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要求“口语交际注重小学生听话、说话技能的发展,不仅要求训练每个小学生的听和说的能力,而且要求在口语交流过程中,重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但是,对于没有经过正规学前教育的农村小学生来讲,口语教学即是重点又是难点,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培养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根据我多年从事农村小学教学所积累的一些见解,简要谈几点认识。
一、注重激发兴趣
如何激发出学生说话的欲望,增强说话兴趣,这是关系到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所在,需要老师在课前做好精心设计。在这个重要的环节上,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采用了多种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形式的教学设计,充分激发起小学生的兴趣,真正让他们了“畅所欲言”。
例如:清明节过后,我每年都要带同学们到附近的村庄春游,尤其近两三年中我们郭磊庄周边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切都变得繁花似锦,当然春游也就成了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活动了。学生们每次都兴致勃发、兴趣盎然,在春游的活动中,我要求孩子们与刚发嫩也的小树、刚抽嫩芽小草对话,谈谈他们参加春游的感受,然后人人向我汇报他们与小草说了些什么?小草对他们说了什么?在这种情境中,你能真正感受到稚嫩的童心,也能真正进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例如一个孩子向我汇报说:“桃花对我说,小朋友,我漂亮吗!可不要折我啊”;还有一个孩子汇报说:“小草向我提抗议说,小朋友,你别老踩着我,弄得我可疼呢,我都受伤了!于是我赶紧走开,并把小芽扶了扶”,此刻你会觉得孩子们的心灵是多么美好啊!
这样的设计,充分发展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在他们边说边笑的脸上,我看到跳动的童真。因此,我每年都要组织学生进行春游踏青、秋游摘果、夏季池塘游泳、冬季村头观雪景等等活动。在提高学生说话技能的同时,也进一步激发起学生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另外,每逢节假日我都要求学生把在假日中的某一件事记好,待到课堂上说给同学们听。由于养成了这种习惯,孩子们都会特别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情,都能记下来说给别的同学听。
二、 重视创设情景
“情景教学法”历来都被教育工作者所倍加推崇,而以景助说,则令同学们因喜闻乐见而乐此不疲,其教学效果自然妙不可言。因此,我在在语文教学上尽量想方设法的创设情景,让学生乐于“说”。例如《乌鸦喝水》一课的教学,由于文中难读音节较多,加之农村孩子阅读技能较差,如果一味追求学生熟读,做起来的确存在较大困难。为突破这一难点,就需要借助“情境”设计,首先在讲桌上放了一个花瓶,一切按照文中的场景进行了设计,从而营造出一种氛围,引起学生们的注意。一切准备好后,我就让几个学生轮流上台扮演文中的乌鸦表演“喝水”的过程,并要求扮演者从外貌、神态、动作尽量与文中的乌鸦一样,然后“乌鸦”做动作,让学生解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兴致很高,纷纷参与解说。在学生的“众说风云”的过程中,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就全部弄懂了。
三、 注意引导观察
在我们农村的写作教学中,一篇作文只写三五行的的现象屡见不鲜,的确让老师们头疼。如何有效改变这种现状,我的做法是积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从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入手,引发他们的“所思所想”,以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具体做法是:我在上说话课(或习作课)时,提前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观察要求,即你早晨从家中走进校门,这走街串巷的一路上看到了什么?(或是这几天中我们郭磊庄周边的建设又有了哪些变化?你见到了什么?哪些是你最感到新奇的?)本来,乡村的学生每天都要走这段路,并没觉得有什么可看的。但在我提出要求后,他们开始注意了,街上的行人、国道过往的车辆,下地干活的人们,校门上的标语、栩栩如生的图画,好人好事栏里的小雷锋……进了教室,办里打扫卫生的同学,带着各种神态、动作、表情匆匆走进教室的同学……学生观察后,让他们在“每天一句话”练习时说出来,学生在实践中就体会到:这短短的、走了不知多少遍的一段路,就有这么多的事物可以观察,而且都可以选来作说话的内容。周围的事物这么多,可说的内容太多了。学生初步体会到观察和说话的关系以后,对观察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我就注意拓宽学生的思路,放宽学生的眼界,并有的放矢地指导观察顺序。
四、 设法挖掘素材
“无话可说”和“有话说不出”,这是农村小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两大难题,若要快速提高口语水平,就必须突破这些难题。“有话可说”即让学生有说话的内容,“有话说不出”是学生缺乏语言组织能力。小学语文课本图文并茂,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说话内容,每次上口语训练课,同学们表现得尤为最积极,但如果缺乏“说话”的素材,那就有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因此,要想真正上好口语课,则必须有“常换常新”的说话素材。
例如在“我的家庭”的口语训练课上,我先让同学们把他们“合家欢”照片带到课堂上,然后进行分组解说,再让每组中评选出讲得最好的上台讲给全班同学听。这样,孩子的听说能力都得到了训练。有时候为了进一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说话练习中,我经常会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一起亲自动手做一做,示范动口说一说,以促使学生们所说的内容更接近生活,更完整贴切。例如课本上“语文生活园地”中的“产业园区新变化”、“我会拼图”、“有趣的游戏”、“看谁背得对”、“我爱画画”、“贴鼻子”等等我都会积极加入到孩子中间去。在与孩子们玩的过程中,有积极寻找话题,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说说自己的心情、同学的动作、自己的盼望等,为下一节说话训练提供了词汇和内容。
另外,我在孩子说话训练过程中,还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说话习惯,如:说话要完整、通顺,使用准确的词汇;尽可能不使用方言,要尽量使用普通话;说话时要自然、大方、有礼貌等。
综上所述,对于农村孩子来讲,我们必须讲究因地制宜,积极挖掘农村的教学优势,变被动为主动,以最优化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写作水平。
一、注重激发兴趣
如何激发出学生说话的欲望,增强说话兴趣,这是关系到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所在,需要老师在课前做好精心设计。在这个重要的环节上,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采用了多种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形式的教学设计,充分激发起小学生的兴趣,真正让他们了“畅所欲言”。
例如:清明节过后,我每年都要带同学们到附近的村庄春游,尤其近两三年中我们郭磊庄周边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切都变得繁花似锦,当然春游也就成了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活动了。学生们每次都兴致勃发、兴趣盎然,在春游的活动中,我要求孩子们与刚发嫩也的小树、刚抽嫩芽小草对话,谈谈他们参加春游的感受,然后人人向我汇报他们与小草说了些什么?小草对他们说了什么?在这种情境中,你能真正感受到稚嫩的童心,也能真正进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例如一个孩子向我汇报说:“桃花对我说,小朋友,我漂亮吗!可不要折我啊”;还有一个孩子汇报说:“小草向我提抗议说,小朋友,你别老踩着我,弄得我可疼呢,我都受伤了!于是我赶紧走开,并把小芽扶了扶”,此刻你会觉得孩子们的心灵是多么美好啊!
这样的设计,充分发展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在他们边说边笑的脸上,我看到跳动的童真。因此,我每年都要组织学生进行春游踏青、秋游摘果、夏季池塘游泳、冬季村头观雪景等等活动。在提高学生说话技能的同时,也进一步激发起学生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另外,每逢节假日我都要求学生把在假日中的某一件事记好,待到课堂上说给同学们听。由于养成了这种习惯,孩子们都会特别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情,都能记下来说给别的同学听。
二、 重视创设情景
“情景教学法”历来都被教育工作者所倍加推崇,而以景助说,则令同学们因喜闻乐见而乐此不疲,其教学效果自然妙不可言。因此,我在在语文教学上尽量想方设法的创设情景,让学生乐于“说”。例如《乌鸦喝水》一课的教学,由于文中难读音节较多,加之农村孩子阅读技能较差,如果一味追求学生熟读,做起来的确存在较大困难。为突破这一难点,就需要借助“情境”设计,首先在讲桌上放了一个花瓶,一切按照文中的场景进行了设计,从而营造出一种氛围,引起学生们的注意。一切准备好后,我就让几个学生轮流上台扮演文中的乌鸦表演“喝水”的过程,并要求扮演者从外貌、神态、动作尽量与文中的乌鸦一样,然后“乌鸦”做动作,让学生解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兴致很高,纷纷参与解说。在学生的“众说风云”的过程中,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就全部弄懂了。
三、 注意引导观察
在我们农村的写作教学中,一篇作文只写三五行的的现象屡见不鲜,的确让老师们头疼。如何有效改变这种现状,我的做法是积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从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入手,引发他们的“所思所想”,以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具体做法是:我在上说话课(或习作课)时,提前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观察要求,即你早晨从家中走进校门,这走街串巷的一路上看到了什么?(或是这几天中我们郭磊庄周边的建设又有了哪些变化?你见到了什么?哪些是你最感到新奇的?)本来,乡村的学生每天都要走这段路,并没觉得有什么可看的。但在我提出要求后,他们开始注意了,街上的行人、国道过往的车辆,下地干活的人们,校门上的标语、栩栩如生的图画,好人好事栏里的小雷锋……进了教室,办里打扫卫生的同学,带着各种神态、动作、表情匆匆走进教室的同学……学生观察后,让他们在“每天一句话”练习时说出来,学生在实践中就体会到:这短短的、走了不知多少遍的一段路,就有这么多的事物可以观察,而且都可以选来作说话的内容。周围的事物这么多,可说的内容太多了。学生初步体会到观察和说话的关系以后,对观察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我就注意拓宽学生的思路,放宽学生的眼界,并有的放矢地指导观察顺序。
四、 设法挖掘素材
“无话可说”和“有话说不出”,这是农村小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两大难题,若要快速提高口语水平,就必须突破这些难题。“有话可说”即让学生有说话的内容,“有话说不出”是学生缺乏语言组织能力。小学语文课本图文并茂,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说话内容,每次上口语训练课,同学们表现得尤为最积极,但如果缺乏“说话”的素材,那就有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因此,要想真正上好口语课,则必须有“常换常新”的说话素材。
例如在“我的家庭”的口语训练课上,我先让同学们把他们“合家欢”照片带到课堂上,然后进行分组解说,再让每组中评选出讲得最好的上台讲给全班同学听。这样,孩子的听说能力都得到了训练。有时候为了进一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说话练习中,我经常会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一起亲自动手做一做,示范动口说一说,以促使学生们所说的内容更接近生活,更完整贴切。例如课本上“语文生活园地”中的“产业园区新变化”、“我会拼图”、“有趣的游戏”、“看谁背得对”、“我爱画画”、“贴鼻子”等等我都会积极加入到孩子中间去。在与孩子们玩的过程中,有积极寻找话题,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说说自己的心情、同学的动作、自己的盼望等,为下一节说话训练提供了词汇和内容。
另外,我在孩子说话训练过程中,还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说话习惯,如:说话要完整、通顺,使用准确的词汇;尽可能不使用方言,要尽量使用普通话;说话时要自然、大方、有礼貌等。
综上所述,对于农村孩子来讲,我们必须讲究因地制宜,积极挖掘农村的教学优势,变被动为主动,以最优化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