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金华市正处于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两富”现代化都市区建设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对于“百姓富裕、浙中崛起”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新募捐机制,全力推进“自觉慈善”行为
慈善资金是开展救助工作的源泉,是保障慈善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金华市慈善总会成立十年来,共筹集善款1.3亿元,救助支出8000多万元,仅市内受助人数就达5万余人次。金华市慈善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年发展,不断壮大,筹集资金和救助困难群众一年比一年增多,慈善工作社会影响力一年比一年扩大,充分发挥了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困难群众解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特殊重要作用。慈善组织要树立“经营慈善”理念,坚持“政府牵头发动、社会配合联动、舆论宣传推动、干部模范带动”募捐机制的基础上,把慈善募捐与慈善宣传、慈善救助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举办各类活动,大力推行留本冠名基金、专项救助资金、结对帮扶资金等筹款办法,将“动员捐”和“自愿捐”相结合,“一日捐”和“经常捐”相结合,“定向捐”和“普遍捐”相结合,“协议捐”和“现金捐”相结合,建立健全以“慈善一日捐”为主要载体的“全民募捐机制”,以突发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为重要补充的“应急募捐机制”,以建立各类基金为基本保障的“长效募捐机制”,努力实现慈善劝募由主要依赖行政动员认捐方式向市场化自主自愿捐赠方式的转变。企业家要树立“企业公民”的理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发扬无私奉献精神,进一步加大慈善捐资力度,以自己的慈心善行,为我市慈善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政府和慈善机构要进一步探索完善慈善楷模、慈善家庭等多种形式的评选表彰活动,研究制定鼓励工商企业、民间组织、社会人士参与慈善事业的政策措施,探索推荐社会责任感强、对慈善事业发展贡献大的企业法人和社会人士参选“两代表、一委员”,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
拓展救助渠道,积极构建“高效慈善”平台
开展慈善救助活动,是发展慈善事业的主要内容和根本目的。在目前困难群众要求救助的愿望与实际救助的能力有差距的情况下,慈善组织要树立“综合救助”理念,把“救助金”式救助和“项目”式救助结合起来,把“输血”式救助和“造血”式救助结合起来,把“一般性”救助与“重点性”救助结合起来,创新救助形式,推出更多的救助项目,拓宽救助领域,扩大救助群体,着力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慈善品牌,基本形成以中心救助、项目救助为主,以应急救助为补充的救助新格局,真正把慈善资金花到实处,救到急处,用到难处,多办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树立“有效救助”理念,按照创品牌、出特色、上水平的要求,建立健全慈善项目绩效评估机制,进一步增强慈善救助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把有限的慈善资金用到刀刃上,实现慈善救助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建立健全慈善项目科学决策机制,围绕助学、助医、助困、助老、助孤等民生工程,积极探索救助范围广、社会效果好、群众迫切需要的慈善救助项目,让受助群众真正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使困难群众得到更为周到、人性化的关怀;建立健全慈善项目对比衔接机制,有机衔接慈善救助和其他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救助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高效率。
加强慈善监管,切实维护“透明慈善”形象
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是慈善事业的生命线。慈善机构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强化自身建设,强化规范运作,不断夯实慈善事业发展的组织基础和社会基础。要健全基金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切实做到以制度管人管事,以制度规范运作。慈善项目在调研、立项、审批、实施、验收、审计、公示各个环节上,要形成制度化管理、问责制监督,把每一笔善款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帮助最需要的人,充分体现捐赠人的意愿。要加强慈善资金监管。坚持“依法行善”原则,切实加强募集工作规范管理;坚持“捐款自愿”原则,严格捐赠手续,不在捐赠款中提取工作经费,行政公务经费不占用慈善资金;坚持“公开、公正、透明”原则,切实加强对捐赠款物接收、管理、分配和使用的跟踪检查,定期开展审计监督,定期向社会公布捐赠款物募集、使用情况,确保各项款物公开透明和安全使用。自觉接受民政、审计、财政等部门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特别是捐赠人监督,合理使用每一笔善款,真正让捐赠者放心、让受助者满意、让社会明白。要加强慈善队伍建设。重视慈善组织网络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市、县、乡、村四级慈善组织网络,构建全方位、可持续发展的慈善捐助体系。依托民政部门,培养打造一支相对固定、具有奉献精神和各种专业技能的慈善工作者队伍。鼓励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大中专院校学生等加入慈善志愿者队伍,促进慈善工作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不断提升。
(本文作者系金华市副市长、市慈善总会会长)
创新募捐机制,全力推进“自觉慈善”行为
慈善资金是开展救助工作的源泉,是保障慈善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金华市慈善总会成立十年来,共筹集善款1.3亿元,救助支出8000多万元,仅市内受助人数就达5万余人次。金华市慈善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年发展,不断壮大,筹集资金和救助困难群众一年比一年增多,慈善工作社会影响力一年比一年扩大,充分发挥了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困难群众解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特殊重要作用。慈善组织要树立“经营慈善”理念,坚持“政府牵头发动、社会配合联动、舆论宣传推动、干部模范带动”募捐机制的基础上,把慈善募捐与慈善宣传、慈善救助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举办各类活动,大力推行留本冠名基金、专项救助资金、结对帮扶资金等筹款办法,将“动员捐”和“自愿捐”相结合,“一日捐”和“经常捐”相结合,“定向捐”和“普遍捐”相结合,“协议捐”和“现金捐”相结合,建立健全以“慈善一日捐”为主要载体的“全民募捐机制”,以突发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为重要补充的“应急募捐机制”,以建立各类基金为基本保障的“长效募捐机制”,努力实现慈善劝募由主要依赖行政动员认捐方式向市场化自主自愿捐赠方式的转变。企业家要树立“企业公民”的理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发扬无私奉献精神,进一步加大慈善捐资力度,以自己的慈心善行,为我市慈善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政府和慈善机构要进一步探索完善慈善楷模、慈善家庭等多种形式的评选表彰活动,研究制定鼓励工商企业、民间组织、社会人士参与慈善事业的政策措施,探索推荐社会责任感强、对慈善事业发展贡献大的企业法人和社会人士参选“两代表、一委员”,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
拓展救助渠道,积极构建“高效慈善”平台
开展慈善救助活动,是发展慈善事业的主要内容和根本目的。在目前困难群众要求救助的愿望与实际救助的能力有差距的情况下,慈善组织要树立“综合救助”理念,把“救助金”式救助和“项目”式救助结合起来,把“输血”式救助和“造血”式救助结合起来,把“一般性”救助与“重点性”救助结合起来,创新救助形式,推出更多的救助项目,拓宽救助领域,扩大救助群体,着力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慈善品牌,基本形成以中心救助、项目救助为主,以应急救助为补充的救助新格局,真正把慈善资金花到实处,救到急处,用到难处,多办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树立“有效救助”理念,按照创品牌、出特色、上水平的要求,建立健全慈善项目绩效评估机制,进一步增强慈善救助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把有限的慈善资金用到刀刃上,实现慈善救助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建立健全慈善项目科学决策机制,围绕助学、助医、助困、助老、助孤等民生工程,积极探索救助范围广、社会效果好、群众迫切需要的慈善救助项目,让受助群众真正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使困难群众得到更为周到、人性化的关怀;建立健全慈善项目对比衔接机制,有机衔接慈善救助和其他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救助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高效率。
加强慈善监管,切实维护“透明慈善”形象
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是慈善事业的生命线。慈善机构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强化自身建设,强化规范运作,不断夯实慈善事业发展的组织基础和社会基础。要健全基金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切实做到以制度管人管事,以制度规范运作。慈善项目在调研、立项、审批、实施、验收、审计、公示各个环节上,要形成制度化管理、问责制监督,把每一笔善款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帮助最需要的人,充分体现捐赠人的意愿。要加强慈善资金监管。坚持“依法行善”原则,切实加强募集工作规范管理;坚持“捐款自愿”原则,严格捐赠手续,不在捐赠款中提取工作经费,行政公务经费不占用慈善资金;坚持“公开、公正、透明”原则,切实加强对捐赠款物接收、管理、分配和使用的跟踪检查,定期开展审计监督,定期向社会公布捐赠款物募集、使用情况,确保各项款物公开透明和安全使用。自觉接受民政、审计、财政等部门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特别是捐赠人监督,合理使用每一笔善款,真正让捐赠者放心、让受助者满意、让社会明白。要加强慈善队伍建设。重视慈善组织网络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市、县、乡、村四级慈善组织网络,构建全方位、可持续发展的慈善捐助体系。依托民政部门,培养打造一支相对固定、具有奉献精神和各种专业技能的慈善工作者队伍。鼓励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大中专院校学生等加入慈善志愿者队伍,促进慈善工作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不断提升。
(本文作者系金华市副市长、市慈善总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