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说,它是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国度;听说,它是一个讲究细节的地方;听说,它的每一寸土地都写满了历史和故事。
很多人听,很多人说。然而最真实的它,只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才会变得鲜明起来。
德国。
一万多公里之外,是它和我们的距离。
两万五千两百秒,是它和我们的时差。
在这个与中国日夜不同的地方,不知我们会看到怎样的风景,又将体会到怎样的风情?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标志,来到德国的首都柏林,自然要去看看勃兰登堡门。
作为一大景点,勃兰登堡门少不了前来拍照的人。然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纵使满耳的喧哗,你仍能感受到它独有的庄严和肃穆。
勃兰登堡门上站着展翅的胜利女神,她手持橡树花环的权杖,驾驭着四匹威猛的骏马。那气势极美,也极壮观。
说起来,这座女神像也是命运多舛,明明是为纪念普鲁士七年战争的胜利而建造,偏在1806年,被拿破仑拆下运回法国,直到1814年,胜利女神才被夺回。后来,德国光荣的时刻、耻辱的时刻、纳粹阅兵的时刻、柏林墙被推倒的时刻,它都在那里。战争、死难、分离与欢乐,她几乎亲历了所有影响德国的大事件。
不知现在的她,看着脚下的热闹繁华,心里又会怎么想。
既然到了柏林,如果不去柏林墙,那就太可惜了。
虽是景点,但柏林墙并没有想象中的热闹。游人们三三两两地沿着柏林墙寻找有趣的涂鸦,小摊小贩在一边努力地吆喝,售卖柏林墙倒下后的“柏林砖”。
偶尔几个德国人匆匆走过,目不斜视。
“你常来这里吗?”我借着问路的机会,问一个当地人。
“不,”他耸耸肩,“只是路过。”
事实上,我们之前问过很多德国人,到柏林墙该怎么走,可是他们的回答都是模糊的,不确定的,甚至是迷茫的。
那段历史,好像逐渐地被淡忘。
柏林墙的过去,对我们来说,是书本上的文字,是彩色的涂鸦,是国外的一个景点。可对德国人来说,却是一段黑暗痛苦的过去。
若有人想忘记,也没什么不好。
在德国,无论你看过多少建筑,在你见到柏林大教堂的那一刻,你仍然会折服于它无以伦比的壮观和美丽。
这座富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大教堂,以惊人的气势矗立在那里,即使从远处看,也难以让人忽视。它高达114米,大厅内的壁画精美绝伦,再细微的地方都有着精美的刻画。可向导却一再强调:它在二战中遭到毁坏,现在远不及其最鼎盛时期的奢华,但是经过德国人不断修葺,它依然是柏林最抢眼的地标性建筑。
不得不说,在修葺这件事上,德国人严谨认真的作风起了大作用。
在离开柏林来到法兰克福之前,我们问向导,这里有哪些值得一看的地方?
“它有全欧洲最高的大楼,有超大型的购物区,有著名的展览会。”
“还有吗?”从一个城市来到另一个城市,我们已经对现代繁华失去了兴趣。
“它还有古老的桁架结构建筑。”向导想了想。
“哈,这个不错。”
即使在整个德国,最有特色的建筑还是这里的桁架结构建筑。它以木料构造桁架,在桁架之间填以泥坯或砖,再涂上白色。早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就曾用这样的方法修建桥梁。所以,当我们在法兰克福这个特别现代化的城市,看到如此美丽的建筑时,心情简直好得不能再好了。
瞧,蓝天之下,它多可爱。
而离这里不远的地方便是歌德故居。
“第四层是诗人的房间,歌德在此度过了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期的一段岁月……”向导指着一栋房子,噼里啪啦地说起歌德的事迹来。
我们一边嚼着带黑胡椒味的香肠,一边带着崇敬看它。夕阳的光正好照在第四层,温暖着四个窗户,我仿佛看到一个年轻的男孩在余晖中眺望。
年轻的歌德啊,此时,你看到了什么?
游完柏林,看完法兰克福,总觉得它们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可越琢磨却越想不起来。直到坐上飞机准备返回时,脑中才突然想到季羡林先生曾经写的一段话。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季羡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这是季羡林在德国的一段回忆。以前读起来没觉得特别,不过是他的见闻感慨罢了,可是现在却真的懂了他的感觉。
自从我们走进德国,就发现几乎每户人家的窗外都摆满了花。第一次看到时,我们还以为是某个家庭别致的装饰,遇见无数次后才知道,原来大家都是如此。
与其藏在屋里自我欣赏,不如拿到室外与人共赏。
我不禁想到,当失意烦恼的人匆匆走过这一个又一个“悬挂”着的花丛,闻到浅浅的花香时,他的心情是否会变得愉快起来?
应该会吧。
你看,花儿装饰了你的窗户,你装饰了他人的梦。
很多人听,很多人说。然而最真实的它,只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才会变得鲜明起来。
德国。
一万多公里之外,是它和我们的距离。
两万五千两百秒,是它和我们的时差。
在这个与中国日夜不同的地方,不知我们会看到怎样的风景,又将体会到怎样的风情?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标志,来到德国的首都柏林,自然要去看看勃兰登堡门。
作为一大景点,勃兰登堡门少不了前来拍照的人。然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纵使满耳的喧哗,你仍能感受到它独有的庄严和肃穆。
勃兰登堡门上站着展翅的胜利女神,她手持橡树花环的权杖,驾驭着四匹威猛的骏马。那气势极美,也极壮观。
说起来,这座女神像也是命运多舛,明明是为纪念普鲁士七年战争的胜利而建造,偏在1806年,被拿破仑拆下运回法国,直到1814年,胜利女神才被夺回。后来,德国光荣的时刻、耻辱的时刻、纳粹阅兵的时刻、柏林墙被推倒的时刻,它都在那里。战争、死难、分离与欢乐,她几乎亲历了所有影响德国的大事件。
不知现在的她,看着脚下的热闹繁华,心里又会怎么想。
既然到了柏林,如果不去柏林墙,那就太可惜了。
虽是景点,但柏林墙并没有想象中的热闹。游人们三三两两地沿着柏林墙寻找有趣的涂鸦,小摊小贩在一边努力地吆喝,售卖柏林墙倒下后的“柏林砖”。
偶尔几个德国人匆匆走过,目不斜视。
“你常来这里吗?”我借着问路的机会,问一个当地人。
“不,”他耸耸肩,“只是路过。”
事实上,我们之前问过很多德国人,到柏林墙该怎么走,可是他们的回答都是模糊的,不确定的,甚至是迷茫的。
那段历史,好像逐渐地被淡忘。
柏林墙的过去,对我们来说,是书本上的文字,是彩色的涂鸦,是国外的一个景点。可对德国人来说,却是一段黑暗痛苦的过去。
若有人想忘记,也没什么不好。
在德国,无论你看过多少建筑,在你见到柏林大教堂的那一刻,你仍然会折服于它无以伦比的壮观和美丽。
这座富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大教堂,以惊人的气势矗立在那里,即使从远处看,也难以让人忽视。它高达114米,大厅内的壁画精美绝伦,再细微的地方都有着精美的刻画。可向导却一再强调:它在二战中遭到毁坏,现在远不及其最鼎盛时期的奢华,但是经过德国人不断修葺,它依然是柏林最抢眼的地标性建筑。
不得不说,在修葺这件事上,德国人严谨认真的作风起了大作用。
在离开柏林来到法兰克福之前,我们问向导,这里有哪些值得一看的地方?
“它有全欧洲最高的大楼,有超大型的购物区,有著名的展览会。”
“还有吗?”从一个城市来到另一个城市,我们已经对现代繁华失去了兴趣。
“它还有古老的桁架结构建筑。”向导想了想。
“哈,这个不错。”
即使在整个德国,最有特色的建筑还是这里的桁架结构建筑。它以木料构造桁架,在桁架之间填以泥坯或砖,再涂上白色。早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就曾用这样的方法修建桥梁。所以,当我们在法兰克福这个特别现代化的城市,看到如此美丽的建筑时,心情简直好得不能再好了。
瞧,蓝天之下,它多可爱。
而离这里不远的地方便是歌德故居。
“第四层是诗人的房间,歌德在此度过了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期的一段岁月……”向导指着一栋房子,噼里啪啦地说起歌德的事迹来。
我们一边嚼着带黑胡椒味的香肠,一边带着崇敬看它。夕阳的光正好照在第四层,温暖着四个窗户,我仿佛看到一个年轻的男孩在余晖中眺望。
年轻的歌德啊,此时,你看到了什么?
游完柏林,看完法兰克福,总觉得它们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可越琢磨却越想不起来。直到坐上飞机准备返回时,脑中才突然想到季羡林先生曾经写的一段话。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季羡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这是季羡林在德国的一段回忆。以前读起来没觉得特别,不过是他的见闻感慨罢了,可是现在却真的懂了他的感觉。
自从我们走进德国,就发现几乎每户人家的窗外都摆满了花。第一次看到时,我们还以为是某个家庭别致的装饰,遇见无数次后才知道,原来大家都是如此。
与其藏在屋里自我欣赏,不如拿到室外与人共赏。
我不禁想到,当失意烦恼的人匆匆走过这一个又一个“悬挂”着的花丛,闻到浅浅的花香时,他的心情是否会变得愉快起来?
应该会吧。
你看,花儿装饰了你的窗户,你装饰了他人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