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是目前国家电网系统内大力推行的一种电网运行管理模式,它的实施改变了传统运行模式、组织构架、业务流程,在一个层面最大程度地解决更广泛的问题,环节结合紧密,减少值班流程环节,缩短事故处理时间。但实践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采取怎样的运行模式,才能使人员配置最优、技能水平得到最大发挥等,都是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
关键词: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2-0173-02
2010年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的战略部署,把实施“调控一体化”建设做为构建大运行体系的具体措施,在积极推动运行机制创新和生产组织模式重构,简化生产管理流程,理顺生产关系、完善运行组织构架、转变调度运行模式,提高集约化管理水平的大环境下,“调控一体化”模式进入过渡期,由“调度控制中心”+“变电运行维护操作站”构成,电网调度与变电站监控合二为一,变电站运行管理机构分片布点。
在传统的电网运行管理中,集控站除了变电站监控,还要负责运行维护,电网调度中心负责电网调度工作。这种运行模式,所需要的人力较多,而且存在着工作分配不均衡的情况。实行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后,调控中心除承担原调度班全部职责外,同时还承担变电站设備运行工况的监控及特殊情况下开关的遥控操作等工作,省调与220千伏变电站的上、下行信息全部经调控中心上传下达。运维操作站则负责调度指令的执行、运行巡视等工作。二者各司其责又紧密配合。这种管理模式,取消了县级调度,将全部监测工作集中,有效地整合了资源,也统一了监控系统的建设和应用。这种集约化管理不仅缩短了业务流程,更加有利于人员的统筹调配,极大地提高工作的效率,也更加适应公司减员增效的管理思路。“调控一体化”是一种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这种结构能在一个层面最大程度地解决更广泛的问题,环节结合紧密,减少值班流程环节,减少事故汇报环节,缩短事故处理时间,更好地实现“统一调度”职能。
一、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优势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从建设初期的试运行到现在的逐步完善及成熟,几年的时间里,本单位通过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改造和升级,所辖变电站均实现了“无人值守”运行模式,此模式也被更多的人肯定,其优点也逐步彰显。
1.提高工作效率
调度值长从过去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对电网安全分析和电网稳定运行的思考上,更有利于提高全网管理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例如:110kV某变电站10kV I段出线接地,9月5日19时53分,某供电局调度监控室监控后台机报警、该变电站10kV系统电压遥测值异常,调度监控值班员立即将这一情况向当值调度员汇报。调度员当即对10kV I段母线上的六条线路进行拉路判断,并通知线路维护单位对接地线路进行巡查和故障排除。“调控一体化”的实施,从发现故障至隔离故障使运行设备恢复正常,整个过程仅用时10分钟。以前电网出现接地故障时,变电站值班人员要先打电话汇报调度员,由调度员根据汇报情况分析后再发布指令。而现在是监控和调度同步反应,在事故处理时,调度值长可以将一部分汇报工作交予监控员进行,使人员得到合理利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事故处理时间和提高处理效率。又如:现在330kV电网系统发生紧急故障,省调调度员下令地调调度员将某330kV变电站3311开关断开,地调调度员即转令至监控人员进行“遥控”操作,整个过程时间很短。比较以前的模式——省调调度员下令至此变电站运行人员执行“就地”操作——要快很多,真正做到了快速切除故障。
2.人员合理利用
首先,变电站“无人值守”运行模式的实施,使变电站运行人员从“监控”屏前脱离了出来,专门负责设备消缺和检修的停、送电操作,以及设备巡视检查工作,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做到了减员增效。其次,传统模式下,“有人值守”变电站的运行人员只对该变电站的设备熟悉,业务水平局限性很大。而现在,变电站运行管理机构实行分片布点,人员合理分配,扩大了运行维护范围,通过一帮一、一带一的现场学习,使许多年轻的运维人员迅速成长,业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员做到了各尽其才、合理利用。最后,变电站运行人员脱离了“值守”模式,不但可以就当日工作量的情况合理安排人员,还给部分人员提供了培训和学习的时间。在劳逸结合的状况下,不仅使人员的身体健康得到了保障,而且工作量也可以合理分配,同时提高了业务和技能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和传统模式相比,“调控一体化”模式快速、全面、主动的优势已逐渐显露,然而在实行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设备问题遥控操作无法顺利进行、信息分类不统一不规范、监控信息量大容易遗漏重要信号、人员整体素质要求达不到等。
1.监控系统信息采集不完整明确
本单位经过逐步的“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现35kV及以上变电站重要保护信息已基本可以正确上传至监控机,实现“四遥”功能。但是,信息采集和上传的准确性、正确性和快速性直接影响着调度员的工作效率。如:设备原因,某新投运变电站总是误发保护信息,这样的装置总是喊着“狼来了”却使监控人员难以判断真假。又如:某变电站开关突然显示“分闸”,但无任何保护信号,现场检查开关在“合”位,并运行正常。再如:某变电站开关遥控执行完毕后,开关变位信息延迟上传,只能通过遥测值的变化间接判断。这种情况下调度员只能通过其他信号间接判断,安排变电站运行人员现场检查才能知道真实情况。所以,实现“调控一体化”的关键就是信息是否能如实的反映现场情况,上传信号如同现场设备的汇报语言,应该能清楚地告知故障,这是调度员判断的依据。
2.监控系统信息未分层分类
本单位监控员负责监控52座35kV及以上变电站,如果遇有保护传动工作或电压越线无法调整时,相关信号就会不断滚屏,造成语音播报滞后,使许多信号来不及查看,加大了监控员的工作量,容易造成视觉疲劳,遗漏重要信号。虽然,本单位现在也实行了事故跳闸推画面功能,但仍未解决根本问题。所以,监控系统未对信息进行分层、分级处理,不但加大了监控员劳动强度,而且不便于查看各种保护动作信号及事故信号,导致延误设备异常和事故的处理。 3.人员素质未达到要求
“调控一体化”模式对监控、调度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监控员不仅能正确、清晰的汇报事故信息,还要具有初步分析事故原因的能力。然而,监控员多数为老集控站运行人员,长期的工作模式使他们已习惯于“有事汇报调度”就可以了,工作的重点是发现而不是解决,固有的思维模式导致其依赖性严重,事故处理时监控员总是干着急说不上话、插不上手,无法做到事故预处理,许多监控员的技能水平和现场经验得不到合理利用,久而久之两极分化明显。所以,监控员要学习就要从日常工作开始,要有思想认识上的根本转变,提高对自己工作学习的要求,多想多问多思考。
4.运作模式难以标准化
“调控一体化”模式启动后,因设备、人员配置等情况长时间无法解决,使得各单位采取的运行模式也有所不同。某调控中心采取监控组与调度组分管职责,监控组负责变电站信号监控、“四遥”操作、信号传动及变电站图像监控系统,能及时发现异常信号并汇报调度处理。调度组负责所辖变电站下令操作、事故处理、异常缺陷处理等工作,负责区调所辖设备转令操作、配合区调处理异常及事故处理。这种运行方式使监控、调度责任划分明确,可以集中精力进行自己所负责的工作,但是监控、调度人员就不熟悉对方的工作,增加培训难度。某调控中心要求调度员又操作又监控还要调度电网,这样既增加了调度员的工作压力和强度,又使本来就如履薄冰的调度工作更加困难,使电网反而缺少了稳定性。某调控中心要求所有调控员轮流进行监控、调度工作,这样有利于培训工作的进行,使所有人员可以快速学习所有业务工作,但是这种模式广而不专,增加了专业管理难度。
5.设备层次不同难以统一要求
“调控一体化”模式对设备要求较高,适用于高电压等级电网,而不适合县局这一级。首先,因设备老化,硬件勉为其难,且网架不规范,35kV变电站难以与110kV及以上变电站同步要求。其次,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有些地域是不适用的。最后,由于远动系统及设备的原因,给遥控、遥調操作带来了一定困难,使简单的工作复杂化。如:某35变电站需要短时停电,将负荷倒至备用电源供电,在断开主供电源开关后,备供电源开关却遥控合不上,延长停电时间。又如:某35变电站10kV系统接地,选线后,开关遥控合不上,只能由运行人员到现场恢复,造成对用户的突然停电。
三、结语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是电网运行适应当前发展形势的创新产物。通过电网调度与变电站监控合二为一、变电站运行管理机构分片布点后,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人员得到了合理利用。当然,新兴产物的出现,总有许多问题接踵而至。调控一体化的实施,对当前技术水平尤其是远程监测和控制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暴露出的问题说明无论是我们的设备还是人员技术水平都还不能达到“调控一体化”模式的最终要求。问题是前进的动力,通过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改造,人员的培训和学习,“调控一体化”模式将代表智能电网建设时代的管理水平。
(责任编辑:袁予熙)
关键词: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2-0173-02
2010年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的战略部署,把实施“调控一体化”建设做为构建大运行体系的具体措施,在积极推动运行机制创新和生产组织模式重构,简化生产管理流程,理顺生产关系、完善运行组织构架、转变调度运行模式,提高集约化管理水平的大环境下,“调控一体化”模式进入过渡期,由“调度控制中心”+“变电运行维护操作站”构成,电网调度与变电站监控合二为一,变电站运行管理机构分片布点。
在传统的电网运行管理中,集控站除了变电站监控,还要负责运行维护,电网调度中心负责电网调度工作。这种运行模式,所需要的人力较多,而且存在着工作分配不均衡的情况。实行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后,调控中心除承担原调度班全部职责外,同时还承担变电站设備运行工况的监控及特殊情况下开关的遥控操作等工作,省调与220千伏变电站的上、下行信息全部经调控中心上传下达。运维操作站则负责调度指令的执行、运行巡视等工作。二者各司其责又紧密配合。这种管理模式,取消了县级调度,将全部监测工作集中,有效地整合了资源,也统一了监控系统的建设和应用。这种集约化管理不仅缩短了业务流程,更加有利于人员的统筹调配,极大地提高工作的效率,也更加适应公司减员增效的管理思路。“调控一体化”是一种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这种结构能在一个层面最大程度地解决更广泛的问题,环节结合紧密,减少值班流程环节,减少事故汇报环节,缩短事故处理时间,更好地实现“统一调度”职能。
一、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优势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从建设初期的试运行到现在的逐步完善及成熟,几年的时间里,本单位通过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改造和升级,所辖变电站均实现了“无人值守”运行模式,此模式也被更多的人肯定,其优点也逐步彰显。
1.提高工作效率
调度值长从过去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对电网安全分析和电网稳定运行的思考上,更有利于提高全网管理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例如:110kV某变电站10kV I段出线接地,9月5日19时53分,某供电局调度监控室监控后台机报警、该变电站10kV系统电压遥测值异常,调度监控值班员立即将这一情况向当值调度员汇报。调度员当即对10kV I段母线上的六条线路进行拉路判断,并通知线路维护单位对接地线路进行巡查和故障排除。“调控一体化”的实施,从发现故障至隔离故障使运行设备恢复正常,整个过程仅用时10分钟。以前电网出现接地故障时,变电站值班人员要先打电话汇报调度员,由调度员根据汇报情况分析后再发布指令。而现在是监控和调度同步反应,在事故处理时,调度值长可以将一部分汇报工作交予监控员进行,使人员得到合理利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事故处理时间和提高处理效率。又如:现在330kV电网系统发生紧急故障,省调调度员下令地调调度员将某330kV变电站3311开关断开,地调调度员即转令至监控人员进行“遥控”操作,整个过程时间很短。比较以前的模式——省调调度员下令至此变电站运行人员执行“就地”操作——要快很多,真正做到了快速切除故障。
2.人员合理利用
首先,变电站“无人值守”运行模式的实施,使变电站运行人员从“监控”屏前脱离了出来,专门负责设备消缺和检修的停、送电操作,以及设备巡视检查工作,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做到了减员增效。其次,传统模式下,“有人值守”变电站的运行人员只对该变电站的设备熟悉,业务水平局限性很大。而现在,变电站运行管理机构实行分片布点,人员合理分配,扩大了运行维护范围,通过一帮一、一带一的现场学习,使许多年轻的运维人员迅速成长,业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员做到了各尽其才、合理利用。最后,变电站运行人员脱离了“值守”模式,不但可以就当日工作量的情况合理安排人员,还给部分人员提供了培训和学习的时间。在劳逸结合的状况下,不仅使人员的身体健康得到了保障,而且工作量也可以合理分配,同时提高了业务和技能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和传统模式相比,“调控一体化”模式快速、全面、主动的优势已逐渐显露,然而在实行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设备问题遥控操作无法顺利进行、信息分类不统一不规范、监控信息量大容易遗漏重要信号、人员整体素质要求达不到等。
1.监控系统信息采集不完整明确
本单位经过逐步的“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现35kV及以上变电站重要保护信息已基本可以正确上传至监控机,实现“四遥”功能。但是,信息采集和上传的准确性、正确性和快速性直接影响着调度员的工作效率。如:设备原因,某新投运变电站总是误发保护信息,这样的装置总是喊着“狼来了”却使监控人员难以判断真假。又如:某变电站开关突然显示“分闸”,但无任何保护信号,现场检查开关在“合”位,并运行正常。再如:某变电站开关遥控执行完毕后,开关变位信息延迟上传,只能通过遥测值的变化间接判断。这种情况下调度员只能通过其他信号间接判断,安排变电站运行人员现场检查才能知道真实情况。所以,实现“调控一体化”的关键就是信息是否能如实的反映现场情况,上传信号如同现场设备的汇报语言,应该能清楚地告知故障,这是调度员判断的依据。
2.监控系统信息未分层分类
本单位监控员负责监控52座35kV及以上变电站,如果遇有保护传动工作或电压越线无法调整时,相关信号就会不断滚屏,造成语音播报滞后,使许多信号来不及查看,加大了监控员的工作量,容易造成视觉疲劳,遗漏重要信号。虽然,本单位现在也实行了事故跳闸推画面功能,但仍未解决根本问题。所以,监控系统未对信息进行分层、分级处理,不但加大了监控员劳动强度,而且不便于查看各种保护动作信号及事故信号,导致延误设备异常和事故的处理。 3.人员素质未达到要求
“调控一体化”模式对监控、调度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监控员不仅能正确、清晰的汇报事故信息,还要具有初步分析事故原因的能力。然而,监控员多数为老集控站运行人员,长期的工作模式使他们已习惯于“有事汇报调度”就可以了,工作的重点是发现而不是解决,固有的思维模式导致其依赖性严重,事故处理时监控员总是干着急说不上话、插不上手,无法做到事故预处理,许多监控员的技能水平和现场经验得不到合理利用,久而久之两极分化明显。所以,监控员要学习就要从日常工作开始,要有思想认识上的根本转变,提高对自己工作学习的要求,多想多问多思考。
4.运作模式难以标准化
“调控一体化”模式启动后,因设备、人员配置等情况长时间无法解决,使得各单位采取的运行模式也有所不同。某调控中心采取监控组与调度组分管职责,监控组负责变电站信号监控、“四遥”操作、信号传动及变电站图像监控系统,能及时发现异常信号并汇报调度处理。调度组负责所辖变电站下令操作、事故处理、异常缺陷处理等工作,负责区调所辖设备转令操作、配合区调处理异常及事故处理。这种运行方式使监控、调度责任划分明确,可以集中精力进行自己所负责的工作,但是监控、调度人员就不熟悉对方的工作,增加培训难度。某调控中心要求调度员又操作又监控还要调度电网,这样既增加了调度员的工作压力和强度,又使本来就如履薄冰的调度工作更加困难,使电网反而缺少了稳定性。某调控中心要求所有调控员轮流进行监控、调度工作,这样有利于培训工作的进行,使所有人员可以快速学习所有业务工作,但是这种模式广而不专,增加了专业管理难度。
5.设备层次不同难以统一要求
“调控一体化”模式对设备要求较高,适用于高电压等级电网,而不适合县局这一级。首先,因设备老化,硬件勉为其难,且网架不规范,35kV变电站难以与110kV及以上变电站同步要求。其次,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有些地域是不适用的。最后,由于远动系统及设备的原因,给遥控、遥調操作带来了一定困难,使简单的工作复杂化。如:某35变电站需要短时停电,将负荷倒至备用电源供电,在断开主供电源开关后,备供电源开关却遥控合不上,延长停电时间。又如:某35变电站10kV系统接地,选线后,开关遥控合不上,只能由运行人员到现场恢复,造成对用户的突然停电。
三、结语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是电网运行适应当前发展形势的创新产物。通过电网调度与变电站监控合二为一、变电站运行管理机构分片布点后,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人员得到了合理利用。当然,新兴产物的出现,总有许多问题接踵而至。调控一体化的实施,对当前技术水平尤其是远程监测和控制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暴露出的问题说明无论是我们的设备还是人员技术水平都还不能达到“调控一体化”模式的最终要求。问题是前进的动力,通过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改造,人员的培训和学习,“调控一体化”模式将代表智能电网建设时代的管理水平。
(责任编辑:袁予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