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幼儿园给幼儿集体喂药事件、手足口等传染病在幼儿园中肆意横行、幼儿园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反映出教师保育专业素养的严重缺失。教师保育专业素养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幼儿园教师“出口”方面出发,提出幼儿园教师保育能力缺失的部分应从保健课程改革开始。
关键词: 出口 学前教育 保健课程改革
《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管理条例》反复强调了保教结合的原则,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该贯彻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创设与幼儿的教育和发展相适应的和谐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进一步将保教结合确定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根本原则。保与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之间应该是相互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幼儿园教师的“出口”方和“使用”方必须深刻领会保教结合的原则,并将这一原则贯彻到实际工作中。这是做好保教管理工作的关键。
一、现状调查
(一)“出口”问卷调查
目前,就幼儿园教师现有保育能力调查做得太多,但只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永远是治标不治本。幼儿园教师保育能力缺失的问题本质是什么?为此,研究者在幼儿教师的“出口”方做了简易调查,结果如下:
对某高校17名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做了问卷调查,他们平均年龄33岁,平均教龄7.29年,平均每周下园1.47次,其中关注过晨检的教师达24%,了解全日观察内容的教师为29%,能阅读到幼儿园保育方面书籍或杂志的教师为41%,教学中提及幼儿园教师保教能力相关内容的教师为41%,认为非常有必要掌握对意外情况的处理能力的教师有59%。
(二)幼儿园教师访谈
随机访谈一名国内著名幼儿师范大学毕业生,从事幼儿园一线工作两年,高校教学半年。访谈认为,幼儿园带班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力量,保育员只是配合、辅助教师工作,更多的是干活而已,教育成分较少。这种状况导致教师、保育员很少认识到保育的价值。
二、数据反思
近年来我们一直要求在幼儿园教师身上找问题,但没有认真反思过问题的起源地。《幼儿卫生学》是为幼儿教师奠定理论基础的课程,虽然现在幼师学校都开设这门课,可它却逐渐沦为边缘学科,现在更关注的是儿童心理的发展,而身体的发展似乎重视不够。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学前教育原理27%,学前儿童发展31%,生活指导、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的指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共占42%。由此,我们可以设问,保育能力在哪里?保育能力所占分数比例是多少?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学活动占了多少小时?生活保育占了多少小时呢?
作为培养方,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亦是独立存在,17名教师中只24%的教师关注晨检活动环节,29%的教师了解全日观察内容,不到一半的教师能在下幼儿园实践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关注保育及相关内容。
三、国外幼教情况
1.美国幼儿教育机构
在美国全美幼儿教育的宗旨主要关注的儿童年龄为出生至8岁,其幼儿教育可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前学校教育:招收年龄从0~4岁幼儿进入幼儿园前所受的教育。
第二阶段幼稚园教育:年满5岁即可进入,公私立幼儿园就读,且一般小学内普设幼儿园,并属于义务教育。
第三阶段小学一二三年级。
保育学校属儿童福利事业机构,设立的目的是协助职业妇女照顾幼儿,这类师资的培养都着重在儿童发展、儿童保育的背景而非教育,因此有的州是二年制的专科学校设有儿童保育科,有的州是在大学设有四年制的幼儿教育系,在美国教师合格证除由州政府授予外,尚有一种儿童发展协会授予的合格证,也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数据看出,在美国,更看重的是儿童发展和儿童保育的能力,他们认为如何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远比教会孩子知识更为重要。
2.日本幼儿教育机构
(1)机构类型:
第一种:幼儿园是根据学校教育法设立的,目的是“帮助幼儿身心发育”。招收满3岁到5岁幼儿。
第二种:保育所,是基于儿童福利法设立,目的是“受保护者的委托,对缺乏保育的乳儿及幼儿进行保育”。接收孩子的年龄范围则比较广,从1岁未满到升学前。
第三种:儿童福利机构或其他组织。
(2)幼儿园师资教育在大学和短大的学习科目及学分数,以4年课程一级普通资格证书为例。
一般教育科目基础教育科目36,外国语科目8,保健体育科目4,教育方面的专业科目16,保育内容研究12,教育原理4,教育心理、儿童心理4,教育实习4。
数据看出,在日本幼儿教师培养中更重视保育内容和能力的培养,在日本幼稚园,重视的是对儿童“身心发育”的帮助,先有“身”后有“心”。
四、原因分析
保育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了托幼机构的性质是“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
在国内,无论是教师还是托幼机构管理人员对幼儿园教师保育能力都不太重视。其原因分析如下:
1.“产品”使用方
使用方即幼儿园,“由于教师和保育员分工不同、工资待遇不同,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保育员为辅的等级观念”。这一问题的原因,与长期以来幼儿园的工作重心以教学为主,很少开展保育研究有关。于是,原本应该特别重视的保育工作成了附带项目,这是导致教师对保育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直接原因。
2.“产品”出口方
幼儿教师的培养机构是“出口”方,试想,如果“出口”方对幼儿保育都不重视,并在幼儿园教师的培养理念中,缺乏对保育能力的要求,作为“产品”的幼儿教师的保育能力必然不理想。以某高学校为例。
(1)课程设置。幼儿教师保育及相关能力培养的课程主要有:学前卫生学;相关课程有:幼儿健康教育教活动与指导及班级管理(内有一日生活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此章节内容对教师保育能力有所提及和要求)。 (2)学时设置。学前卫生学,二年级上学期,每2周课时;幼儿健康教育活动与指导,二年级下学期,每周2课时;班级管理,二年级下学期到三年级上学期,共两学期,每周2课时。
(3)实践课程。一年级下学期,一周幼儿园保育见习。由于幼儿园教师本身缺乏一定的专业保育能力,故学生在幼儿园保育见习时更多的只是在幼儿园教师的要求下做教学辅助工作,而非所谓的真正的保育能力培养。
(4)师资配置。《幼儿卫生学》学科教学教师共6人,均有医学专业背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近60人,而具有学前专业背景的不到20人。据调查了解其他一些高校的幼儿卫生学教师,有医学及相关背景的更是屈指可数。
五、建议
重新认识保育内涵,形成现代保育理念。近年来一直在提“保教结合”、“保教并重”,甚至“保大于教”,说明保教意识已明显增强,但更应在实践中得到落实。
1.应重视发挥《幼儿卫生学》课程的作用
《幼儿卫生学》在幼师课程设置中的专业地位,犹如医学专业学生课程中的《人体解剖学》,师范院校专业学生课程中的《教育学》,建筑设计专业学生课程中的《素描基础》。《幼儿卫生学》是专业基础课,是不可忽略的课程,从课程的专业性出发,课时要充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比例应合理,甚至可适当提升实践课时,并予以充分落实。如幼儿园常见意外伤害的处理应给予高度重视,每名学生必须掌握,而不是华而不实的,为考试而实践,不能因为其发生率低就忽视。
2.提高责任教师的综合能力
作为学前专业,应提升专任教师的综合能力,学科之间应注重一定的融合,而不是独立的个体。任教师需具备一定的卫生保健知识,教学时才能自觉融入保健知识。《幼儿卫生学》的专任教师应了解学前专业知识,不应该只从事单一的《幼儿卫生学》学科教学,可教授两到三门学前专业课程,如教育学或教法课。这样才能从源头做好“保教结合”。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保健能力上才是“原装的”,入职后才能做到保健技能方面的“升级”。
聘用专任教师时,应选择具有相应医学专业背景的人才,入职后教师的自我提升实践学习除幼儿园外可向当地儿童医疗机构延伸,保证数任教师与时俱进,及时提升专业素养。
3.注重“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近年来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是“产品”的“使用方”提出培养要求,由“产品”的“加工”方根据订单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双方共同培养所需人才。学前教育专业保育课程的改革,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根据研究显示,教师素质的提升与改善比其他改革措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具影响力。相信只有从幼儿园专业教师的源头做好“出厂设置”,让幼儿教师强化“保教结合”、“保教并重”意识,才是改善现今保育意识缺失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黄欣欣.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实用指南.江苏教育,2010年第1版.
[2]连宝静.美国、日本与中国大陆幼儿保育与教育师资培育与资格之比较,(2004),http://www.docin.com/p-12671181.html.
关键词: 出口 学前教育 保健课程改革
《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管理条例》反复强调了保教结合的原则,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该贯彻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创设与幼儿的教育和发展相适应的和谐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进一步将保教结合确定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根本原则。保与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之间应该是相互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幼儿园教师的“出口”方和“使用”方必须深刻领会保教结合的原则,并将这一原则贯彻到实际工作中。这是做好保教管理工作的关键。
一、现状调查
(一)“出口”问卷调查
目前,就幼儿园教师现有保育能力调查做得太多,但只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永远是治标不治本。幼儿园教师保育能力缺失的问题本质是什么?为此,研究者在幼儿教师的“出口”方做了简易调查,结果如下:
对某高校17名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做了问卷调查,他们平均年龄33岁,平均教龄7.29年,平均每周下园1.47次,其中关注过晨检的教师达24%,了解全日观察内容的教师为29%,能阅读到幼儿园保育方面书籍或杂志的教师为41%,教学中提及幼儿园教师保教能力相关内容的教师为41%,认为非常有必要掌握对意外情况的处理能力的教师有59%。
(二)幼儿园教师访谈
随机访谈一名国内著名幼儿师范大学毕业生,从事幼儿园一线工作两年,高校教学半年。访谈认为,幼儿园带班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力量,保育员只是配合、辅助教师工作,更多的是干活而已,教育成分较少。这种状况导致教师、保育员很少认识到保育的价值。
二、数据反思
近年来我们一直要求在幼儿园教师身上找问题,但没有认真反思过问题的起源地。《幼儿卫生学》是为幼儿教师奠定理论基础的课程,虽然现在幼师学校都开设这门课,可它却逐渐沦为边缘学科,现在更关注的是儿童心理的发展,而身体的发展似乎重视不够。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学前教育原理27%,学前儿童发展31%,生活指导、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的指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共占42%。由此,我们可以设问,保育能力在哪里?保育能力所占分数比例是多少?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学活动占了多少小时?生活保育占了多少小时呢?
作为培养方,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亦是独立存在,17名教师中只24%的教师关注晨检活动环节,29%的教师了解全日观察内容,不到一半的教师能在下幼儿园实践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关注保育及相关内容。
三、国外幼教情况
1.美国幼儿教育机构
在美国全美幼儿教育的宗旨主要关注的儿童年龄为出生至8岁,其幼儿教育可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前学校教育:招收年龄从0~4岁幼儿进入幼儿园前所受的教育。
第二阶段幼稚园教育:年满5岁即可进入,公私立幼儿园就读,且一般小学内普设幼儿园,并属于义务教育。
第三阶段小学一二三年级。
保育学校属儿童福利事业机构,设立的目的是协助职业妇女照顾幼儿,这类师资的培养都着重在儿童发展、儿童保育的背景而非教育,因此有的州是二年制的专科学校设有儿童保育科,有的州是在大学设有四年制的幼儿教育系,在美国教师合格证除由州政府授予外,尚有一种儿童发展协会授予的合格证,也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数据看出,在美国,更看重的是儿童发展和儿童保育的能力,他们认为如何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远比教会孩子知识更为重要。
2.日本幼儿教育机构
(1)机构类型:
第一种:幼儿园是根据学校教育法设立的,目的是“帮助幼儿身心发育”。招收满3岁到5岁幼儿。
第二种:保育所,是基于儿童福利法设立,目的是“受保护者的委托,对缺乏保育的乳儿及幼儿进行保育”。接收孩子的年龄范围则比较广,从1岁未满到升学前。
第三种:儿童福利机构或其他组织。
(2)幼儿园师资教育在大学和短大的学习科目及学分数,以4年课程一级普通资格证书为例。
一般教育科目基础教育科目36,外国语科目8,保健体育科目4,教育方面的专业科目16,保育内容研究12,教育原理4,教育心理、儿童心理4,教育实习4。
数据看出,在日本幼儿教师培养中更重视保育内容和能力的培养,在日本幼稚园,重视的是对儿童“身心发育”的帮助,先有“身”后有“心”。
四、原因分析
保育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了托幼机构的性质是“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
在国内,无论是教师还是托幼机构管理人员对幼儿园教师保育能力都不太重视。其原因分析如下:
1.“产品”使用方
使用方即幼儿园,“由于教师和保育员分工不同、工资待遇不同,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保育员为辅的等级观念”。这一问题的原因,与长期以来幼儿园的工作重心以教学为主,很少开展保育研究有关。于是,原本应该特别重视的保育工作成了附带项目,这是导致教师对保育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直接原因。
2.“产品”出口方
幼儿教师的培养机构是“出口”方,试想,如果“出口”方对幼儿保育都不重视,并在幼儿园教师的培养理念中,缺乏对保育能力的要求,作为“产品”的幼儿教师的保育能力必然不理想。以某高学校为例。
(1)课程设置。幼儿教师保育及相关能力培养的课程主要有:学前卫生学;相关课程有:幼儿健康教育教活动与指导及班级管理(内有一日生活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此章节内容对教师保育能力有所提及和要求)。 (2)学时设置。学前卫生学,二年级上学期,每2周课时;幼儿健康教育活动与指导,二年级下学期,每周2课时;班级管理,二年级下学期到三年级上学期,共两学期,每周2课时。
(3)实践课程。一年级下学期,一周幼儿园保育见习。由于幼儿园教师本身缺乏一定的专业保育能力,故学生在幼儿园保育见习时更多的只是在幼儿园教师的要求下做教学辅助工作,而非所谓的真正的保育能力培养。
(4)师资配置。《幼儿卫生学》学科教学教师共6人,均有医学专业背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近60人,而具有学前专业背景的不到20人。据调查了解其他一些高校的幼儿卫生学教师,有医学及相关背景的更是屈指可数。
五、建议
重新认识保育内涵,形成现代保育理念。近年来一直在提“保教结合”、“保教并重”,甚至“保大于教”,说明保教意识已明显增强,但更应在实践中得到落实。
1.应重视发挥《幼儿卫生学》课程的作用
《幼儿卫生学》在幼师课程设置中的专业地位,犹如医学专业学生课程中的《人体解剖学》,师范院校专业学生课程中的《教育学》,建筑设计专业学生课程中的《素描基础》。《幼儿卫生学》是专业基础课,是不可忽略的课程,从课程的专业性出发,课时要充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比例应合理,甚至可适当提升实践课时,并予以充分落实。如幼儿园常见意外伤害的处理应给予高度重视,每名学生必须掌握,而不是华而不实的,为考试而实践,不能因为其发生率低就忽视。
2.提高责任教师的综合能力
作为学前专业,应提升专任教师的综合能力,学科之间应注重一定的融合,而不是独立的个体。任教师需具备一定的卫生保健知识,教学时才能自觉融入保健知识。《幼儿卫生学》的专任教师应了解学前专业知识,不应该只从事单一的《幼儿卫生学》学科教学,可教授两到三门学前专业课程,如教育学或教法课。这样才能从源头做好“保教结合”。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保健能力上才是“原装的”,入职后才能做到保健技能方面的“升级”。
聘用专任教师时,应选择具有相应医学专业背景的人才,入职后教师的自我提升实践学习除幼儿园外可向当地儿童医疗机构延伸,保证数任教师与时俱进,及时提升专业素养。
3.注重“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近年来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是“产品”的“使用方”提出培养要求,由“产品”的“加工”方根据订单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双方共同培养所需人才。学前教育专业保育课程的改革,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根据研究显示,教师素质的提升与改善比其他改革措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具影响力。相信只有从幼儿园专业教师的源头做好“出厂设置”,让幼儿教师强化“保教结合”、“保教并重”意识,才是改善现今保育意识缺失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黄欣欣.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实用指南.江苏教育,2010年第1版.
[2]连宝静.美国、日本与中国大陆幼儿保育与教育师资培育与资格之比较,(2004),http://www.docin.com/p-12671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