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情境”,就是一种氛围,一种场景的模拟和再生。语文教学无论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还是涵养学生的人文品质,都离不开具体可感的情境,只有创设适宜学生发展并与当前教学内容和谐一致的教学情境,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情境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子课题,有人曾对此进行过研究,其实语文教学大可情景化。
情境教学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性。一是直观形象性。构成情境的内容,无论是天然造化的,还是人为创设的,无论是人,还是物,都应该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对象。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对于一种物品,用有声语言介绍,识别时间需要1.5秒;用黑白照片介绍,需要1.2秒;用彩色照片介绍,需要0.9秒;展示实物原件,只需0.4秒。可见人的识别速度会因情境不同而显出差异。形象愈是鲜明,愈是具体,愈是新颖,就愈能提高其认知绩效。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我们靠着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经验到的属性,因而会是绝对不同的。”这种由形象性带来的认知直觉性,形成整体效应,就是情景教学提高效率的根本原因。所以情境法也可以叫做“直接法”或“功能法”。
二是情知对称性。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意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统一”,认知和情感统一在教学过程中,称为“情知对称”。情境教学法则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根据教学要求创设教学情境,做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之中,这就使情、知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融,彼此渗透,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的以认知为唯一目标的“瘸腿式”教学论,故而情境式教学又可称为“双轨式教学”。
三是智能暗示性。保加利亚教育家洛扎洛夫指出:“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动机,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因素组合起来。”暗示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或行为产生影响,它不仅能使受教育者学得多快好省,还能实现更为充分的自我发展。
四是意象的相似性。教材中的人、事、物、景不可能也没必要一一搬进教室,所以情境教学谋求的是意象的相似性,即模拟情景与既定的教材情境在意象上的共融性。或以虚见实,或以形传神,或以事体情,或描述勾勒,或渲染气氛,或设置场景。
那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如何才能开拓和营造语文教学的“情境”呢?
一是广泛使用现代多媒体,利用姊妹艺术为教学营造浓厚的情境氛围。借助课件、影视、动画帮助学生模拟、营造必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得到直接的情感熏陶并由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这一点上,不少教师已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如阅读鲁迅先生小说《祝福》,插播故事片《祝福》片段,让学生利用两种不同的媒介思考作品的思想情感与艺术特点;阅读曹禺先生戏剧《雷雨》,选择话剧录像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剧中激烈的矛盾冲突和鲜明的人物性格;教学《胡同文化》,课前播放歌曲《门前情思大碗茶》和过时的人力车图片,让学生进入古旧胡同生活的情感磁力场;教学《屈原列传》,清唱一首《苍天啊,我为你悲怆》,让学生体味一种冤屈和悲伤……多媒体和姊妹艺术在成功创设教学情境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教师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为课堂创造良好的情景氛围。有一位老师教授《雷雨》,当范读到周朴园台词时,随手拿起预先准备在讲桌上的黑色鹅毛扇,边徐徐地摇扇,边动情地朗诵,此情此景很快让人联想到旧中国那些专门榨取穷苦工人血汗的资本家形象来,由此让学生很快进入到戏剧故事的气氛之中,不由自主地关心起戏剧主人公的性格和命运来。
三是让学生走向社会和大自然,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充分感受生活。如将学生带向春天的原野,带向秋天的山峦,让其切身感受春日的和煦润朗,感受秋日的萧条衰败。然后结合教材整合教学,在这种情境中读书习作,自然容易与诗文大家笔下的情景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更多的人文熏陶,激发更多的表达欲望和灵感。
四是运用语言描述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进入教学情境。如在朗诵郭沫若诗《天上的街市》前,有老师加入一段描述语:“时间已经是深秋,夜空中弥漫着一层凉意。忧郁的诗人怎么也睡不着,他索性爬起来,轻轻拉开门,来到院子里。啊!头上,星光灿烂,远处,灯火辉煌。诗人情不自禁地缓缓吟出一首诗来……”如此,学生的思绪立刻被带到星光满天的夜晚里。
五是充分运用美读,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洪镇涛老师范读《最后一次讲演》,感情激越,声音浑厚,一番美读已把学生带入到当年那愤慨的讲演中了,当读到“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不知他们是怎样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一句时,最后一个“长”字,简直就是从肺腑里吼出来的,震撼人心,与此同时用手猛捶桌子,像千钧霹雳。顿时,闻一多嫉恶如仇、大义凛然的高大形象一下子浮现出来。全场寂然。接着学生再读,其情绪已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早忘了陌生的听课教师,忘了害羞与胆怯,个个慷慨激昂的朗读,使课堂沸腾了。
单位:湖北五峰县二中
情境教学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性。一是直观形象性。构成情境的内容,无论是天然造化的,还是人为创设的,无论是人,还是物,都应该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对象。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对于一种物品,用有声语言介绍,识别时间需要1.5秒;用黑白照片介绍,需要1.2秒;用彩色照片介绍,需要0.9秒;展示实物原件,只需0.4秒。可见人的识别速度会因情境不同而显出差异。形象愈是鲜明,愈是具体,愈是新颖,就愈能提高其认知绩效。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我们靠着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经验到的属性,因而会是绝对不同的。”这种由形象性带来的认知直觉性,形成整体效应,就是情景教学提高效率的根本原因。所以情境法也可以叫做“直接法”或“功能法”。
二是情知对称性。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意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统一”,认知和情感统一在教学过程中,称为“情知对称”。情境教学法则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根据教学要求创设教学情境,做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之中,这就使情、知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融,彼此渗透,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的以认知为唯一目标的“瘸腿式”教学论,故而情境式教学又可称为“双轨式教学”。
三是智能暗示性。保加利亚教育家洛扎洛夫指出:“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动机,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因素组合起来。”暗示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或行为产生影响,它不仅能使受教育者学得多快好省,还能实现更为充分的自我发展。
四是意象的相似性。教材中的人、事、物、景不可能也没必要一一搬进教室,所以情境教学谋求的是意象的相似性,即模拟情景与既定的教材情境在意象上的共融性。或以虚见实,或以形传神,或以事体情,或描述勾勒,或渲染气氛,或设置场景。
那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如何才能开拓和营造语文教学的“情境”呢?
一是广泛使用现代多媒体,利用姊妹艺术为教学营造浓厚的情境氛围。借助课件、影视、动画帮助学生模拟、营造必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得到直接的情感熏陶并由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这一点上,不少教师已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如阅读鲁迅先生小说《祝福》,插播故事片《祝福》片段,让学生利用两种不同的媒介思考作品的思想情感与艺术特点;阅读曹禺先生戏剧《雷雨》,选择话剧录像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剧中激烈的矛盾冲突和鲜明的人物性格;教学《胡同文化》,课前播放歌曲《门前情思大碗茶》和过时的人力车图片,让学生进入古旧胡同生活的情感磁力场;教学《屈原列传》,清唱一首《苍天啊,我为你悲怆》,让学生体味一种冤屈和悲伤……多媒体和姊妹艺术在成功创设教学情境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教师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为课堂创造良好的情景氛围。有一位老师教授《雷雨》,当范读到周朴园台词时,随手拿起预先准备在讲桌上的黑色鹅毛扇,边徐徐地摇扇,边动情地朗诵,此情此景很快让人联想到旧中国那些专门榨取穷苦工人血汗的资本家形象来,由此让学生很快进入到戏剧故事的气氛之中,不由自主地关心起戏剧主人公的性格和命运来。
三是让学生走向社会和大自然,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充分感受生活。如将学生带向春天的原野,带向秋天的山峦,让其切身感受春日的和煦润朗,感受秋日的萧条衰败。然后结合教材整合教学,在这种情境中读书习作,自然容易与诗文大家笔下的情景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更多的人文熏陶,激发更多的表达欲望和灵感。
四是运用语言描述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进入教学情境。如在朗诵郭沫若诗《天上的街市》前,有老师加入一段描述语:“时间已经是深秋,夜空中弥漫着一层凉意。忧郁的诗人怎么也睡不着,他索性爬起来,轻轻拉开门,来到院子里。啊!头上,星光灿烂,远处,灯火辉煌。诗人情不自禁地缓缓吟出一首诗来……”如此,学生的思绪立刻被带到星光满天的夜晚里。
五是充分运用美读,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洪镇涛老师范读《最后一次讲演》,感情激越,声音浑厚,一番美读已把学生带入到当年那愤慨的讲演中了,当读到“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不知他们是怎样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一句时,最后一个“长”字,简直就是从肺腑里吼出来的,震撼人心,与此同时用手猛捶桌子,像千钧霹雳。顿时,闻一多嫉恶如仇、大义凛然的高大形象一下子浮现出来。全场寂然。接着学生再读,其情绪已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早忘了陌生的听课教师,忘了害羞与胆怯,个个慷慨激昂的朗读,使课堂沸腾了。
单位:湖北五峰县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