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0部队:从间谍到富翁

来源 :少年博览·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ihua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哉国画·
  对于经历七次中东战争的以色列来说,情报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才会有大名鼎鼎的“摩萨德”纵横四海。摩萨德的全称是情报和特殊使命局,冷战时期曾与美国中央情报局、英国军情六处、前苏联克格勃,并称“世界四大情报组织”。然而,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摩萨德的光环逐渐消退,一些曾经默默无闻的情报机构开始崭露头角。
  以色列的8200就是这样一支超级神秘的网络间谍部队。据说,只要是从8200走出来的人,轻而易举就能成为高科技的百万富翁。下面就让本极客来揭开这支神秘部队的面纱。
  令人生畏的网络部队
  在以色列南部内盖夫沙漠的西部,有一处并不起眼的集体农庄。农庄旁边,耸立着密密麻麻的卫星天线和发射装置,这就是8200的一处基地。该基地能够监听电话以及截获外国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甚至个人的电子邮件,包括中东、亚洲、非洲、欧洲等地的互联网通讯,都在该基地的监视范围内。搜集到的有用数据经过筛选,被传送给海尔兹利亚附近的另一处基地进行分析,然后再传给以色列军方和政府机构。
  1967年,以色列成立了“中央情报搜集部队”,专门从事侦听和破译任务,番号是8200。其地位相当于美国的NSA(国安局)或英国的政府通信总部,是以色列国防军中规模最大的独立军事单位,被情报界公认为世界上令人生畏的网络间谍部队。目前,8200由一名准将领导,其身份高度保密。
  一名曾在8200工作过的退役女兵说,她的工作就是截获使用英语和法语的电话通话以及电子邮
  件。她说:“这是非常有趣的工作,可以通过监听来锁定通话者的具体位置,并识别出情报‘珍宝’。”她还透露,该部队超强的计算机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出某些敏感字眼和数字”。
  自从成立以来,8200部队可谓战绩赫赫:在“六日战争”爆发的第一天,8200就成功截获埃及总统纳赛尔和约旦国王侯赛因的高保密专线电话,详尽地掌握了阿拉伯联军的下一步行动计划,从而让对方无密可保,一败涂地;1985年,8200截获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与恐怖组织的通话,并全程录音;2010年,8200通过网络侵入伊朗核电站的计算机系统,并植入蠕虫病毒Stuxnet,成功瘫痪了伊朗的浓缩铀设施。
  精英中的精英
  8200部队的成员主要来自以色列现役军人,他们都是通过严格的智商测试与综合能力考核筛选出来的“精英中的精英”。据说,8200部队每年只招收50至100人,不论出身和长相,只有通过严格的考试,才有可能进入这支部队。
  进入军营后,士兵们要接受思想政治上的熏陶,主要是忠诚度和爱国主义方面的教育。不过让人吃惊的是,8200部队并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很多年轻人被安排成为“团队领导”独当一面,让其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应对各种复杂的问题,并提供非正常路径的解决方案。有时候,一名年方21岁的战士就能掌管数百万美元的经费,可以自由支配,搞技术创新。
  8200部队的工作重点是数据挖掘、过滤海量信息、发现威胁邮件、在网上搜寻恐怖组织的活动情况。在获得原始信息后,8200将其存入数据库,由专人使用计算机进行深度分析,寻找蛛丝马迹。举例来说,如果一则情报是某恐怖组织负责人在一辆汽车中打电话,而另一则情报是无人机摄像头所拍摄的这辆汽车,那么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信息基础”。
  8200的分析人员先用数据挖掘算法整理这些信息基础,再根据侦听到的对话内容判断哪些情报具有价值,然后用算法进行“数据诊断”,得出最终结果。假如确定某监控目标每天在上午7点30分或下午4点打电话,最终的数据经过核实后准确无误,8200会将其提交给军方有关部门,由后者决定采取何种行动:要么派遣突击队执行逮捕,要么用无人机发射导弹进行猎杀。
  著名的商业品牌
  尽管8200部队的士兵年纪轻轻,但许多都是绝顶聪明的技术高手。服役期满后,他们可以选择加入高科技公司,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不过在公开的简历中,这些人不允许直接提及这段涉密性极强的军事生涯,只有通过面试以及可靠的校友圈的介绍,对方才会知道他们真实的经历。
  实际上,以色列高科技领域的精英大多来自8200部队。这些人要么是企业家,要么是公司的创始人或高级主管。退役准将哈南·格芬就曾是该部指挥官,他现在是一家高科技公司的顾问。他说,如果没有来自8200部队的技术,以色列政府就会虚弱不堪。以色列首席科学家艾维·哈森、以色列最大网络安全公司Check Point的联合创始人吉尔·舍伍德,都曾在8200服役。
  这个谜一样的部队,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已逐渐闻名,因为以色列保安行业推出的新技术和软件,多出自他们之手。以色列的三大高科技公司NICE、COMVERSE和CHECK POINT,都采用了8200部队研发的技术。在被视为最有希望的下一代因特网媒体“XDSL”的高速大容量数据通信领域中,领先世界的奥尔基特公司的技术同样出自“8200部队”。
  2014年,以色列出口的互联网安全产品价值超过60亿美元,首次超过军事硬件。在军事、商业和学术界高度一体化的以色列,8200已成为著名的商业品牌,也成为培养青年才俊的孵化器。
其他文献
1.你不是没人关心的花一繁!  花一繁经常问姥姥:“妈妈什么时候回来?”  姥姥每次回应着同样的话:“这个嘛……等你再长大些她就回来了。”姥姥把她搂在怀里,“妈妈一直都很忙,出国那么多年,你要体谅妈妈,她不是经常给你写信,经常给你打电话吗?只要你好好学习,等妈妈挣够了你上大学的钱,她就会回来了。”  从小,花一繁就没有见过妈妈,只是偶尔收到妈妈的来信和电话。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姥姥的话产生了怀疑。
期刊
Why do trees conceal  the splendor of their roots?  Who hears the regrets  of the thieving automobile?  Is there anything in the world sadder  than a train standing in the rain?  请告诉我  [智利]巴勃罗·聂鲁达  为什
期刊
这是一个老头与一群小雀的故事,堪称中国绘画史的传奇。  老头叫崔白(约1044—1088年),出身低微,是个民间画工。这倒也好,他也不太热衷画什么宏大的主题、神魔的题材,就连画动物也不太画什么展翅大鹏、下山猛虎。那么主要画啥呢?他就画小雀、小鸭、小兔,还有小花、小草,都是和自己一样出身低微的小生灵。  就这样画啊画,他捕捉到了这些小动物身上最真切、最鲜活、也最打动人心的生命感。就拿他最出名的《寒雀
期刊
科幻电影《雪国列车》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世界各国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温室效应,在2014年发射了代号CW-7的冷冻剂,这却将地球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极寒深渊。大多数的人类死于寒冷和恐慌,只有为数不多的数千人登上了“威尔福德工业”开发的列车,成为永不停歇的流浪者。这列火车借助威尔福德开发的“永动引擎”,并且配备各种完备设施,在之后的十七年里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生态系统,周而复始旋转在43.8万公
期刊
我今年16岁,出国求学大约已有一年半时间。  2014年2月,初中最后半年开始的前夕,我毅然决定飞向“彼岸”。事实上,做出这个决定前后只用了一两个礼拜,看似草率,实则成行之前的每一天都是煎熬,先说服我自己,再说服我爸爸。我妈不用说服,主意就是她出的。  我爸爸代表了“保守势力”,他希望自己的女儿迈出的每一步都万无一失,也不想我失去在国内高考教育体制下的磨砺机会。  从1月底我和妈妈结成统一战线,在
期刊
又是一次实验  光晕迷离,厚重的颜色错杂悬浮在这个星域,灰暗的背景显得压抑,苍凉的空间只有大片大片黑色的荒芜。灰暗突然变成苍白,一个巨大的漩涡随即出现,气流瞬间加速,席卷拉扯.....  马小候下意识地让自己保持清醒,因为是他自告奋勇来参加这个实验的。学校也是从报名的同学中千挑万选,才选中了他,所以不能在同学面前丢脸。他告诉自己这只是一个虚拟的梦境,可他分明感觉到脉搏一阵突兀的膨胀,血液好似在瞬间
期刊
夜晚的校园一片宁静。科技实验楼的大门也早早地关上了,只有路灯那懒洋洋的灯光还照在实验楼的门口。  不过,在实验楼玻璃自动门内的天花板上,却仍有一点红色的光芒时刻闪烁着,偶尔发出轻微的滴滴声。  一个人影从远处急匆匆地跑了过来,微喘着气停在实验楼门前,抬起手正想叫门时,实验楼内突然响起了急促的电子警报声:“警报!S级生物入侵!警报!警报!S级生物入侵!”  “S级警报?怎么回事?外星人攻打地球了吗?
期刊
我来摇滚你
期刊
Younger Scout: How can I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mushroom and a toadstool?  Older Scout: Just eat one before you go to bed. If you wake up the next morning, it was a mushroom.  蘑菇与毒蕈  年少的童子军:我怎样
期刊
朱红的玄武门,在晨曦刚浮上湛蓝的天空时,缓缓地朝我打开。伴随着门轴发出“吱呀”的声音,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浮上我的心头。  正对大门的,是一条平坦的路,随着门的推动,玄武湖渐渐映入眼帘。湖水在浅浅的阳光照耀下,清而澈,仿佛不染一丝一毫的尘埃。  我不由得往那边走去。每走一步,她的轮廓便清晰一分,她那无人能及的淡雅与宁静也更真一分。可走近了,却发现,无论怎样都难以完全看透她——即便她是如此清晰地站在我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