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引导青少年人格走向健全和完善,就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德国学者赫尔巴特指出:“历史应是人类的教师。”因此,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一定要从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开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自觉地把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看作是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形成不是一节课或几节课就能达到目的的,这需要师生们长时间的共同努力。要求我们在每个堂课的每一个知识点上都要精心准备仔细推敲。我们被历史所感动,我们的思想才能因历史而升华,这样才是迈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第一步。例如:在学习《红色政权的建立和红军长征》一课时,教学要求“深入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追忆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永远记住长征的史迹,长征精神永远鼓舞我们向前”通过播放了影视资料片《长征》中的片段:一段是飞夺泸定桥的历史场景,一段是爬雪山过草地的场景,一段是和国民党反动军队浴血奋战的场景。在课堂现场,同学们都被深深的感动了,学生的心灵已被震撼,思想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红军战士的热爱刻入了心灵深处。在历史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创设全面真实的历史情景,让学生深入其境地进行“实践性学习”,去激发学生去感悟,从而引起共鸣。例如:讲到抗日战争,分析日军在中国的罪行时,通过电影《南京大屠杀》的片断再现,学生震惊了,他们从没有这样真切去触摸历史,感知历史。同学们充满了悲痛、愤恨和对振兴祖国的热切希望。
二、在课堂教学中善于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和才华的舞台,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
教育活力与生命,在于如何促进学生个人的健康良性发展。新的教育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关注发展学生的个性。历史学科,同样应该成为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舞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人格应当受到尊重,否则,就有可能伤害很大一部分人。一些伟人,像爱迪生、富兰克林等,他们在小的时候都曾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而表现并不是那么优秀,然而他们后来都成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家。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每一点,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树立自信,让更多的孩子体验成功,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让更多的孩子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例如:我在讲到《抗日战争》一课时,当堂教唱了《松花江上》这首歌曲中的几句歌词。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在歌唱中,同学们成功的体验到了东北三省沦陷,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成功的体验到了东北民众的疾苦,体验到了东北民众渴望收复失地回到家乡的强烈情感,深深唤起了同学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构建和谐、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质疑意识,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人格
今天的课堂是师生平等交往互动互助的舞台,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教师要让课堂变成动态的、开放的、个性化的师生共同倾诉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要改掉过去包讲到底的教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在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提出许多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课时,在探讨影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时,教材里只讲到民族资本主义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最终陷入困境走向萎缩。当时有位学生突然提出:“老师,我认为这样讲是不完全准确的。”“说说看?”“我想,难道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就不受自身因素的影响吗?有资料上表明在20世纪20年代江苏南通的名族资本家张謇创办的企业走下坡路,主要是由于他经营策略上的失误造成的,而在同一时期另外的一些名族企业如荣氏企业等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对于这位同学的质疑,我们一定要肯定,让大家学习这种敢于质疑,敢于对教科书说不,对老师说不的学习精神。这样,同学们才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情景体验式教学的运用
这里的“情景”包括历史图片、漫画、影视资料、角色扮演等。情景体验式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历史课堂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体验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利于终身发展。
五、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和课程的决定者
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知识水平、道德修养水平是不一样的,这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来教学,用多样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时带领学生参观苏北大战纪念馆,通过亲身经历去“体会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与时俱进的革命品质和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培养学生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借助历史人物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克服困难的事例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例如司马迁、李时珍、詹天佑、周恩来等等,通过历史人物的高尚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积极的人格。
一、自觉地把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看作是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形成不是一节课或几节课就能达到目的的,这需要师生们长时间的共同努力。要求我们在每个堂课的每一个知识点上都要精心准备仔细推敲。我们被历史所感动,我们的思想才能因历史而升华,这样才是迈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第一步。例如:在学习《红色政权的建立和红军长征》一课时,教学要求“深入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追忆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永远记住长征的史迹,长征精神永远鼓舞我们向前”通过播放了影视资料片《长征》中的片段:一段是飞夺泸定桥的历史场景,一段是爬雪山过草地的场景,一段是和国民党反动军队浴血奋战的场景。在课堂现场,同学们都被深深的感动了,学生的心灵已被震撼,思想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红军战士的热爱刻入了心灵深处。在历史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创设全面真实的历史情景,让学生深入其境地进行“实践性学习”,去激发学生去感悟,从而引起共鸣。例如:讲到抗日战争,分析日军在中国的罪行时,通过电影《南京大屠杀》的片断再现,学生震惊了,他们从没有这样真切去触摸历史,感知历史。同学们充满了悲痛、愤恨和对振兴祖国的热切希望。
二、在课堂教学中善于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和才华的舞台,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
教育活力与生命,在于如何促进学生个人的健康良性发展。新的教育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关注发展学生的个性。历史学科,同样应该成为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舞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人格应当受到尊重,否则,就有可能伤害很大一部分人。一些伟人,像爱迪生、富兰克林等,他们在小的时候都曾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而表现并不是那么优秀,然而他们后来都成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家。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每一点,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树立自信,让更多的孩子体验成功,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让更多的孩子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例如:我在讲到《抗日战争》一课时,当堂教唱了《松花江上》这首歌曲中的几句歌词。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在歌唱中,同学们成功的体验到了东北三省沦陷,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成功的体验到了东北民众的疾苦,体验到了东北民众渴望收复失地回到家乡的强烈情感,深深唤起了同学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构建和谐、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质疑意识,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人格
今天的课堂是师生平等交往互动互助的舞台,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教师要让课堂变成动态的、开放的、个性化的师生共同倾诉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要改掉过去包讲到底的教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在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提出许多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课时,在探讨影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时,教材里只讲到民族资本主义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最终陷入困境走向萎缩。当时有位学生突然提出:“老师,我认为这样讲是不完全准确的。”“说说看?”“我想,难道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就不受自身因素的影响吗?有资料上表明在20世纪20年代江苏南通的名族资本家张謇创办的企业走下坡路,主要是由于他经营策略上的失误造成的,而在同一时期另外的一些名族企业如荣氏企业等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对于这位同学的质疑,我们一定要肯定,让大家学习这种敢于质疑,敢于对教科书说不,对老师说不的学习精神。这样,同学们才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情景体验式教学的运用
这里的“情景”包括历史图片、漫画、影视资料、角色扮演等。情景体验式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历史课堂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体验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利于终身发展。
五、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和课程的决定者
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知识水平、道德修养水平是不一样的,这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来教学,用多样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时带领学生参观苏北大战纪念馆,通过亲身经历去“体会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与时俱进的革命品质和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培养学生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借助历史人物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克服困难的事例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例如司马迁、李时珍、詹天佑、周恩来等等,通过历史人物的高尚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积极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