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4
【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和康复指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将这100例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进行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和康复指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6分钟步行距离均明显更优(P<0.05)。结论:对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和康复指导,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康复指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呼吸系统多发疾病,其发病特征为患者呼吸受到不完全可逆性的限制,病程较长且容易反复性的发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在临床上,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主要以控制病情为主,在患者疾病康复期进行护理干预和康复指导,能够对治疗效果进行巩固,减少复发。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护理和康复指导,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排除肝肾功能严重不全患者、认知障碍患者、有肺部手术史的患者。进行研究前,所有患者均对研究目的和方法有所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研究。
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将这100例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的年龄区间为51~76岁,平均年龄为(58.7±4.4)岁;患病时间为1~6年,平均患病时间为(3.24±0.26)年。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的年龄区间为53~75岁,平均年龄为(58.1±4.9)岁;患病时间为1~6年,平均患病时间为(3.31±0.29)年。
统计分析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患病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观察。
观察组患者进行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和康复指导,具体措施如下:
(1)健康教育:为患者耐心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危险因素、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用药注意事项以及饮食注意事项。定期展开专题讲座,发放相关知识宣传手册。如患者有抽烟史,应督促患者进行戒烟。为患者讲解正确且有效的咳痰方法,使患者能够有效咳出痰液。
(2)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为其讲述成功案例,鼓励患者家属对患者给予情感支持和家庭关怀;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康复环境,使患者的心情保持愉悦。
(3)呼吸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呼吸训练主要包括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腹式呼吸主要是将右手置于腹部肚脐处,左手置于胸部,腹部在吸气时以最大的限度进行扩张,在呼气时最大限度的进行收缩,而胸部始终保持不动;缩唇呼吸主要通过鼻腔吸气,并通过口腔将气体呼出,呼气时应将嘴唇抿紧,吸呼比约为1:2。呼吸训练的时间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而定,随着呼吸训练的时间推移,可适当加强每天训练的时间和次数。
(4)运动指导: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可每天进行步行训练、慢跑训练、上下楼梯训练;还可指导患者做呼吸体操,呼吸体操主要为腹式呼吸、扩胸运动、弯腰练习、下蹲练习以及四肢活动。每天进行1~2次的训练,每次训练的时间为30~60分钟,在患者耐受范围内即可,训练量可随着患者的耐受程度提高而增加。
(5)出院指导: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嘱咐家属对患者进行督促,督促患者戒烟,在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的时候应陪伴在旁。饮食应注意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注意生活规律化。在气候发生较大的变化时,应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发生感冒。尽量减少出入公共场合的频率,避免呼吸道发生交叉感染。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对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测量患者治疗后步行6分钟的距离,并使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分为14个项目,包括洗澡、穿衣、进食、行走等,总分为14~42分,分值越高,说明日常生活能力越低下[2]。
1.4统计学方法
将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基本资料和各项研究数据录入到SPSS17.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处理,性别比例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使用[n(%)]表示,平均年龄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使用(x±s)表示。以P<0.05表示组间数据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随访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6分钟步行距离均明显更优(P<0.05)。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患病率较高,死亡率同样较高。世界范围内调查统计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死亡率在各种疾病的死亡率中高居第6位,并且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特征为气流受限的呼吸系统疾病,其病程较长且容易反复性的发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对患者的康复期进行指导,对减少疾病的复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和康复指导从全方位出发,对患者进行全方面的护理和指导,使患者能够有效改善预后。对患者加强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够对疾病相关知识进行了解,使患者意识到疾病治疗的重要性,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能够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的疏导,使患者对治疗树立信心,以更好的状态面对治疗[4];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和运动指导,能够使患者循序渐进的坚持锻炼,使患者的肺功能得到改善,有效改善预后;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能够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疾病的复发[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护理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6分钟步行距离均明显更优(P<0.05)。这说明,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和康复指导,是行之有效的。
综上所述,对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和康复指导,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少梅.健康指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影响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1):631-633.
[2]冯莉娟.实施肺康复指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1,10(8):713-714.
[3]刘学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综合护理干预316例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19):203-204.
[4]梁小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0,08(27):2468-2469.
[5]肖群芳,蔡莉,阳春桂等.社区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18(6):117-119.
【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和康复指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将这100例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进行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和康复指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6分钟步行距离均明显更优(P<0.05)。结论:对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和康复指导,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康复指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呼吸系统多发疾病,其发病特征为患者呼吸受到不完全可逆性的限制,病程较长且容易反复性的发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在临床上,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主要以控制病情为主,在患者疾病康复期进行护理干预和康复指导,能够对治疗效果进行巩固,减少复发。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护理和康复指导,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排除肝肾功能严重不全患者、认知障碍患者、有肺部手术史的患者。进行研究前,所有患者均对研究目的和方法有所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研究。
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将这100例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的年龄区间为51~76岁,平均年龄为(58.7±4.4)岁;患病时间为1~6年,平均患病时间为(3.24±0.26)年。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的年龄区间为53~75岁,平均年龄为(58.1±4.9)岁;患病时间为1~6年,平均患病时间为(3.31±0.29)年。
统计分析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患病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观察。
观察组患者进行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和康复指导,具体措施如下:
(1)健康教育:为患者耐心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危险因素、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用药注意事项以及饮食注意事项。定期展开专题讲座,发放相关知识宣传手册。如患者有抽烟史,应督促患者进行戒烟。为患者讲解正确且有效的咳痰方法,使患者能够有效咳出痰液。
(2)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为其讲述成功案例,鼓励患者家属对患者给予情感支持和家庭关怀;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康复环境,使患者的心情保持愉悦。
(3)呼吸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呼吸训练主要包括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腹式呼吸主要是将右手置于腹部肚脐处,左手置于胸部,腹部在吸气时以最大的限度进行扩张,在呼气时最大限度的进行收缩,而胸部始终保持不动;缩唇呼吸主要通过鼻腔吸气,并通过口腔将气体呼出,呼气时应将嘴唇抿紧,吸呼比约为1:2。呼吸训练的时间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而定,随着呼吸训练的时间推移,可适当加强每天训练的时间和次数。
(4)运动指导: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可每天进行步行训练、慢跑训练、上下楼梯训练;还可指导患者做呼吸体操,呼吸体操主要为腹式呼吸、扩胸运动、弯腰练习、下蹲练习以及四肢活动。每天进行1~2次的训练,每次训练的时间为30~60分钟,在患者耐受范围内即可,训练量可随着患者的耐受程度提高而增加。
(5)出院指导: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嘱咐家属对患者进行督促,督促患者戒烟,在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的时候应陪伴在旁。饮食应注意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注意生活规律化。在气候发生较大的变化时,应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发生感冒。尽量减少出入公共场合的频率,避免呼吸道发生交叉感染。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对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测量患者治疗后步行6分钟的距离,并使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分为14个项目,包括洗澡、穿衣、进食、行走等,总分为14~42分,分值越高,说明日常生活能力越低下[2]。
1.4统计学方法
将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基本资料和各项研究数据录入到SPSS17.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处理,性别比例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使用[n(%)]表示,平均年龄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使用(x±s)表示。以P<0.05表示组间数据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随访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6分钟步行距离均明显更优(P<0.05)。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患病率较高,死亡率同样较高。世界范围内调查统计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死亡率在各种疾病的死亡率中高居第6位,并且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特征为气流受限的呼吸系统疾病,其病程较长且容易反复性的发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对患者的康复期进行指导,对减少疾病的复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和康复指导从全方位出发,对患者进行全方面的护理和指导,使患者能够有效改善预后。对患者加强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够对疾病相关知识进行了解,使患者意识到疾病治疗的重要性,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能够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的疏导,使患者对治疗树立信心,以更好的状态面对治疗[4];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和运动指导,能够使患者循序渐进的坚持锻炼,使患者的肺功能得到改善,有效改善预后;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能够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疾病的复发[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护理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6分钟步行距离均明显更优(P<0.05)。这说明,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和康复指导,是行之有效的。
综上所述,对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和康复指导,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少梅.健康指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影响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1):631-633.
[2]冯莉娟.实施肺康复指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1,10(8):713-714.
[3]刘学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综合护理干预316例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19):203-204.
[4]梁小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0,08(27):2468-2469.
[5]肖群芳,蔡莉,阳春桂等.社区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18(6):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