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工具理性、价值淡薄、认同迷茫:高职院校育人的现实困境
我国高职教育进入新时代以来,取得了可喜成绩和长足发展,然而部分高职院校育人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惑,如工具理性弥漫、价值文化淡漠、身份认同迷茫等,引起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同感低、行为习惯不良、缺乏敬业精神,育人效果未能很好满足社会需求。
(一)工具理性弥漫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然而,在高职院校育人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高素质”的培养,或者认为“高素质”就是指技术技能素质而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综合素质,所以凸显的是对技术技能的训练。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往往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将技术工作细化为多个技能步骤,学生学习各个技能步骤,通过反复训练使其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就足以达到技术工作要求,并以此逻辑来指导课程开发等各个环节。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化的社会逐渐形成,社会各职业工作任务的确定性被科技发展、信息化的到来所消解,原本附属于工作情景和工作任务的职业知识不再能一一对应,同一情景可能有更多的工作任务导向,单一的“高技能人才”“技术性人才”的人才类型定位已无法满足现今行业产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二)价值文化淡漠
随着技术技能的普遍彰显,技术技能的优越性被用来美化生活,人们陷入了技术技能设下的陷阱,工具理性、操作理性遮蔽了价值理性。技术技能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目的,于是价值与文化的本真意义和生成来源无形地受到技术理性的遮蔽和破坏,导致实践活动中人的灵魂的“缺席”和文化审美内涵缺失,人们无法对现实世界进行反思,从而使人们面临普遍的价值文化危机。目前,职业院校通常根据岗位需求来设计学生需要学习的技术技能,根据岗位要求反过来逆向推导出学生需要掌握的技术技能。以技术技能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思想虽然有助于培养学生简单、直接的技能,但是学生对于未来将要就业的行业企业缺乏足够的认知,对自己的目标追求和岗位诉求难以深入了解,对企业文化缺乏认同。
(三)身份认同迷茫
按照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论的观点,高职学生处在自我同一性建立的后期,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成熟,容易造成自我同一性混乱,自我控制力不足,从而对自我产生怀疑和否定。个体认知、学校教育、社会评价、社会文化因素与校企文化等都会对高职院校学生产生影响,如高考失利、中专毕业等也会使学生在学习能力、整体素质等方面产生自卑;高校扩招、就业形势严峻等社会现实问题给高职学生带来了失落感和危机感,他们对自我价值存在质疑,进而会产生身份认同缺失,排斥自己的群体身份,这种身份认同危机将衍化为自我刻板印象以及消极抵抗等行为,强烈的消极、自卑心理,导致部分学生生长活力迟缓。
二、角色体验、文化认同、心灵唤醒:高职院校“双身份”育人的理论进路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育人过程存在工具理性弥漫、价值文化淡漠、身份认同迷茫等现实困境,借鉴参照角色理论、认同理论、文化适应理论和文化控制理论,引导高职院校育人活动回归日常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分年级持续进行“学生 X”“双身份”历练,关照高职学生角色主体感受,彰显角色体验的文化意义,达成角色认同和文化认同,唤醒沉睡的心灵,从而化解高职院校育人的现实困境,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双身份”育人的界定
高职院校“双身份”育人(“Dual Identity” Education)是借鉴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总结提升其合理内核而精心设计的,由“校-军”“校-辅”“校-企”等不同类型“双元”主体共同实施的“学生 X”“双身份”“角色体验-文化认同-心灵唤醒”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方案。
(二)高职院校“学生 X”“双身份”育人的旨归
高职院校“双身份”育人的旨归是在实现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开启心智、复苏灵性和生成生命自觉。高职院校“双身份”育人通过角色体验、角色转换,体认角色文化,经由“自我认同-文化群体认同-社会认同”的文化认同,以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方式,隐性渐进地进行心灵唤醒,唤醒心灵深层内在高阶意识,肯定自我价值,从而养成行为、塑造情感、完善人格,启迪引导鼓舞美好人生追求。
(三)高职院校“学生 X”“双身份”育人的角色体验
“角色体验”(Role experience)是指高职院校运用有意识的心理技术,创造性地设计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校-军”“校-辅”“校-企”等育人主体创设的活动中转换角色,让学生在所创设的活动情景中进入所体验的角色的内心世界,激发角色主体“下意识”的创造和主观能动性,自然地融化在所体验的角色中,體验角色的思想感情,体验角色处事为人的立场、观点、方法等,在活动实践中履行角色能力,使自己与角色达到完美统一境界以促进其社会化进程的体验学习提升过程。角色体验有助于学生实现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目标认同。
(四)高职院校“学生 X”“双身份”育人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指在高职院校创设的角色体验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自我概念和自我认知中认同或者感觉自己属于某个群体,感觉到自己作为个体深深地受到群体文化影响,感觉到自己被一种群体文化和群体基本价值所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认同是个体成长发展中最重要的“软实力”,个人通过体验而选择某种文化,了解这种文化,认同这种文化,接受这种文化,从而使自己内心变得更强大。
(五)高职院校“学生 X”“双身份”育人的心灵唤醒
“心灵唤醒”(Mind awakening)是指高职院校创设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情景,让学生在角色体验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超越以往经验,超越当前状态,与灵性的内心建立起连接,唤醒学生做人的良知,唤醒学生的自尊自信性,用自我意识的力量,将内心的灵性、欲求和创造冲动与未来目标联系起来,有勇气在看似不可能的领域向前迈进,达至心智开启、灵性复苏和生命自觉的生成,“身心灵”协同工作,以崭新的自我更好地去生活、去创造。 (六)高职院校“学生 X”“双身份”育人的机理分析
将“学生 X”“双身份”角色体验作为镶嵌于高职院校日常教育生活的“闪光点”来营造强烈的在场感,以过程体验和文化体认来唤醒高职学生的主体身份意识,在内外持续文化适应和文化调控下让学生成为社会主体,这种师生互动、蕴含行为规范、观念整合和价值塑造的目的性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控制机制;另一方面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积极的精神气候和融洽的文化氛围,形成有效的“软约束”,通过共情与交融协调人际关系,实现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以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方式,隐性渐进地进行心灵唤醒,进一步挖掘和发挥个体和群体的潜能,以便实现文化适应和文化控制,确保受教育者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学生 X”“双身份”育人的初衷。
三、角色转换、角色体认、角色固化:高职院校“双身份”育人的契机切入
自2010年始,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以下简称“NY学院”)就推行角色转换和角色体验的“角色体验岗位制”,角色体验岗位分年级设计,人人有岗;竞争上岗,动态轮换;定期总结,岗位升级。抓住岗位轮换契机切入“双身份”育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通过角色转换和角色体验来提高认识固化角色意识,锻炼能力。实践表明,在角色转换和角色体验活动中,学生的自我意识、精神面貌、群体文化认同和角色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一)角色体验角色意识的固化
“角色身份”是固化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前提,只有认同自我在群体中扮演的角色身份,才可能自觉地接受群体人际关系规范、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然后在进一步的实践和深入体验过程中会逐步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最后上升到团体尊严和光荣使命的价值理念层面和哲学高度,从这个高度进一步深化群体内部人际关系规范、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准则的维护和遵循,这时角色体验和角色意识已基本固化。
(二)角色群体规则规范的认同
“NY学院”学生对群体规则的认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归因于通过教育环境中的互动过程让学生置身于多个群体关系网之中,教育者作为权威人物对学生所体验的角色意念形成、角色内涵领会、群体文化内化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积极影响、耐心培育和正确引导。置身于多个群体关系网之中的“角色体验岗位制”营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文化氛围,诱发了学生对群体利益、崇高荣誉和神圣使命的认同与尊重,经历了角色意识模糊到角色意识清晰后,明白自己个人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所属群体的形象、品质、利益和荣誉,就会自觉超越自我局限,被内化于心的群体文化同化,在群体注视下自觉形成责任压力,转而调整自我行为按群体思维角度来决定个人行为意识与行为倾向,从而达成群体规则认同、遵守和维护,为高职院校“双身份”育人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四、结构固化、文化认同、行为整合:高职院校“双身份”育人的文化控制
文化控制是最重要的社会控制,文化控制是以隐蔽的、渐进的、软约束的形式实现的。
我国高职教育进入新时代以来,取得了可喜成绩和长足发展,然而部分高职院校育人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惑,如工具理性弥漫、价值文化淡漠、身份认同迷茫等,引起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同感低、行为习惯不良、缺乏敬业精神,育人效果未能很好满足社会需求。
(一)工具理性弥漫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然而,在高职院校育人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高素质”的培养,或者认为“高素质”就是指技术技能素质而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综合素质,所以凸显的是对技术技能的训练。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往往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将技术工作细化为多个技能步骤,学生学习各个技能步骤,通过反复训练使其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就足以达到技术工作要求,并以此逻辑来指导课程开发等各个环节。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化的社会逐渐形成,社会各职业工作任务的确定性被科技发展、信息化的到来所消解,原本附属于工作情景和工作任务的职业知识不再能一一对应,同一情景可能有更多的工作任务导向,单一的“高技能人才”“技术性人才”的人才类型定位已无法满足现今行业产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二)价值文化淡漠
随着技术技能的普遍彰显,技术技能的优越性被用来美化生活,人们陷入了技术技能设下的陷阱,工具理性、操作理性遮蔽了价值理性。技术技能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目的,于是价值与文化的本真意义和生成来源无形地受到技术理性的遮蔽和破坏,导致实践活动中人的灵魂的“缺席”和文化审美内涵缺失,人们无法对现实世界进行反思,从而使人们面临普遍的价值文化危机。目前,职业院校通常根据岗位需求来设计学生需要学习的技术技能,根据岗位要求反过来逆向推导出学生需要掌握的技术技能。以技术技能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思想虽然有助于培养学生简单、直接的技能,但是学生对于未来将要就业的行业企业缺乏足够的认知,对自己的目标追求和岗位诉求难以深入了解,对企业文化缺乏认同。
(三)身份认同迷茫
按照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论的观点,高职学生处在自我同一性建立的后期,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成熟,容易造成自我同一性混乱,自我控制力不足,从而对自我产生怀疑和否定。个体认知、学校教育、社会评价、社会文化因素与校企文化等都会对高职院校学生产生影响,如高考失利、中专毕业等也会使学生在学习能力、整体素质等方面产生自卑;高校扩招、就业形势严峻等社会现实问题给高职学生带来了失落感和危机感,他们对自我价值存在质疑,进而会产生身份认同缺失,排斥自己的群体身份,这种身份认同危机将衍化为自我刻板印象以及消极抵抗等行为,强烈的消极、自卑心理,导致部分学生生长活力迟缓。
二、角色体验、文化认同、心灵唤醒:高职院校“双身份”育人的理论进路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育人过程存在工具理性弥漫、价值文化淡漠、身份认同迷茫等现实困境,借鉴参照角色理论、认同理论、文化适应理论和文化控制理论,引导高职院校育人活动回归日常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分年级持续进行“学生 X”“双身份”历练,关照高职学生角色主体感受,彰显角色体验的文化意义,达成角色认同和文化认同,唤醒沉睡的心灵,从而化解高职院校育人的现实困境,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双身份”育人的界定
高职院校“双身份”育人(“Dual Identity” Education)是借鉴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总结提升其合理内核而精心设计的,由“校-军”“校-辅”“校-企”等不同类型“双元”主体共同实施的“学生 X”“双身份”“角色体验-文化认同-心灵唤醒”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方案。
(二)高职院校“学生 X”“双身份”育人的旨归
高职院校“双身份”育人的旨归是在实现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开启心智、复苏灵性和生成生命自觉。高职院校“双身份”育人通过角色体验、角色转换,体认角色文化,经由“自我认同-文化群体认同-社会认同”的文化认同,以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方式,隐性渐进地进行心灵唤醒,唤醒心灵深层内在高阶意识,肯定自我价值,从而养成行为、塑造情感、完善人格,启迪引导鼓舞美好人生追求。
(三)高职院校“学生 X”“双身份”育人的角色体验
“角色体验”(Role experience)是指高职院校运用有意识的心理技术,创造性地设计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校-军”“校-辅”“校-企”等育人主体创设的活动中转换角色,让学生在所创设的活动情景中进入所体验的角色的内心世界,激发角色主体“下意识”的创造和主观能动性,自然地融化在所体验的角色中,體验角色的思想感情,体验角色处事为人的立场、观点、方法等,在活动实践中履行角色能力,使自己与角色达到完美统一境界以促进其社会化进程的体验学习提升过程。角色体验有助于学生实现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目标认同。
(四)高职院校“学生 X”“双身份”育人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指在高职院校创设的角色体验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自我概念和自我认知中认同或者感觉自己属于某个群体,感觉到自己作为个体深深地受到群体文化影响,感觉到自己被一种群体文化和群体基本价值所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认同是个体成长发展中最重要的“软实力”,个人通过体验而选择某种文化,了解这种文化,认同这种文化,接受这种文化,从而使自己内心变得更强大。
(五)高职院校“学生 X”“双身份”育人的心灵唤醒
“心灵唤醒”(Mind awakening)是指高职院校创设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情景,让学生在角色体验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超越以往经验,超越当前状态,与灵性的内心建立起连接,唤醒学生做人的良知,唤醒学生的自尊自信性,用自我意识的力量,将内心的灵性、欲求和创造冲动与未来目标联系起来,有勇气在看似不可能的领域向前迈进,达至心智开启、灵性复苏和生命自觉的生成,“身心灵”协同工作,以崭新的自我更好地去生活、去创造。 (六)高职院校“学生 X”“双身份”育人的机理分析
将“学生 X”“双身份”角色体验作为镶嵌于高职院校日常教育生活的“闪光点”来营造强烈的在场感,以过程体验和文化体认来唤醒高职学生的主体身份意识,在内外持续文化适应和文化调控下让学生成为社会主体,这种师生互动、蕴含行为规范、观念整合和价值塑造的目的性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控制机制;另一方面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积极的精神气候和融洽的文化氛围,形成有效的“软约束”,通过共情与交融协调人际关系,实现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以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方式,隐性渐进地进行心灵唤醒,进一步挖掘和发挥个体和群体的潜能,以便实现文化适应和文化控制,确保受教育者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学生 X”“双身份”育人的初衷。
三、角色转换、角色体认、角色固化:高职院校“双身份”育人的契机切入
自2010年始,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以下简称“NY学院”)就推行角色转换和角色体验的“角色体验岗位制”,角色体验岗位分年级设计,人人有岗;竞争上岗,动态轮换;定期总结,岗位升级。抓住岗位轮换契机切入“双身份”育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通过角色转换和角色体验来提高认识固化角色意识,锻炼能力。实践表明,在角色转换和角色体验活动中,学生的自我意识、精神面貌、群体文化认同和角色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一)角色体验角色意识的固化
“角色身份”是固化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前提,只有认同自我在群体中扮演的角色身份,才可能自觉地接受群体人际关系规范、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然后在进一步的实践和深入体验过程中会逐步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最后上升到团体尊严和光荣使命的价值理念层面和哲学高度,从这个高度进一步深化群体内部人际关系规范、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准则的维护和遵循,这时角色体验和角色意识已基本固化。
(二)角色群体规则规范的认同
“NY学院”学生对群体规则的认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归因于通过教育环境中的互动过程让学生置身于多个群体关系网之中,教育者作为权威人物对学生所体验的角色意念形成、角色内涵领会、群体文化内化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积极影响、耐心培育和正确引导。置身于多个群体关系网之中的“角色体验岗位制”营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文化氛围,诱发了学生对群体利益、崇高荣誉和神圣使命的认同与尊重,经历了角色意识模糊到角色意识清晰后,明白自己个人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所属群体的形象、品质、利益和荣誉,就会自觉超越自我局限,被内化于心的群体文化同化,在群体注视下自觉形成责任压力,转而调整自我行为按群体思维角度来决定个人行为意识与行为倾向,从而达成群体规则认同、遵守和维护,为高职院校“双身份”育人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四、结构固化、文化认同、行为整合:高职院校“双身份”育人的文化控制
文化控制是最重要的社会控制,文化控制是以隐蔽的、渐进的、软约束的形式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