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事流”到“类型丛”:中国故事学研究的术语生产与视角转向

来源 :民族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be77517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术语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现代科学意义上学科成熟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盘点中国故事学发展进程中的术语生产,能够链接学术历史的关键节点,呈现出中国故事学的研究视角从关注分类与传播路径转向深思文本与叙事传统的关联,研究范式从异质文化的比较转向同质文化的深耕。这种转向,既是本土文化研究需求与文本、传统等基本概念认知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中国故事学研究者为揭示口承演述规则,突显中国范式思考的实践成果。
其他文献
戏曲是过去各类木雕中常见的题材,因为戏曲是旧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众对之极为熟悉,是茶余饭后永不厌倦的话题,可以从谈论中得到许多人生的哲理。《寒江关》是取材于《征西全传》中的剧目,《征西全传》的全称为《异说后唐三集薛丁山征西樊梨花全传》,原名为《说唐三传》,是清代乾隆年间"中都遗叟"杂采历代民间传说、角本子编纂成的历史小说。
哈尼族口头传统中的"哈巴"是一个总括性的本土文类概念,学者们也常用神话、史诗等学术文类概念对其进行描述。在哈尼族语言实践中,"哈巴"的口头表演有其自身的话语分类逻辑,并形成了一套本土的文类概念体系。但是,通过对"哈巴"的文本型态、实践形式进行深描,就能看到其中许多基本的、核心的语言运用法则与学术文类的基本分类法则是相通的。比如创世内容的"哈巴"和"神话"之间,就有内在的分类原则关联。因此,民间文学本土文类研究不能止步于内部描述,而应该开展本土文类与学术文类之间的对话研究。
《日中词汇的比较词汇论的研究——以基干词汇为对象的尝试》(以下简称《日》)一书于2004年6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王春博士运用“比较词汇论”的方法,对日语和中文词汇成功地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全书目的明确,分析缜密全面。“比较词汇论”旨在通过与其他语言的比较对照,揭示各个语言间的异同,进而探索其形成原因。它成功地把握了词汇的“意义”,与传统的词汇研究不同,还涉及到文化论领域。
地方性知识不仅可以理解为非遗的本质和特性,而且也是一种认识、理解和保护非遗的视角和方法。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来看,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街道的"扒龙舟"活动,不仅与勒流这一"地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息息相关,也与黄连、龙眼等具体"地点"的特定时刻相关;勒流"扒龙舟"的仪式与习俗,实际上是在"地方"形成的、体现为象征符号的意义模式,体现了人们的地方知识;勒流各种形式的龙舟比赛,本质上是多样化的地方之间的交流,不仅表达了地方不同利益主体的地方认同,也表达了一种地方社会的权力关系。地方所采取的种
就人类早期的音乐实践来看,琴弦较为直观呈现了人类的音高实践以及对和谐的认知。从古代对琴弦振动特性的观察,到现代音乐声学对琴弦振动特性的阐释,琴弦承载了人类听觉历史中对音高关系的探索和理论总结、对声学特征的观察和发现、对琴弦音声审美倾向的表达与追求。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明清古籍版刻插图的‘园林图像’设计研究与图册汇编"于2019年10月立项。项目负责人:邰杰;项目批准号:19BG108。一、研究视角本课题选取"插图"这一类"镜像"明清真实园林景观的"图像"作为研究切入口,即在于它见证了消逝的园林历史,能够达到"以图佐史"的目的。因此,本课题的"图像学"视角即如此,其高度重视古籍版刻插图中的"园林图像遗存"——以"文史互证。
甲马纸是民间流传的一种木刻版画,用在民间信仰仪式中作为沟通人间与灵界的媒介。版画上所绘内容都是神灵、精怪的图像,被用在民间信仰仪式中,服务于人们祈福消灾的信仰需求。民众对甲马纸作为人、神中介的灵验建构逻辑有"画得像""洁""用得对"等几个主要因素,涉及甲马纸的构图与绘画技法、图像与人神关系的理解及对图像存在价值的认知,是解读民间宗教美术作品及理解地方化信仰状态的较好视角。
陕北神木石峁遗址出土了23件距今约4 000年的口簧。该批口簧的发现,引起考古学界和音乐学界的高度关注,也使得口簧这件神秘的古老乐器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笔者认为,尽管口簧这件乐器有着娱乐、审美、艺术、祭祀等多种文化功能,但它的婚恋人伦功能是十分突出、显而易见的主要功能。无论是从口簧的音乐特点、演奏和聆听交流方式、应用场合来看,还是从其和女娲密不可分的混生神话角度看,都可以说口簧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天生的"媒人",它的"媒人"属性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
邰杰,1980年生,江苏南京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委员。园林本科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设计学硕士毕业于苏州大学(研究方向为古典园林设计理论),艺术学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与园林艺术),设计学博士后出站于苏州大学(研究方向为园林艺术设计史论)。
《民族艺术》主编许晓明女士希望我为《学界名家》专栏写点东西。我不敢马上答应下来,除了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与专栏的名称相称之外,也是因为自己从学生时代开始,无论是学习、阅读还是研究都比较杂,缺乏所谓的学科归属。因此,虽然万般思绪,却还是难以下笔。后来,许晓明女士提醒我,那干吗不就从杂切入——跨学科啊!想想也是,这么多年来,如果硬要给自己的学术生涯归纳一点高大上的特色,也只能大着胆子往跨学科靠一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