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研究优质、高产、多抗、早熟小麦新品种瑞华麦523的配套栽培技术,该文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6个不同的密度水平进行田间种植试验,以期探明不同的种植密度对该小麦品种产量的影响,筛选出瑞华麦523的最适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在10月25日前后播种时,瑞华麦523的最佳种植密度是375万基本苗/hm2。
关键词:小麦;瑞华麦523;产量;种植密度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7-0045-03
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一直是作物生产的中心问题之一[1]。小麦的产量由穗数、穗粒数和粒重三因素所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协调,是小麦产量丰欠的关键[2],而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是能否充分发挥品种产量潜力的重要因素。瑞华麦523是江苏瑞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选育的优质、高产、多抗、早熟小麦新品种,于2014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7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株型较紧凑,抗倒性好,熟相好;全生育期219.6d,较淮麦20早熟2d,属弱春性早熟品种;株高79.0cm,有效穗625.5万/hm2,穗粒数29.2粒,千粒重41.0g;田间鉴定对赤霉病耐性好,中抗纹枯病、白粉病,感小麦黄花叶病毒病[3]。为了研究该品种的配套栽培措施,笔者于2015—2016年在江苏宿迁进行了种植密度与该品种产量相互关系的研究试验,以确定该品种的最适种植密度,为生产上实现高产稳产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5—2016年度在江苏瑞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淮北试验站内进行,试验地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塘湖良种场东,海拔26m,东经116°12′,北纬33°29′。
1.2 供试材料 试验以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瑞华麦523为材料,由江苏瑞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单因素变量随机区组设计,3个重复,种植密度设225万/hm2(A1)、300万/hm2(A2)、375万/hm2(A3)、450万/hm2(A4)、525万/hm2(A5)、600万/hm2(A6)6个处理。10月25日采用机条播,行距0.2m,每个小区8行,行长7.5m,小区面积13.5m2,其他管理水平相当。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1 不同时期的分蘖数 在田间定点(每小区取3个点,每个点长1m),记录各小区的基本苗数,并分别于3叶期调查冬前分蘖、返青拔节期调查高峰苗、成熟期调查有效穗数。
1.4.2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测定实际产量:全区收获,在小麦晒干后含水量下降到14%以下时测产。测定产量三要素:收获前从每个小区随机选取30穗小麦,测定其穗粒数和千粒重。
1.4.3 数据分析 所获得的试验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和SPSS Statistics17.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分蘖动态的影响 小麦分蘖成穗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过程,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前人研究表明,保证单株有适宜的成穗率和单位面积内足够的成穗数是获得高产的基础[4]。而不同的种植密度,对小麦在不同時期的分蘖数、成穗数和成穗率都有很大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基本苗数的增加,瑞华麦523的冬前分蘖、高峰苗、有效穗数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而成穗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图1表明,小麦全生育期从出苗到分蘖盛期的营养生长阶段,分蘖数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其中,密度在450万基本苗/hm2以下时,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分蘖数呈现直线型增长趋势;基本苗在450万/hm2以上的高密度时,群体间竞争加剧,分蘖数增长趋势逐渐放缓。从分蘖盛期到成熟期,成穗数与种植密度成正相关关系;但受群体内部环境影响,种植密度越大,无效分蘖越多,最终导致成穗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图2)。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数和基本苗的比值(即单株成穗个数)分别为2.4、2.0、1.8、1.5、1.3、1.2个,这说明在不同的种植密度下,瑞华麦523的成穗潜力是不同的,寻找合理的种植密度是得到高产的必要手段。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瑞华麦523在不同种植密度水平下的平均产量变幅在6 667.8~8 071.7kg/hm2,其中种植密度在225万~375万基本苗/hm2时,随着密度的增加,实测产量呈上升趋势,且相邻密度梯度间产量极显著增加,当密度达到375万基本苗/hm2时产量为最高值8 071.7kg/hm2;而当密度增加至375万基本苗/hm2之后,实测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375万~450万基本苗/hm2之间实测产量显著下降,当密度大于450万基本苗/hm2后实测产量极显著下降。特别是当种植密度超过525万基本苗/hm2时,小麦出现大面积倒伏而导致大幅度减产。不同种植密度下,瑞华麦523实测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375万基本苗/hm2>450万基本苗/hm2>300万基本苗/hm2>525万基本苗/hm2>225万基本苗/hm2>600万基本苗/hm2。
2.3 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三要素的影响
2.3.1 穗粒数 由表3可知,穗粒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小麦穗粒数的多少取决于分化小穗数和结实率[5],瑞华麦523的生理特性决定了其穗粒数相对其他同区域品种较少,而种植密度的增加使得其穗基部退化加剧,从而造成结实率的下降和穗粒数的减少。
2.3.2 千粒重 千粒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千粒重是籽粒灌浆程度的体现,受品种特性和灌浆期的光照强度影响较大[6],而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个体受到的光合作用减少,光合产物也相应减少。从表3可以看出,当种植密度从225万基本苗/hm2增加至450万基本苗/hm2时,千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加显著的降低,且降低幅度较为一致;而当密度增加到525万基本苗/hm2之后,小麦群体开始出现倒伏,籽粒灌浆受到影响,而随着倒伏程度的增加,千粒重的下降趋势也明显加剧。 总之,产量三要素中有效穗与种植密度呈正相关关系,穗粒数和千粒重与種植密度呈负相关关系,而产量则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这说明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是通过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者共同决定的,三者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合理的种植密度是保持高产的决定因素。
3 结论与讨论
(1)本研究得出,随着密度的增加,瑞华麦523的产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种植密度可以增加产量,到达一定值时则下降。产量三要素同时制约着产量的高低,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使得小麦群体和个体协调生长,充分利用光能和营养,同时确保群体间通风透光良好,增强群体抗性,减少病害和倒伏的发生。在10月25日前后播种时,瑞华麦523的最佳种植密度是375万基本苗/hm2。
(2)瑞华麦523属多穗型小麦新品种,有效穗数是该品种产量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不同的播期和肥力水平下,保证合理的有效穗数对于获得高产具有重大的意义。
(3)小麦产量的高低受播期、密度、肥力和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不同的品种对于环境的适应性也有所不同。在研究高产的同时,也应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耕作制度,选择习性、抗性适应的小麦品种,从而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柏新付.高肥条件下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3(3):217-220.
[2]吴金城,鲁海泉,吴显汀.小麦产量构成因素[J].河南科技,1990(4):25.
[3]金彦刚,杨永乐,丁益,等.瑞华麦523的选育、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6):32.
[4]郭天财,盛坤,冯伟,等.种植密度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分蘖期茎蘖生理特性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9,29(2):0350-0355.
[5]王兆龙,曹卫星,戴廷波.小麦穗粒数形成的基因型差异及增粒途径分析[J].作物学报,2001,27(2):236-242.
[6]史忠良,马爱萍,仇松英,等.光照强度对小麦不同品种结实率及千粒重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1998,26(4):16-18.
(责编:张宏民)
关键词:小麦;瑞华麦523;产量;种植密度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7-0045-03
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一直是作物生产的中心问题之一[1]。小麦的产量由穗数、穗粒数和粒重三因素所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协调,是小麦产量丰欠的关键[2],而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是能否充分发挥品种产量潜力的重要因素。瑞华麦523是江苏瑞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选育的优质、高产、多抗、早熟小麦新品种,于2014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7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株型较紧凑,抗倒性好,熟相好;全生育期219.6d,较淮麦20早熟2d,属弱春性早熟品种;株高79.0cm,有效穗625.5万/hm2,穗粒数29.2粒,千粒重41.0g;田间鉴定对赤霉病耐性好,中抗纹枯病、白粉病,感小麦黄花叶病毒病[3]。为了研究该品种的配套栽培措施,笔者于2015—2016年在江苏宿迁进行了种植密度与该品种产量相互关系的研究试验,以确定该品种的最适种植密度,为生产上实现高产稳产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5—2016年度在江苏瑞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淮北试验站内进行,试验地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塘湖良种场东,海拔26m,东经116°12′,北纬33°29′。
1.2 供试材料 试验以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瑞华麦523为材料,由江苏瑞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单因素变量随机区组设计,3个重复,种植密度设225万/hm2(A1)、300万/hm2(A2)、375万/hm2(A3)、450万/hm2(A4)、525万/hm2(A5)、600万/hm2(A6)6个处理。10月25日采用机条播,行距0.2m,每个小区8行,行长7.5m,小区面积13.5m2,其他管理水平相当。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1 不同时期的分蘖数 在田间定点(每小区取3个点,每个点长1m),记录各小区的基本苗数,并分别于3叶期调查冬前分蘖、返青拔节期调查高峰苗、成熟期调查有效穗数。
1.4.2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测定实际产量:全区收获,在小麦晒干后含水量下降到14%以下时测产。测定产量三要素:收获前从每个小区随机选取30穗小麦,测定其穗粒数和千粒重。
1.4.3 数据分析 所获得的试验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和SPSS Statistics17.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分蘖动态的影响 小麦分蘖成穗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过程,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前人研究表明,保证单株有适宜的成穗率和单位面积内足够的成穗数是获得高产的基础[4]。而不同的种植密度,对小麦在不同時期的分蘖数、成穗数和成穗率都有很大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基本苗数的增加,瑞华麦523的冬前分蘖、高峰苗、有效穗数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而成穗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图1表明,小麦全生育期从出苗到分蘖盛期的营养生长阶段,分蘖数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其中,密度在450万基本苗/hm2以下时,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分蘖数呈现直线型增长趋势;基本苗在450万/hm2以上的高密度时,群体间竞争加剧,分蘖数增长趋势逐渐放缓。从分蘖盛期到成熟期,成穗数与种植密度成正相关关系;但受群体内部环境影响,种植密度越大,无效分蘖越多,最终导致成穗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图2)。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数和基本苗的比值(即单株成穗个数)分别为2.4、2.0、1.8、1.5、1.3、1.2个,这说明在不同的种植密度下,瑞华麦523的成穗潜力是不同的,寻找合理的种植密度是得到高产的必要手段。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瑞华麦523在不同种植密度水平下的平均产量变幅在6 667.8~8 071.7kg/hm2,其中种植密度在225万~375万基本苗/hm2时,随着密度的增加,实测产量呈上升趋势,且相邻密度梯度间产量极显著增加,当密度达到375万基本苗/hm2时产量为最高值8 071.7kg/hm2;而当密度增加至375万基本苗/hm2之后,实测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375万~450万基本苗/hm2之间实测产量显著下降,当密度大于450万基本苗/hm2后实测产量极显著下降。特别是当种植密度超过525万基本苗/hm2时,小麦出现大面积倒伏而导致大幅度减产。不同种植密度下,瑞华麦523实测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375万基本苗/hm2>450万基本苗/hm2>300万基本苗/hm2>525万基本苗/hm2>225万基本苗/hm2>600万基本苗/hm2。
2.3 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三要素的影响
2.3.1 穗粒数 由表3可知,穗粒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小麦穗粒数的多少取决于分化小穗数和结实率[5],瑞华麦523的生理特性决定了其穗粒数相对其他同区域品种较少,而种植密度的增加使得其穗基部退化加剧,从而造成结实率的下降和穗粒数的减少。
2.3.2 千粒重 千粒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千粒重是籽粒灌浆程度的体现,受品种特性和灌浆期的光照强度影响较大[6],而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个体受到的光合作用减少,光合产物也相应减少。从表3可以看出,当种植密度从225万基本苗/hm2增加至450万基本苗/hm2时,千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加显著的降低,且降低幅度较为一致;而当密度增加到525万基本苗/hm2之后,小麦群体开始出现倒伏,籽粒灌浆受到影响,而随着倒伏程度的增加,千粒重的下降趋势也明显加剧。 总之,产量三要素中有效穗与种植密度呈正相关关系,穗粒数和千粒重与種植密度呈负相关关系,而产量则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这说明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是通过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者共同决定的,三者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合理的种植密度是保持高产的决定因素。
3 结论与讨论
(1)本研究得出,随着密度的增加,瑞华麦523的产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种植密度可以增加产量,到达一定值时则下降。产量三要素同时制约着产量的高低,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使得小麦群体和个体协调生长,充分利用光能和营养,同时确保群体间通风透光良好,增强群体抗性,减少病害和倒伏的发生。在10月25日前后播种时,瑞华麦523的最佳种植密度是375万基本苗/hm2。
(2)瑞华麦523属多穗型小麦新品种,有效穗数是该品种产量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不同的播期和肥力水平下,保证合理的有效穗数对于获得高产具有重大的意义。
(3)小麦产量的高低受播期、密度、肥力和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不同的品种对于环境的适应性也有所不同。在研究高产的同时,也应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耕作制度,选择习性、抗性适应的小麦品种,从而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柏新付.高肥条件下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3(3):217-220.
[2]吴金城,鲁海泉,吴显汀.小麦产量构成因素[J].河南科技,1990(4):25.
[3]金彦刚,杨永乐,丁益,等.瑞华麦523的选育、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6):32.
[4]郭天财,盛坤,冯伟,等.种植密度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分蘖期茎蘖生理特性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9,29(2):0350-0355.
[5]王兆龙,曹卫星,戴廷波.小麦穗粒数形成的基因型差异及增粒途径分析[J].作物学报,2001,27(2):236-242.
[6]史忠良,马爱萍,仇松英,等.光照强度对小麦不同品种结实率及千粒重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1998,26(4):16-18.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