,预示着女性探寻自我生命存在的可能与否。  关键词:萨比娜;背叛;女性主体意识;媚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至问世以来引起巨大的反响,国内对它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目前为止可以在知网上搜索到期刊论文与硕博士论文有将近100篇左右。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期刊
摘 要: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其蕴含的艺术元素对于现代设计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开展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异同分析是二者进行创新融合的基础。以此为前提,深刻分析传统工艺美术在造型、色彩、艺术美学方面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可以更好的促进现代设计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现代设计;异同比较;影响分析  传统工艺美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鲜明的艺术元素,将其与现代
期刊
摘 要: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多样性(cultural diversity)是人类历史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特征。无论什么文化, 当它能够与其他文化相区别时才能被辨别,也才能有现实的存在意义。一方面,相应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文化的起源和演化不可能是同一的;另一方面,人类需要结构的差异性和欲望理想的丰富性,也只能由文化的多样性来表达和满足
期刊
Abstract: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masterpieces of Robert Frost, an famous American poet. It is about a weary journeyer stopping by the wood to contemplate over
期刊
你见过香樟树吗?山川湖畔、香樟树下总有人留下了约定和爱。小时候我想种下一棵充满爱的香樟树,奈何生长在北方,希望变成幻影,只能在心底默默种下一粒香樟种子。长大后我光荣的成为了人民教师,心中依然充满了一份满满的爱。短短的一年教师生涯,我对孩子们的爱滴滴浇灌了心底的香樟树,我和我的孩子们在爱的沐浴中共同成长。  一年前,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孩子们,第一次介入到他们的一日活动,第一次和一群孩子一起探索很
期刊
摘 要:“主仆”一词最早来源于人类对宗教信仰和精神寄托的神灵体系,尽管现代词汇不停演变,但就今天来看,“主仆”二字仍具有潜意识的支配与从属地位。也正因如此,世人才更加惊叹,在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秀笔下,这处于不平等甚至对立面的阶级竟开出了如此温情的“花”。穿越战火与硝烟、跨过种族与国界,卡勒德.胡赛尼只为揭开阿富汗民族的原始面纱,为读者还原一段最真挚的主仆情谊,谱写一曲笑中含泪、苦中有甜的人间赞歌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吕凤子先生的中国画艺术为出发点,探寻凤老的艺术人生。对吕凤子先生的艺术思想,艺术创作方法与方式,对中国传统绘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贡献,根据吕凤子不平凡的艺术人生将吕凤子先生的绘画创作分层次来进行研究,进而对吕凤子的创作方法与艺术思想做了基础的挖掘与探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吕凤子对艺术的领悟和把握,对笔墨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对艺术教育的态度,以此挖掘出凤老对艺术的认知与贡献,使吕凤子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