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取名是一门艺术,有的朴实,有的独特,有的还十分有趣。民意中国网和手机腾讯网发起的一项超过10万人的调查显示,90.8%受访者表示自己的名字是由家中长辈给起的,34.0%受访者确认自己的名字中承载着长辈的梦想。
64.8%受访者得名于父母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为后辈取名字不仅重视音韵与内涵,也很看重行辈之序。这一传统已延续千年,显现了家族文化的深远影响。
调查发现,64.8%的受访者得名于父母,17.0%的受访者名字来自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9.0%的受访者由亲戚取名,三者合计高达90.8%。其中,42.7%的受访者名字里含有自己的辈分。
浙江台州高二学生庄启约虽然年纪不大,但深谙家族的辈分排序。他对家谱信手拈来:“福建锦绣庄氏后裔,本派始祖庄同……自十四世起拟定辈诗:‘君心至明,贤良荣廷,道德汝启,邦国永兴’。”
他介绍,自己本来应该是“汝“字辈,但因祖父一辈孩子大多夭折,而本地方言“道”和“逃”音近,所以祖父一辈都用“德”字辈,我就袭了“启”字辈。祖辈多求取功名,出过状元、进士,后世子孙取名也沿袭了这份文气。
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刘克明认为名字不是简单个体的代称,更联系着历史、社会、家庭。“人之有祖,族之有谱,就如同水之有源,木之有本。族谱中,为昭为穆,为尊为卑,条分缕析。上祭祖宗徽号,下定子孙辈分。因姓寻名,因名知序,百世如一时,千里如一家。”
34.0%受访者确认自己的名字蕴含着长辈的梦想
调查中,42.6%的受访者知晓自己的名字有特殊寓意,其中34.0%受访者确认自己的名字中承载着长辈的梦想。
庄启约谈到自己的名字时提到,“启”谓“开、教”,“约”谓“缠、束”,这个名字寓意“以开蒙受学业教化,束人心性”,能够提醒他端正自己的品行,激励他读书求学,不忘祖辈恩泽。“常有人夸赞我的名字很好听,先辈的教诲与家族历史沿革在我的名字里得以呈现才最令我珍视。”
在北京80后张小真眼中,許多家族取名的由来都有时代的痕迹。“我爷爷叫伯银,是家里的老大,中国文化里‘伯、仲、叔、季’的长幼排序在那个年代很受重视,因此我爷爷名字里就有‘伯’字。我外公叫懋勋,名字有浓浓的书卷气。”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乃强表示,不少人从经典中取名,反映出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崇与潜意识中对传统文化回归的诉求,亦展现出了古汉语字词特有的魅力:高雅不俗、寓意深远、琅琅上口、音节抑扬顿挫。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求是特聘教授彭国翔指出,时代氛围影响取名趋向,一般民众总是不免受到时代文化的影响。一度很多人取名为“建国”“胜利”“援朝”“向东”“旭东”等等,承载着一个时代人们共同的记忆。
名字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对某种价值的追求
调查显示,49.5%的受访者喜欢自己的名字,但也有30.6%坦言不喜欢。50.5%的受访者想过改名字。究其原因,有歧义、易重名,或者不顺口、易产生外号,或是不够彰显个性等都是重要因素。
湖北90后小伙褚小强谈起自己名字时就开启了自嘲模式:“给我取这名字一定是因为我爸太懒,对我太随意,才取了个这么逗的名字。”
武汉大学大二学生杨杰淳對自己名字的由来记忆深刻,“我以前叫杨名,寓意扬名,12岁后才改为现在的名字。”杨杰淳回忆,家人询问别人,发现他命里缺水缺木,“杰淳”里有水,加上姓“杨”,现在共一水两木,相比过去的名字命格会更好。
在彭国翔看来,五行,是一种重要理论,虽然与现在的科学理论有距离,但也未必是无稽之谈。“其实这更是一种文化心理学现象,这一做法可适当缓解忐忑不安的情绪,让取名者在心理上获得满足,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式,不必以迷信视之。”
“名字对一个人而言意义非凡,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对某种价值的认同和追求。中国人重名,人与姓名一生为伴,孔子讲‘正名’,也包括人的名字,改名正是重名字的一种表现。”彭国翔说。
64.8%受访者得名于父母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为后辈取名字不仅重视音韵与内涵,也很看重行辈之序。这一传统已延续千年,显现了家族文化的深远影响。
调查发现,64.8%的受访者得名于父母,17.0%的受访者名字来自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9.0%的受访者由亲戚取名,三者合计高达90.8%。其中,42.7%的受访者名字里含有自己的辈分。
浙江台州高二学生庄启约虽然年纪不大,但深谙家族的辈分排序。他对家谱信手拈来:“福建锦绣庄氏后裔,本派始祖庄同……自十四世起拟定辈诗:‘君心至明,贤良荣廷,道德汝启,邦国永兴’。”
他介绍,自己本来应该是“汝“字辈,但因祖父一辈孩子大多夭折,而本地方言“道”和“逃”音近,所以祖父一辈都用“德”字辈,我就袭了“启”字辈。祖辈多求取功名,出过状元、进士,后世子孙取名也沿袭了这份文气。
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刘克明认为名字不是简单个体的代称,更联系着历史、社会、家庭。“人之有祖,族之有谱,就如同水之有源,木之有本。族谱中,为昭为穆,为尊为卑,条分缕析。上祭祖宗徽号,下定子孙辈分。因姓寻名,因名知序,百世如一时,千里如一家。”
34.0%受访者确认自己的名字蕴含着长辈的梦想
调查中,42.6%的受访者知晓自己的名字有特殊寓意,其中34.0%受访者确认自己的名字中承载着长辈的梦想。
庄启约谈到自己的名字时提到,“启”谓“开、教”,“约”谓“缠、束”,这个名字寓意“以开蒙受学业教化,束人心性”,能够提醒他端正自己的品行,激励他读书求学,不忘祖辈恩泽。“常有人夸赞我的名字很好听,先辈的教诲与家族历史沿革在我的名字里得以呈现才最令我珍视。”
在北京80后张小真眼中,許多家族取名的由来都有时代的痕迹。“我爷爷叫伯银,是家里的老大,中国文化里‘伯、仲、叔、季’的长幼排序在那个年代很受重视,因此我爷爷名字里就有‘伯’字。我外公叫懋勋,名字有浓浓的书卷气。”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乃强表示,不少人从经典中取名,反映出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崇与潜意识中对传统文化回归的诉求,亦展现出了古汉语字词特有的魅力:高雅不俗、寓意深远、琅琅上口、音节抑扬顿挫。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求是特聘教授彭国翔指出,时代氛围影响取名趋向,一般民众总是不免受到时代文化的影响。一度很多人取名为“建国”“胜利”“援朝”“向东”“旭东”等等,承载着一个时代人们共同的记忆。
名字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对某种价值的追求
调查显示,49.5%的受访者喜欢自己的名字,但也有30.6%坦言不喜欢。50.5%的受访者想过改名字。究其原因,有歧义、易重名,或者不顺口、易产生外号,或是不够彰显个性等都是重要因素。
湖北90后小伙褚小强谈起自己名字时就开启了自嘲模式:“给我取这名字一定是因为我爸太懒,对我太随意,才取了个这么逗的名字。”
武汉大学大二学生杨杰淳對自己名字的由来记忆深刻,“我以前叫杨名,寓意扬名,12岁后才改为现在的名字。”杨杰淳回忆,家人询问别人,发现他命里缺水缺木,“杰淳”里有水,加上姓“杨”,现在共一水两木,相比过去的名字命格会更好。
在彭国翔看来,五行,是一种重要理论,虽然与现在的科学理论有距离,但也未必是无稽之谈。“其实这更是一种文化心理学现象,这一做法可适当缓解忐忑不安的情绪,让取名者在心理上获得满足,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式,不必以迷信视之。”
“名字对一个人而言意义非凡,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对某种价值的认同和追求。中国人重名,人与姓名一生为伴,孔子讲‘正名’,也包括人的名字,改名正是重名字的一种表现。”彭国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