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中心、随机、开放性评价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治疗儿童流感疑似病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来源 :中华儿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bok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治疗儿童流感疑似病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性研究。收集广东省5所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 2015年4月至7月门诊收治的儿童流感疑似病例229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15例,给予愈酚伪麻口服溶液作为基础治疗,连续给药5 d;试验组114例,给予基础治疗加上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同样连续给药5 d。观察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

(1)治疗前两组疑似病例在病情严重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比对照组,在疾病持续时间(h)[69.9(95%CI 65.3~91.5)比75.4(95%CI 69.9~91.7)]、发热持续时间(h)[40.4 (95%CI 31.5~53.4)比44.0(95%CI 33.2~50.0)]上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有所缩短。(2)229例中有73例(31.9%)流感病毒检测阳性,治疗后试验组(42例)比对照组(31例),疾病持续时间缩短约55 h,流感症状持续时间缩短近60 h;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持续时间(h)[32.8 (95%CI 24.0~47.0)比55.8(95%CI 43.7~78.3)]虽缩短23 h,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73例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病例中完成治疗方案的患儿共60例,试验组(38例)比对照组(22例)发热持续时间(h)[34.8 (95%CI 24.0~48.5)比53.3(95%CI 43.6~104.0)]缩短近19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10%)比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多为消化道症状,多可自行缓解。

结论

2015年4至7月广东省5所医院门诊收治的儿童流感疑似病例流感病毒阳性率31.9%;疑似病例中,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治疗的与未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治疗的,在疾病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虽统计学未达显著界值,但数值上均较其缩短;流感病毒阳性病例中,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治疗的比未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治疗的,疾病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完成用药疗程更有利于缓解发热。且不良反应小,应用安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尿代谢谱及通路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4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出生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本院出生的健康足月儿为对照(足月儿组),于出生后24 h内收集尿液标本,经尿素酶预处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尿样本中氨基酸、脂肪酸和有机酸等小分子代谢物,应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寻找两组间的差异和生物标志物,结合代谢通路在线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分析临床药师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儿抗菌药物使用的干预效果。方法前瞻性历史对照设计。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DKA患儿设定为干预前组(组1,160例),将2012年12月至2016年6月的DKA患儿设定为抗菌药物使用干预组(组2,238例),再将组1、组2分层为新诊断糖尿病组(组1a,126例、组2a,190例)和长病程1型糖尿病组(组1b,34例、组2b,48例),组2抗菌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SP)蛋白C基因p.V39L(SP-C p.V39L)突变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3家医院就诊的3例SP-C p.V39L突变患儿的病例资料的临床特点。结果3例患儿均为女性,发病年龄2月龄~7岁。临床表现2例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生长发育落后;1例慢性缺氧、杵状指。肺部CT均提示肺间质疾病,表现为弥漫性磨玻璃影,伴区域性过度通气、小叶间隔增厚,1例可见囊状影。2例急性感染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