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东平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线路下游的最后一个调蓄湖泊.为探究调水后的东平湖浮游动物时空响应,于2016—2017年对东平湖浮游动物进行了涵盖春(4月)、夏(7月)、秋(10月)、冬(1月)的4次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3类72种(属),其中,轮虫51种(70.83%)、枝角类11种(15.28%)、桡足类10种(13.89%).东平湖不同区域优势种的季节演替明显:进水区夏季前三位优势种均为桡足类,即剑水蚤(Cyclops sp.)、真剑水蚤(Eucyclops sp.)、桡足幼体(Copepodid);湖中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平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线路下游的最后一个调蓄湖泊.为探究调水后的东平湖浮游动物时空响应,于2016—2017年对东平湖浮游动物进行了涵盖春(4月)、夏(7月)、秋(10月)、冬(1月)的4次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3类72种(属),其中,轮虫51种(70.83%)、枝角类11种(15.28%)、桡足类10种(13.89%).东平湖不同区域优势种的季节演替明显:进水区夏季前三位优势种均为桡足类,即剑水蚤(Cyclops sp.)、真剑水蚤(Eucyclops sp.)、桡足幼体(Copepodid);湖中区及出水区秋季前三位优势种相同,均为枝角类及桡足类,即真剑水蚤、剑水蚤和直额裸腹溞(Moina rectirostris);各区域其余季节均主要为轮虫.浮游动物密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Marglef丰富度指数在不同季节间均差异显著,在不同区域间无显著差异.进水区与出水区浮游动物密度均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湖中区浮游动物密度为秋季最高、冬季最低.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Marglef丰富度指数的季节变化规律一致,进水区为秋季最高、冬季最低,湖中区及出水区均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调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平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是东平湖浮游动物出现小型化趋势的可能原因之一,同时调水也有利于东平湖的水质改善.
其他文献
采用激光-电弧复合焊(Laser-Arc Hybrid Welding,LAHW)技术对6.0 mm厚的AH36钢板进行复合焊接,分析不同激光功率对焊接接头成型的影响,并对最优参数的焊缝进行力学性能分析.焊接缺陷主要表现为:在激光功率偏小时,焊缝背部不完全熔透;在激光功率偏大时,焊缝正面出现咬边和凹陷;在激光功率为4400 W时,焊缝表面成型最好.对最优参数的试板焊接试样进行观察,焊缝宏观横截面形貌无气孔、无裂纹.力学性能检测结果表明:拉伸位置均在母材上,力学性能符合国家标准和中国船级社的材料与焊接规范要
为了提高对电液比例阀的控制精度,设计了一种新型模糊PID位置控制器.通过液力传感器测试先导阀口压差,实现对先导阀芯位移的快速校正,再利用主阀完成功率流量的线性放大.以主阀位移期望值的偏差和偏差变化率,将此两个因素作为输入,对比例阀位移进行控制修正,并对比例阀模糊PID位置控制器进行AMESim-Simulink联合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输入阶跃信号响应后,先导进液阀芯发生响应,响应时间总共为102 ms,调整后时间缩短了115 ms,误差降低0.12 mm,主阀芯完成了稳定的动作过程,最终获得了284.2
针对履带起重机起臂工况,选取其中9m臂节进行破坏性试验,并通过理论分析破坏的原因.由此建立臂节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位移与应力的分布特点及稳定性,阐述受力机理.通过对比,理论分析的失稳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表明模型和分析的正确性.进一步分析了各腹杆失稳的因素,给出了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细微差异的原因.为后续臂架实际使用和检测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
为了讨论桩体几何结构对螺旋桩纵向振动响应特性的影响,通过自制的桩-土动力相互作用模型试验平台,对砂土中不同几何结构的螺旋桩模型的纵向振动响应进行了研究,进而讨论了桩体几何结构对螺旋桩纵向振动响应特性的影响.作为对比,给出了直桩模型的纵向振动响应特性.通过模型振动试验,研究了桩体几何参数(叶片距宽比、叶片外伸比)、载荷幅值对螺旋桩模型和直桩模型纵向振动响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桩模型的共振频率随桩体承受载荷幅值增大而减小;在相同纵向激励荷载作用下,螺旋桩模型的共振频率随叶片外伸比的增大而增加,但不随距宽比的
合江江段是长江上游干流保持河流生境、适宜喜流水性鱼类栖息的重要江段.为了掌握合江江段鱼类早期资源动态,分析向家坝水库生态调度的效果,于2020年向家坝水库生态调度前后,开展了鱼类早期资源逐日监测.研究期间,共采集到鱼类早期资源5目10科38种(属),其中仔鱼29种(属)、鱼卵19种(属),包括特有鱼类6种.广适应性和喜流水性种类分别有18种和15种,其中,仔鱼分别为17种和11种,鱼卵分别为6种和9种.仔鱼平均密度为(89.06±78.55)ind./1000 m3,广适应性鱼类太湖新银鱼(Neosala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是得到广泛应用的水质生物监测和评价指示生物,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类群多样性高、形态鉴定专业性强、鉴定资料不全等影响,难以将其精确鉴定到种.新兴的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快速、精确地鉴定物种,在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等领域被寄予厚望.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准确性依赖于完整、全面的参考数据库,然而现有公共数据库无法满足底栖动物鉴定的需求.鉴于此,南京农业大学等1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携手构建了中国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条形码数据库.基于该数据库网络平台,用户可以在线进行底栖动物条形码和环境DNA-宏条形
本文以某船舶住间空气净化装置为试验对象,通过噪声摸底测试,分析该装置噪声产生的原因,并从结构改进、材料优选、弹性安装、装配工艺优化、控制优化等几方面进行降噪处理,改善人员的感官舒适度.
通过调研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主流水生态评价项目中采用的生境指标,统计了14个类型生境指标的使用频率,并针对不同的河流类型,筛选出物理形态特征、河岸带状况、生境组成、生境复杂性、人类干扰和水质状况等6个类型的11项评价指标,推荐作为长江流域河流生境评价指标.随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国外水生生物评价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筛选出11项适用指标.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长江”“水生生物”“水生态”“健康评价”等为关键词进行了检索,收集了2001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期间的研究文献及数据,
近年来,长江上游大量集中采砂造成河床地貌大幅改变,进而改变了该河段原有的水流条件.采砂可能会改变鱼类生境,但采砂后的河道鱼类生境现状尚不明确.分别在2019年1月以及2020年6月、12月对洛碛河段进行了3次水声学调查,探明了洛碛河段的鱼群生境现状.基于采砂前后实测地形,分析了洛碛河段采砂前后的地形、流速、水深等参数变化.通过构建鱼类栖息地模型,评价了采砂坑内的鱼类生境状况.结果表明:3次调查均在采砂坑深潭监测到鱼群,说明采砂坑深潭已逐渐形成可供鱼类栖息的新生境;鱼群密度最大值出现在2020年6月,为17
水生态监测能够为水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和保护提供重要的数据和技术支撑.加强黄河水生态监测,维护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对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常规水质监测、生境监测和生物监测3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水生态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在黄河流域的应用实践.结合黄河流域水生态监测尤其是生物监测相对滞后的现状,探讨了流域水生态监测的发展方向.建议加快黄河流域水生态监测能力建设,建立适用于黄河流域的水生态监测与评价标准体系,探索新兴监测技术与传统技术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