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的教授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難点,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离现实生活的素材不相符,学生不易将原有的知识与文言文知识结合起来。文言文的课堂上往往都是教师在不停的讲,很多知识学生并不理解。为了突破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本文通过研究“少教多学”这一教学方法,希望可以推动文言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少教多学”;助推;文言文;教学效果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过分突出讲课,部分教师因为文言文学生难理解、难记忆的几大特点,会不厌其烦的为学生讲文言生字词等。整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者的位置,被动的学习知识,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主体。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渐实施,教师应该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授课知识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针对性的教授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因此实施“少教多学”的教学方法能够解决传统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弊端,还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同时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
一、指导学生提前预习
对于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一种不易理解的形式,因此,只有课前预习,课上才能跟上教师的思路,也更利于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理解。预习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必要步骤,通过在预习中发现问题,课上才能集中注意力的解决自身发现的问题,从而调动了个体的积极性。
因此,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布置一些预习任务,这样可以使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例如,在学习《论语六则》时,这篇文章是学生进入初中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我布置了如下教学任务:
1.按照老师教的停顿、断句方法,朗读两遍文章。
2.仔细看课文的注释,将课文的个别注释标注在原文上,方面对文言文的理解,另外解释老师在文中加点的词语,不会要注意使用字典解决问题。
3.尝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文章的大意。
4.根据文章的内容,提出一个问题并思考。
根据以上四点的布置,学生在预习中就有了方向,一步一步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己朗读、查阅、标注,在自主预习过程中提高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还能在预习中发现自己不会的问题,课上就会想办法去解决。这样的方法不仅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减少课堂时间,保证教师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这种方法得到了历届学生的好评反馈,他们认为这种少教的方法,使他们知道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并养成了提前预习的好习惯。以后再遇到文言文文章的时候也不会感觉到烦闷,自己不理解的生字词,会提前查字典弄懂意思,觉得学习文言文也是一个有意思的过程。
二、针对性的对知识点拨
因为学生课前的充分预习已经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在课堂上对于学生会的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看法;而学生不会的,教师应该针对性的讲解知识点,对学生点拨、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木兰诗》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在小组间交流讨论,遇到小组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总结写在黑板上,全班共同交流。学生很喜欢同伴之间交流的方法,经过激烈的讨论过后,各小组纷纷派代表写出不理解的知识。教师能够发现,很多知识点都是一样的,比如“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等。这样教师就可以针对性的讲解知识点,学生因为是自己的问题,也会积极的参与课堂的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同时,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很多学生说,老师采用课堂讨论,针对点拨的方法,首先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讨论,课堂氛围也特别热闹,同时针对性讲解不会的知识点,让我的印象十分深刻。
当然,不排除个别学生只是应付任务,不懂装懂,还有的学生忽略了一些知识的细节。这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新的点拨方式就是检测,抽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是小组比赛、组内小组成员知识竞答、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巩固与理解。
三、引导学生深入文章
文言文知识的学习主要让学生了解民族的文化,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与阅读能力。文言文在重要的是“文”字,初步培养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教师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教授学生文言知识。对于简单的文言知识就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理解,教师负责引导学生理解更深一层的含义。
例如,在教授《醉翁亭记》时,要抓住文章中“醉”的特点。欧阳修在写这篇文章的背景知识先让学生了解。欧阳修因为支持新政被贬,心情有所烦闷;又因为在滁州市宽简政治,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而欣喜。同时看到北宋政治的慌乱,心情既沉重又忧虑。一个“醉”字恰恰代表了当时他复杂的心情。但是在文中“醉”与“乐”相结合,于是我就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可以围绕文章“醉”这一主点,提出一个问题吗?学生们都争先恐后的提出自己的问题,比如:醉翁为什么称自己“醉翁”?他是谁?欧阳修到底是真醉还是假醉?因为酒喝多醉了还是因为美丽的景色沉醉了?文章中出现了多少个醉字?……一个问题接连一个问题,问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及一些疑问,课堂氛围特别活跃。从学生提问与回答的表现来看,学生已经对这篇文章有了理解。如果教师依旧一板一眼的讲授知识,不仅浪费课堂时间也提不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如果把问与答得权利全部交还给学生手上的话,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文言文虽然很难理解,但是教师利用“少教多学”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文言课上的课堂氛围,从而达到教学效率最大化。教师要让学生在文言文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课前要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先初步对课文有所理解,其次,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总结出不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再对学生不懂得地方针对性点拨,还要注意课堂检测,以保证所有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章。教师给学生预设范围,然后学生自行预设问题、回答问题,加深文本的理解,感受文章的内涵。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对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金国华.“少教多学”模式在古诗文教学中的效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23(12):78.
[2]万昱.“少教多学”模式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7,12(4):34.
关键词:“少教多学”;助推;文言文;教学效果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过分突出讲课,部分教师因为文言文学生难理解、难记忆的几大特点,会不厌其烦的为学生讲文言生字词等。整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者的位置,被动的学习知识,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主体。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渐实施,教师应该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授课知识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针对性的教授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因此实施“少教多学”的教学方法能够解决传统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弊端,还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同时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
一、指导学生提前预习
对于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一种不易理解的形式,因此,只有课前预习,课上才能跟上教师的思路,也更利于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理解。预习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必要步骤,通过在预习中发现问题,课上才能集中注意力的解决自身发现的问题,从而调动了个体的积极性。
因此,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布置一些预习任务,这样可以使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例如,在学习《论语六则》时,这篇文章是学生进入初中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我布置了如下教学任务:
1.按照老师教的停顿、断句方法,朗读两遍文章。
2.仔细看课文的注释,将课文的个别注释标注在原文上,方面对文言文的理解,另外解释老师在文中加点的词语,不会要注意使用字典解决问题。
3.尝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文章的大意。
4.根据文章的内容,提出一个问题并思考。
根据以上四点的布置,学生在预习中就有了方向,一步一步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己朗读、查阅、标注,在自主预习过程中提高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还能在预习中发现自己不会的问题,课上就会想办法去解决。这样的方法不仅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减少课堂时间,保证教师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这种方法得到了历届学生的好评反馈,他们认为这种少教的方法,使他们知道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并养成了提前预习的好习惯。以后再遇到文言文文章的时候也不会感觉到烦闷,自己不理解的生字词,会提前查字典弄懂意思,觉得学习文言文也是一个有意思的过程。
二、针对性的对知识点拨
因为学生课前的充分预习已经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在课堂上对于学生会的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看法;而学生不会的,教师应该针对性的讲解知识点,对学生点拨、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木兰诗》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在小组间交流讨论,遇到小组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总结写在黑板上,全班共同交流。学生很喜欢同伴之间交流的方法,经过激烈的讨论过后,各小组纷纷派代表写出不理解的知识。教师能够发现,很多知识点都是一样的,比如“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等。这样教师就可以针对性的讲解知识点,学生因为是自己的问题,也会积极的参与课堂的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同时,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很多学生说,老师采用课堂讨论,针对点拨的方法,首先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讨论,课堂氛围也特别热闹,同时针对性讲解不会的知识点,让我的印象十分深刻。
当然,不排除个别学生只是应付任务,不懂装懂,还有的学生忽略了一些知识的细节。这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新的点拨方式就是检测,抽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是小组比赛、组内小组成员知识竞答、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巩固与理解。
三、引导学生深入文章
文言文知识的学习主要让学生了解民族的文化,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与阅读能力。文言文在重要的是“文”字,初步培养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教师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教授学生文言知识。对于简单的文言知识就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理解,教师负责引导学生理解更深一层的含义。
例如,在教授《醉翁亭记》时,要抓住文章中“醉”的特点。欧阳修在写这篇文章的背景知识先让学生了解。欧阳修因为支持新政被贬,心情有所烦闷;又因为在滁州市宽简政治,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而欣喜。同时看到北宋政治的慌乱,心情既沉重又忧虑。一个“醉”字恰恰代表了当时他复杂的心情。但是在文中“醉”与“乐”相结合,于是我就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可以围绕文章“醉”这一主点,提出一个问题吗?学生们都争先恐后的提出自己的问题,比如:醉翁为什么称自己“醉翁”?他是谁?欧阳修到底是真醉还是假醉?因为酒喝多醉了还是因为美丽的景色沉醉了?文章中出现了多少个醉字?……一个问题接连一个问题,问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及一些疑问,课堂氛围特别活跃。从学生提问与回答的表现来看,学生已经对这篇文章有了理解。如果教师依旧一板一眼的讲授知识,不仅浪费课堂时间也提不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如果把问与答得权利全部交还给学生手上的话,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文言文虽然很难理解,但是教师利用“少教多学”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文言课上的课堂氛围,从而达到教学效率最大化。教师要让学生在文言文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课前要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先初步对课文有所理解,其次,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总结出不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再对学生不懂得地方针对性点拨,还要注意课堂检测,以保证所有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章。教师给学生预设范围,然后学生自行预设问题、回答问题,加深文本的理解,感受文章的内涵。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对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金国华.“少教多学”模式在古诗文教学中的效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23(12):78.
[2]万昱.“少教多学”模式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7,1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