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阅读教学 自主学习
激发兴趣 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A-
0081-01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应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一、鼓励学生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动力。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指出:“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初读课文就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要把阅读课文的初读权留给学生。那么,怎样读才不会让学生感觉乏味呢?笔者主要采取了课文预习单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朗读和感知课文,了解学生读的情况,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六册课文《狼和鹿》时,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师:我们一起走进了凯巴伯森林,发现人们一直憎恨的狼实际上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人们特意保护的鹿是毁灭森林和自己的“祸首”,可这期间一直在活动的人们又扮演怎样的角色呢?(学生相互讨论。)
生1:我认为狼不是什么功臣,但真正的祸首也不是鹿,而应该是人。
生2:我也这样认为,虽然以前狼吃鹿,可是并没有对鹿群和森林造成什么影响,因为人们的干预,鹿群大量繁殖,为了生存,鹿群毁掉了整个森林,同时也让自己遭到了损失,这都是人们的错。
生3:人们不知道怎样做才是保护凯巴伯森林,他们破坏了森林的生态平衡,导致了今天悲惨的结果,人们才是真正的祸首,鹿群是替罪羊。
学生针对教师抛出的问题各抒己见,学习兴趣高昂。在争论和交流中,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乐于自主读课文,学会学习。
二、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表格让学生填空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掌握文本重要信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以下,笔者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六册课文《放飞蜻蜓》时,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的教学案例。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都知道了蜻蜓是益虫,是人类的好朋友。那么,陶行知爷爷还向小朋友们介绍了哪些有关蜻蜓的知识呢?
环节一:出示自主学习的内容及要求。
①默读课文的第7—10小节,从陶行知和小朋友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请用笔画出来。
②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环节二:交流反馈,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适时点拨。
环节三:你对蜻蜓还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
教学中,对于学生经过讨论存在争论较大的或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以重点给予讲解和点拨,并在讲解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立起课文的整体框架,把教材读薄,将课文内容融会贯通。
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释疑解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是从提问题开始的,疑问是思维的第一步。为了使学生形成提问意识和质疑习惯,教师要营造开放宽松的阅读教学环境,创设主动学习的课堂模式,为学生的释疑问难提供时间和空间。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必然掌握了一部分知识,也与作者、编者产生共鸣,但课堂上一些学生伴有个人情感体验的疑问是教师没有预设到的,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五册《军神》一课时,有学生问:“为什么要称刘伯承是‘军神’呢?”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五册《做一片美的叶子》一课时,有学生质疑:“为什么说要做一片最美的叶子,而不做一朵最美的花朵?”……面对学生们稚嫩而又有创意的问题,笔者总是耐心地倾听,然后引导学生们把问题归类,梳理主次,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并注意引导和发动学生互相解疑,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释疑能力。
语文课堂只有鼓励学生阅读,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课堂只有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下,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才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课堂只有引导学生释疑问难,独立思考,学生才能获得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责编 杨 春)
激发兴趣 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A-
0081-01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应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一、鼓励学生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动力。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指出:“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初读课文就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要把阅读课文的初读权留给学生。那么,怎样读才不会让学生感觉乏味呢?笔者主要采取了课文预习单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朗读和感知课文,了解学生读的情况,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六册课文《狼和鹿》时,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师:我们一起走进了凯巴伯森林,发现人们一直憎恨的狼实际上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人们特意保护的鹿是毁灭森林和自己的“祸首”,可这期间一直在活动的人们又扮演怎样的角色呢?(学生相互讨论。)
生1:我认为狼不是什么功臣,但真正的祸首也不是鹿,而应该是人。
生2:我也这样认为,虽然以前狼吃鹿,可是并没有对鹿群和森林造成什么影响,因为人们的干预,鹿群大量繁殖,为了生存,鹿群毁掉了整个森林,同时也让自己遭到了损失,这都是人们的错。
生3:人们不知道怎样做才是保护凯巴伯森林,他们破坏了森林的生态平衡,导致了今天悲惨的结果,人们才是真正的祸首,鹿群是替罪羊。
学生针对教师抛出的问题各抒己见,学习兴趣高昂。在争论和交流中,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乐于自主读课文,学会学习。
二、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表格让学生填空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掌握文本重要信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以下,笔者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六册课文《放飞蜻蜓》时,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的教学案例。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都知道了蜻蜓是益虫,是人类的好朋友。那么,陶行知爷爷还向小朋友们介绍了哪些有关蜻蜓的知识呢?
环节一:出示自主学习的内容及要求。
①默读课文的第7—10小节,从陶行知和小朋友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请用笔画出来。
②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环节二:交流反馈,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适时点拨。
环节三:你对蜻蜓还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
教学中,对于学生经过讨论存在争论较大的或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以重点给予讲解和点拨,并在讲解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立起课文的整体框架,把教材读薄,将课文内容融会贯通。
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释疑解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是从提问题开始的,疑问是思维的第一步。为了使学生形成提问意识和质疑习惯,教师要营造开放宽松的阅读教学环境,创设主动学习的课堂模式,为学生的释疑问难提供时间和空间。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必然掌握了一部分知识,也与作者、编者产生共鸣,但课堂上一些学生伴有个人情感体验的疑问是教师没有预设到的,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五册《军神》一课时,有学生问:“为什么要称刘伯承是‘军神’呢?”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五册《做一片美的叶子》一课时,有学生质疑:“为什么说要做一片最美的叶子,而不做一朵最美的花朵?”……面对学生们稚嫩而又有创意的问题,笔者总是耐心地倾听,然后引导学生们把问题归类,梳理主次,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并注意引导和发动学生互相解疑,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释疑能力。
语文课堂只有鼓励学生阅读,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课堂只有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下,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才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课堂只有引导学生释疑问难,独立思考,学生才能获得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