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独立学院来讲,相对于母体学校及其他本科院校在师资、专业设置、学术研究、社会影响力等各方面都不在一个层次,独立学院要生存、发展必须要有一套很明朗的、有特色的发展路径及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济南大学泉城学院2011年迁址蓬莱,是蓬莱的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在这样的氛围下,学校寻求依托力量、协同力量,逐渐探索出一条“三依托、四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三依托 四协同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26-02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实体经济的回归,市场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的应用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同质化发展,使得高校培养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独立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往往在定位上会受到母体学校的影响,处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及所培养人才结构与市场需求的高匹配,需要探索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来促进学校的转型。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不可忽视的短板
独立学院的性质决定了它自存在那天起就存在着一定需要改善的缺陷。首先,学校定位及办学理念不明确。受母体学校影响,学校定位与办学理念没有从学校实际出发,尤其是在实施独立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后,以前的学校定位与办学理念更是与学校实力不相称。其次,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盲目跟从母体学校。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几乎照搬母体学校,在独立初期没有集地方及区域优势资源于专业与课程中。再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匹配度不高。另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应用”比重较弱。所有这些短板,使得独立学院不得不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三依托、四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对独立学院来讲,相对于母体学校及其他本科院校在师资、专业设置、学术研究、社会影响力等各方面都不在一个层次,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独立学院要生存、发展必须要有一套很明朗的、有特色的发展路径及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济南大学泉城学院2011年由济南迁址蓬莱,是蓬莱的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在这样的氛围下,学校不得不寻求依托力量、协同力量,逐渐探索出一条“三依托、四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基——在学科专业设置上积极寻求办学资源和支撑条件形成“三依托”
人才培养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有学科、专业、课程来做支撑。所培养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课程支撑,这样的课程来源于哪个专业,这个专业隶属于哪个学科,在学科专业如此细化的今天这些问题不但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而且在学科专业设置上需要寻求更多有力资源、更多有效资源的依托力量。济南大学泉城学院正是在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前提下,不断寻求依托力量,逐步形成“三依托”态势。
首先,依托母体学校。母体学校相对于其独立学院在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等各方面都有相当的优势,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也相对更加成熟。独立学院要发展立足,必先循其优势建立自己的重点学科。但这种追循不是照抄照搬,需要在自己定位明确的前提下,制定好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母体学校的优势资源设置专业进而确定课程体系。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利用济南大学优势学科专业为泉城学院支撑起重点学科专业的设置。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援与保障。
其次,依托投资主体。投资主体一般来讲都有自己的实业,它的实业所辐射的产业、资源,为独立学院提供良好的专业设置导向。独立学院必要循其优势创设自己的特色。济南大学泉城学院投资主体是大众报业集团,它拥有的资本、产业、人才等特色的优势资源为学科专业设置提供新的方向及路径。学校投资主体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现拥有“十六报六刊一网站”,具有明显的品牌优势,在新闻印刷、广告会展、发行物流、文化地产等领域具有产业优势,是学校的学科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生就业基地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学校的文化产业类专业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人才储备等方面给予了重要支撑作用。据此,学校围绕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建设,着力打造以培养面向文化产业大发展所需人才的文化产业类特色专业群,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再次,依托地方特色优势资源,创建特色专业。每所独立学院所处地域拥有的特色资源、特殊产业都是学校独有的特色优势资源。利用这种优势资源打造特色专业,不但使专业可以服务地方,而且使专业更加与市场接轨,使专业更加有活力。济南大学泉城学院所在地蓬莱位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主导产业为以历史文化游、滨海观光游、葡萄酒文化游和自然生态游为代表的旅游产业;以优质产区、特色葡萄园和精品酒庄为代表的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以京鲁船业、巨涛重工和渤海造船为代表的造船重工产业;以重卡和改装车为代表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所有这些产业都为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及建设提供了重要导向。据此,学校逐步探索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以机电自动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专业的理工科专业群,且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上不断践行“四协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也深刻阐述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任务的思想,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推动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这为高校改革指明了方向。 应用型人才培养除了要有相应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作根基外,还需要有相匹配的教师队伍结构、实践实验平台等保障力量的支撑。一方面独立学院原有的教师不管是来自母体学校还是自有教师,大部分都是在“学术型”课程体系的培养下成长的,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应用方面相对比较欠缺;另一方面,应用能力的提升依赖于教学实践,实践平台仅靠学校自己的力量很难满足专业的综合需要与前沿需要。基于此,济南大学泉城学院不断寻求并践行“四协同”模式。
校校协同。毋庸置疑,校际间的合作协同能够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教学衔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取得良好收益,起到优化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已与同类院校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等构建了校校协同。历山学院投资方山东禄禧置业有限公司的主导产业与泉城学院的强势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泉城学院投资方的主导产业与历山学院的社科专业都形成了一种相互支撑的形式,为两校的合作发展打造了得天独厚的平台。
校所协同。科研院所有优质的科研资源、科研团队是高校培养人才必须充分利用的资源,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是以教学为主的院校,虽然对科研也比较重视,但在教职工科研工作力度、学生参与科研广度和深度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科研院所正好有着非常优势的科研资源,包括科研信息、科研队伍、科研技术等,双方的合作空间大。同时,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如均是以知识型员工为主的机构,在彼此合作中比较容易沟通,有利于深入开展相关工作。在科研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和科研院所双方可以较好地整合科研人员、研究项目、研究平台等,对构建学术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非常有利。济南大学泉城学院的生物技术专业与蓬莱当地的各类研究所形成了协同关系,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实验平台。
校企协同。校企协同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校企协作教育模式,校企协同是培养集实践型、应用型和创新型能力于一体人才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是以各自为独立主体,基于各自的目的和目标自愿结合,使双方的优势资源要素协调互补的自组织行为。功能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优势资源要素的协同,使得协作机制得到了全面深化,为学生的实习、实训直接面向工程实践,了解企业发展和产品研发的前沿态势提供了更多机会和途径,工程实践中现有技术问题和工程瑕点的发现与分析,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为企业改进技术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工程质量水平,提供了更多的智力资源的同时,也为企业项目设计及新产品研发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平台。济南大学泉城学院与蓬莱当地的葡萄酒产业、造船产业等诸多企业形成了这种协同关系且卓有成效。进一步要深入的是要让教师走进企业,不断提升实践教学技能;让企业工程师走进校园,改善学校教师结构,加大“双师型”教师比重。
校地协同。学校所处的地域的发展优势及发展机遇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不可限量的生机。学校应利用好地方发展形势,利用好地方优势资源,与当地政府一起,力求产业发展带动相关教育专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反过来回馈产业,不断促进产、学、研连带发展,共攀高峰。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充分利用蓬莱所处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这样的优势地域,不断迎势而上。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独立学院应当始终不忘初心:在办学理念上,要明确应用技术类型的发展才是学校的出路;在学科与专业设置上,要与地方、与企业相结合,资源共享。在课程体系上,要改变较为陈旧的与传统“学术型”课程体系区分不明显,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的课程;在教师队伍结构上,要与企业人才相结合,引进“双师型”教师;在校企合作上,要不断深入,在实质上真正做到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平台、技术指导等的“双赢”与良性循环。只有这样应用型人才培养才能落到实处,教育的转型与改革才能不断进步。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三依托 四协同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26-02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实体经济的回归,市场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的应用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同质化发展,使得高校培养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独立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往往在定位上会受到母体学校的影响,处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及所培养人才结构与市场需求的高匹配,需要探索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来促进学校的转型。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不可忽视的短板
独立学院的性质决定了它自存在那天起就存在着一定需要改善的缺陷。首先,学校定位及办学理念不明确。受母体学校影响,学校定位与办学理念没有从学校实际出发,尤其是在实施独立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后,以前的学校定位与办学理念更是与学校实力不相称。其次,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盲目跟从母体学校。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几乎照搬母体学校,在独立初期没有集地方及区域优势资源于专业与课程中。再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匹配度不高。另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应用”比重较弱。所有这些短板,使得独立学院不得不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三依托、四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对独立学院来讲,相对于母体学校及其他本科院校在师资、专业设置、学术研究、社会影响力等各方面都不在一个层次,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独立学院要生存、发展必须要有一套很明朗的、有特色的发展路径及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济南大学泉城学院2011年由济南迁址蓬莱,是蓬莱的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在这样的氛围下,学校不得不寻求依托力量、协同力量,逐渐探索出一条“三依托、四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基——在学科专业设置上积极寻求办学资源和支撑条件形成“三依托”
人才培养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有学科、专业、课程来做支撑。所培养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课程支撑,这样的课程来源于哪个专业,这个专业隶属于哪个学科,在学科专业如此细化的今天这些问题不但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而且在学科专业设置上需要寻求更多有力资源、更多有效资源的依托力量。济南大学泉城学院正是在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前提下,不断寻求依托力量,逐步形成“三依托”态势。
首先,依托母体学校。母体学校相对于其独立学院在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等各方面都有相当的优势,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也相对更加成熟。独立学院要发展立足,必先循其优势建立自己的重点学科。但这种追循不是照抄照搬,需要在自己定位明确的前提下,制定好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母体学校的优势资源设置专业进而确定课程体系。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利用济南大学优势学科专业为泉城学院支撑起重点学科专业的设置。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援与保障。
其次,依托投资主体。投资主体一般来讲都有自己的实业,它的实业所辐射的产业、资源,为独立学院提供良好的专业设置导向。独立学院必要循其优势创设自己的特色。济南大学泉城学院投资主体是大众报业集团,它拥有的资本、产业、人才等特色的优势资源为学科专业设置提供新的方向及路径。学校投资主体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现拥有“十六报六刊一网站”,具有明显的品牌优势,在新闻印刷、广告会展、发行物流、文化地产等领域具有产业优势,是学校的学科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生就业基地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学校的文化产业类专业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人才储备等方面给予了重要支撑作用。据此,学校围绕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建设,着力打造以培养面向文化产业大发展所需人才的文化产业类特色专业群,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再次,依托地方特色优势资源,创建特色专业。每所独立学院所处地域拥有的特色资源、特殊产业都是学校独有的特色优势资源。利用这种优势资源打造特色专业,不但使专业可以服务地方,而且使专业更加与市场接轨,使专业更加有活力。济南大学泉城学院所在地蓬莱位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主导产业为以历史文化游、滨海观光游、葡萄酒文化游和自然生态游为代表的旅游产业;以优质产区、特色葡萄园和精品酒庄为代表的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以京鲁船业、巨涛重工和渤海造船为代表的造船重工产业;以重卡和改装车为代表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所有这些产业都为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及建设提供了重要导向。据此,学校逐步探索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以机电自动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专业的理工科专业群,且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上不断践行“四协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也深刻阐述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任务的思想,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推动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这为高校改革指明了方向。 应用型人才培养除了要有相应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作根基外,还需要有相匹配的教师队伍结构、实践实验平台等保障力量的支撑。一方面独立学院原有的教师不管是来自母体学校还是自有教师,大部分都是在“学术型”课程体系的培养下成长的,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应用方面相对比较欠缺;另一方面,应用能力的提升依赖于教学实践,实践平台仅靠学校自己的力量很难满足专业的综合需要与前沿需要。基于此,济南大学泉城学院不断寻求并践行“四协同”模式。
校校协同。毋庸置疑,校际间的合作协同能够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教学衔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取得良好收益,起到优化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已与同类院校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等构建了校校协同。历山学院投资方山东禄禧置业有限公司的主导产业与泉城学院的强势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泉城学院投资方的主导产业与历山学院的社科专业都形成了一种相互支撑的形式,为两校的合作发展打造了得天独厚的平台。
校所协同。科研院所有优质的科研资源、科研团队是高校培养人才必须充分利用的资源,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是以教学为主的院校,虽然对科研也比较重视,但在教职工科研工作力度、学生参与科研广度和深度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科研院所正好有着非常优势的科研资源,包括科研信息、科研队伍、科研技术等,双方的合作空间大。同时,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如均是以知识型员工为主的机构,在彼此合作中比较容易沟通,有利于深入开展相关工作。在科研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和科研院所双方可以较好地整合科研人员、研究项目、研究平台等,对构建学术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非常有利。济南大学泉城学院的生物技术专业与蓬莱当地的各类研究所形成了协同关系,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实验平台。
校企协同。校企协同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校企协作教育模式,校企协同是培养集实践型、应用型和创新型能力于一体人才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是以各自为独立主体,基于各自的目的和目标自愿结合,使双方的优势资源要素协调互补的自组织行为。功能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优势资源要素的协同,使得协作机制得到了全面深化,为学生的实习、实训直接面向工程实践,了解企业发展和产品研发的前沿态势提供了更多机会和途径,工程实践中现有技术问题和工程瑕点的发现与分析,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为企业改进技术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工程质量水平,提供了更多的智力资源的同时,也为企业项目设计及新产品研发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平台。济南大学泉城学院与蓬莱当地的葡萄酒产业、造船产业等诸多企业形成了这种协同关系且卓有成效。进一步要深入的是要让教师走进企业,不断提升实践教学技能;让企业工程师走进校园,改善学校教师结构,加大“双师型”教师比重。
校地协同。学校所处的地域的发展优势及发展机遇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不可限量的生机。学校应利用好地方发展形势,利用好地方优势资源,与当地政府一起,力求产业发展带动相关教育专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反过来回馈产业,不断促进产、学、研连带发展,共攀高峰。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充分利用蓬莱所处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这样的优势地域,不断迎势而上。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独立学院应当始终不忘初心:在办学理念上,要明确应用技术类型的发展才是学校的出路;在学科与专业设置上,要与地方、与企业相结合,资源共享。在课程体系上,要改变较为陈旧的与传统“学术型”课程体系区分不明显,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的课程;在教师队伍结构上,要与企业人才相结合,引进“双师型”教师;在校企合作上,要不断深入,在实质上真正做到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平台、技术指导等的“双赢”与良性循环。只有这样应用型人才培养才能落到实处,教育的转型与改革才能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