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砖国家最初纯粹是一个投资概念,由高盛投资银行经济师吉姆.奥尼尔在2001年11月发表的题为《全球需要更好的经济之砖》一文中首次提出,是指由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这四个主要的新兴经济体所构成的国家组合。四国英文首字母合在一起是BRIC,在英文中意为“砖”,“金砖国家”的说法从此流传开来。
奥尼尔当初只是将他眼中经济发展最快、最有潜力的四个国家的首字母拼装在一起,但此概念一经提出,在国际资本市场就引起了巨大轰动,大量国际资本因此流向上述四国。
2003年10月,高盛投资银行又对外发布了《与金砖国家一起梦想:通向2050年之路》的研究报告,并预言“金砖四国”将于2050年“统领世界经济”。高盛公司还于2005年12月发表了题为《金砖有多稳固》的报告,进一步推动了这一概念的流行。
不久后,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四国外长在2006年联合国大会上进行了间隙短暂会晤,这成为“金砖国家”概念的重要转折点——从投资概念“进化”为国际政治语汇,并在不久的将来真的成为一股新的国际政治力量和多边合作机制。
2008年11月7日和2009年3月13日,四国财长分别在两次二十国集团峰会前夕会晤,协商改革国际金融体系与提高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发言权和代表权。
2009年,首次金砖国家峰会召开。
2010年,南非正式加入进来,BRIC变成了复数的BRICS,“金砖五国”从此成型。
“金砖五国”在未来会呈现怎样更多的可能性?还将继续闪耀吗?
金砖光芒不再?
2013年以来,一股关于“金砖褪色”和“金砖失色”的论调逐渐萌生。
西方媒体首先从经济角度质疑金砖国家。2013年8月26日的《金融时报》刊登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安德斯.奥斯伦德撰写的题为《金砖四国错失改革良机》的文章,断言:“金砖四国的盛筵已经散场。它们能否恢复活力,取决于它们能否在严峻时期开展改革。因为缺乏勇气,它们已经错失了在繁荣时期改革的机会。”他认为,金砖国家经过10年的追捧后开始受到冷落,其“令人惊奇之处不是蜜月的结束,而是它竟然能持续如此之久。”
欧美一些知名智库和学者对金砖合作的转型前景进一步提出质疑。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约瑟夫.奈2013年4月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发表《没有粘合力的金砖》一文,质疑金砖国家的未来发展前景。
他认为,“尽管金砖国家这个组织或许有助于协调某些外交策略”,但是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战略上都“没有办法团结起来”。他坚持认为,没有必要把金砖国家当做“必须认真看待的政治组织”。
唱衰金砖的登峰之作则是“脆弱五国”概念的提出——巴西、印度和南非三个金砖国家同土耳其、印度尼西亚一起,被视作新兴经济体荣光不再的标志。
已包含28个合作机制
为应对“金砖衰退论”和“金砖褪色论”,金砖国家目前一方面在加强国内改革与结构调整,另一方面逐步推进金砖合作机制的转型。
回顾金砖国家合作的历史可清楚地看出,在渴望自强和发展的推动下,金砖国家正迅速完成从资本市场投资概念到国际政治战略力量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从侧重经济治理、务虚为主的对话论坛向政治经济并重、务虚和务实相结合的全方位协调机制的转型。
此前,金砖国家领导人已经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巴西巴西利亚、中国三亚、印度新德里、南非德班召开过五次峰会,不断把“金砖”扩大、做实。
到2013年,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已经相当广泛。除原有的经贸部长会议、农业部长会议、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安全事务高级代表会议、国家统计局长会议、地方政府论坛、工商论坛、智库论坛等专门对话机制以外,金砖国家将合作交流领域进一步推广到科技、教育、海关、税务以及禁毒等领域。
据统计,金砖国家合作已经总体包含了28个合作机制,部级14个,高官层次工作组9个,其他领域5个。
“金砖 N”
金砖国家已经实现了适度扩容,而且不会停止这一步伐。
三亚峰会期间,南非作为新成员国正式加入金砖国家,这是金砖国家第一次扩容,也标志着这一新兴国家的代表性机制已经涵盖了来自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主要大国。
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尼日利亚等国家,也被认为是未来的热门“金砖”候选国。只是金砖国家在当前的主要任务还是加深与夯实内部合作及落实已经达成的共识,未来更可能采取“金砖 N”的方式,条件成熟时适度吸收新成员。
从三亚峰会开始,每次金砖峰会领导人通过的宣言都会制定金砖国家行动计划,为“金砖”务实合作规划了明确的路线图。
“金砖”最重要的意义可能在于,它突破了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对于国家间合作关系的解读,特别是现实主义视角下的国家结盟模式。参加金砖合作的国家都是全球或地区性大国,但是金砖国家从一开始就拒绝封闭的俱乐部模式,对同其他国家和国际、区域性组织的联系与合作持开放态度。
金砖国家从德班峰会开始,在峰会期间召开金砖国家与东道国所在地区领导人的会谈,当年就召开了金砖国家和非洲领导人会议。根据2014年金砖峰会主席国巴西的安排,本次峰会期间还在福塔莱萨召开金砖国家和拉美及加勒比国家领导人对话会。因此,金砖国家的发展将是开放并惠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
奥尼尔当初只是将他眼中经济发展最快、最有潜力的四个国家的首字母拼装在一起,但此概念一经提出,在国际资本市场就引起了巨大轰动,大量国际资本因此流向上述四国。
2003年10月,高盛投资银行又对外发布了《与金砖国家一起梦想:通向2050年之路》的研究报告,并预言“金砖四国”将于2050年“统领世界经济”。高盛公司还于2005年12月发表了题为《金砖有多稳固》的报告,进一步推动了这一概念的流行。
不久后,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四国外长在2006年联合国大会上进行了间隙短暂会晤,这成为“金砖国家”概念的重要转折点——从投资概念“进化”为国际政治语汇,并在不久的将来真的成为一股新的国际政治力量和多边合作机制。
2008年11月7日和2009年3月13日,四国财长分别在两次二十国集团峰会前夕会晤,协商改革国际金融体系与提高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发言权和代表权。
2009年,首次金砖国家峰会召开。
2010年,南非正式加入进来,BRIC变成了复数的BRICS,“金砖五国”从此成型。
“金砖五国”在未来会呈现怎样更多的可能性?还将继续闪耀吗?
金砖光芒不再?
2013年以来,一股关于“金砖褪色”和“金砖失色”的论调逐渐萌生。
西方媒体首先从经济角度质疑金砖国家。2013年8月26日的《金融时报》刊登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安德斯.奥斯伦德撰写的题为《金砖四国错失改革良机》的文章,断言:“金砖四国的盛筵已经散场。它们能否恢复活力,取决于它们能否在严峻时期开展改革。因为缺乏勇气,它们已经错失了在繁荣时期改革的机会。”他认为,金砖国家经过10年的追捧后开始受到冷落,其“令人惊奇之处不是蜜月的结束,而是它竟然能持续如此之久。”
欧美一些知名智库和学者对金砖合作的转型前景进一步提出质疑。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约瑟夫.奈2013年4月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发表《没有粘合力的金砖》一文,质疑金砖国家的未来发展前景。
他认为,“尽管金砖国家这个组织或许有助于协调某些外交策略”,但是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战略上都“没有办法团结起来”。他坚持认为,没有必要把金砖国家当做“必须认真看待的政治组织”。
唱衰金砖的登峰之作则是“脆弱五国”概念的提出——巴西、印度和南非三个金砖国家同土耳其、印度尼西亚一起,被视作新兴经济体荣光不再的标志。
已包含28个合作机制
为应对“金砖衰退论”和“金砖褪色论”,金砖国家目前一方面在加强国内改革与结构调整,另一方面逐步推进金砖合作机制的转型。
回顾金砖国家合作的历史可清楚地看出,在渴望自强和发展的推动下,金砖国家正迅速完成从资本市场投资概念到国际政治战略力量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从侧重经济治理、务虚为主的对话论坛向政治经济并重、务虚和务实相结合的全方位协调机制的转型。
此前,金砖国家领导人已经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巴西巴西利亚、中国三亚、印度新德里、南非德班召开过五次峰会,不断把“金砖”扩大、做实。
到2013年,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已经相当广泛。除原有的经贸部长会议、农业部长会议、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安全事务高级代表会议、国家统计局长会议、地方政府论坛、工商论坛、智库论坛等专门对话机制以外,金砖国家将合作交流领域进一步推广到科技、教育、海关、税务以及禁毒等领域。
据统计,金砖国家合作已经总体包含了28个合作机制,部级14个,高官层次工作组9个,其他领域5个。
“金砖 N”
金砖国家已经实现了适度扩容,而且不会停止这一步伐。
三亚峰会期间,南非作为新成员国正式加入金砖国家,这是金砖国家第一次扩容,也标志着这一新兴国家的代表性机制已经涵盖了来自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主要大国。
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尼日利亚等国家,也被认为是未来的热门“金砖”候选国。只是金砖国家在当前的主要任务还是加深与夯实内部合作及落实已经达成的共识,未来更可能采取“金砖 N”的方式,条件成熟时适度吸收新成员。
从三亚峰会开始,每次金砖峰会领导人通过的宣言都会制定金砖国家行动计划,为“金砖”务实合作规划了明确的路线图。
“金砖”最重要的意义可能在于,它突破了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对于国家间合作关系的解读,特别是现实主义视角下的国家结盟模式。参加金砖合作的国家都是全球或地区性大国,但是金砖国家从一开始就拒绝封闭的俱乐部模式,对同其他国家和国际、区域性组织的联系与合作持开放态度。
金砖国家从德班峰会开始,在峰会期间召开金砖国家与东道国所在地区领导人的会谈,当年就召开了金砖国家和非洲领导人会议。根据2014年金砖峰会主席国巴西的安排,本次峰会期间还在福塔莱萨召开金砖国家和拉美及加勒比国家领导人对话会。因此,金砖国家的发展将是开放并惠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