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雾和霾概念不同。其区别在于,雾的空气相对湿度大于90%,霾的小于80%,在此之间为雾霾混合物 。由于雾日大气比较稳定,容易聚集污染物,所以雾霾天气往往同时发生。但雾是自然现象,霾却对居民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危害较大。
一、雾霾产生原因
第一,雾霾来源是工业排放污染,城市建设装修、道路扬尘,生活取暖排烟以及汽车尾气等。雾霾中包含了细微尘土、挥发性酸雾如硝酸硫酸雾、有机碳氢化合物、重金属等,这正好是重工业空气污染物、扬尘、汽车尾气的主要成分。特别是以燃煤为主的火力发电、冶金、化工和粉尘集中的木器加工、建材工业,是空气悬浮微颗粒和硫化物的主要来源之一。而汽车尾气多数是氮氧化物和碳氧化物,特别是柴油汽车排放中微颗粒含量更大。
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构成了雾霾污染中最主要的危害。而是煤的燃烧是工业排放的主要来源。
第二,超大规模和密集的城市群,加大了污染物的累积效应,阻碍空气流通和污染物正常扩散。
第三,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各种各样的建设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天然植被遭破坏,树林被砍伐,原始森林不断萎缩,代之于人工植被、人工树林、经济林等,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垃圾、污染物等与自然生态之间有效的转换机制遭到破坏,人与自然界的有效交换和交流严重失衡。
二、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
(一)大气治理需要统筹规划和法制保障,明确各级政府、各方主体责任
大气污染防治涉及到自然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城镇体系、跨界合作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是一项涉及多种时空条件转换的长期系统工程。因此,大气污染治理需要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通过法律、伦理、行政、经济等手段有机结合,将污染源控制、污染处理、污染监测、污染警示、污染疏散等环节系统地融入到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并针对不同污染源、不同区域和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专项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条例。
在政府、企业、公众三元治理机制中,政府应承担起顶层设计、法制建设、法制监管等责任,企业应主动降低污染排放、遵守相关污染法,民众则应倡导低碳生活,并积极发挥监督作用。通过立法使大气污染诉讼和补偿制度成为空气治理的重要手段,并以此为借鉴不断完善和规范大气污染的标准和治理措施。
(二)建立大数据时代公众参与的大气治理模式
将环境空气监测和政府信息公开相结合,及时、透明、有效地发布空气质量指数和提示信息,从而使空气治理成为可量化、可监测、可预警、可控制的系统性管理工程。
提高空气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一是预案参与。通过设立审议机构、健全听证会制度、依据民意调查制定政策等措施,使得公众在环境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制定过程中和开发建设项目实施之前就能参与并影响决策过程和结果;二是过程参与。以社会监督力量通过媒体、社会活动、环境纠纷处理和市民选举等方式,实现对政府和企业的监督;三是行为参与,鼓励居民实行环保的生活方式。
(三)推进技术创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排放和累积
1.致力于能源转换,推进能源结构转型,鼓励新能源应用。建立有效机制,加大研究、开发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的投入,通过扩大新能源科研队伍,提高科研水平,尽可能减少破坏地壳内部结构,索取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
2.提高政府尤其是环保部门的服务意识,建立有效科学法治的管理和服务机制。提高治理污染物的科技水平,通过科技发展的方式,有效地把生产、生活、商业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物降到最低;提高政府尤其是环保部门的服务意识,对污染企业采取有效的节能减排技术指导和服务,把节能减排工作真正落实到位。
3.扩大城市的绿化面积。恢复自然植被、林木等,有效地增加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换交流空间。
4.多种植绿色植物。已建成的超大超负荷城市,建议发动广大市民、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楼顶、外墙、阳台等地方多种植绿色植物,有条件的楼房,建议在规则设计时,尽可能让外墙穿上绿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植物缺少,人缺氧,城市居民被污染物包围的压力。
(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加强城市、交通等领域的排放管理
一是提高并统一新车排放标准。二是即时监测机动车的工作状态,让超标车辆及时脱离排污状态和接受维修。淘汰黄标车。三是限制私家车行驶,积极发展公共交通。
(五)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普及科普知识,提高国民素质和环保意识
广泛宣传,全民动员,全国上下普及自然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和环保意识,人人树立保护自然生态、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理念,真正做到爱护地球,从爱护绿化,减少排放污染物,推进职住平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倡导公众减少出行、绿色出行;鼓励居民选择健康、低碳、节约、环保的生活方式,使用节能电器和清洁能源,人人做到把保护生态环境变成自觉行动。
(六)规划先行,合理利用资源
制定有效长期科学合理的全国性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和法治机制,把全国各地的城乡规划和建设纳入全国城乡规划和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建设当中,实现有效系统的宏观管理和法治建设。不可让其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恶性竞争,无序发展,产能过剩等负能量再次释放。
(七)提高能源质量,推进产业转型,加快与空气治理有关的技术开发与应用
在工业生产中开发低污染排放的原材料、能源和工艺流程,开发工业污染的回收利用新技术,开展工业污染的减排的工艺流程等研究;在汽车尾气处理中开发利用洁净能源,促进燃料的充分燃烧,在排气口安装新型气体过滤装置等。着力于发展高科技产业、服务业和绿色经济产业。大力倡导循环经济,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并倡导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产业园区中构建废弃物相互利用的循环经济体系。
一、雾霾产生原因
第一,雾霾来源是工业排放污染,城市建设装修、道路扬尘,生活取暖排烟以及汽车尾气等。雾霾中包含了细微尘土、挥发性酸雾如硝酸硫酸雾、有机碳氢化合物、重金属等,这正好是重工业空气污染物、扬尘、汽车尾气的主要成分。特别是以燃煤为主的火力发电、冶金、化工和粉尘集中的木器加工、建材工业,是空气悬浮微颗粒和硫化物的主要来源之一。而汽车尾气多数是氮氧化物和碳氧化物,特别是柴油汽车排放中微颗粒含量更大。
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构成了雾霾污染中最主要的危害。而是煤的燃烧是工业排放的主要来源。
第二,超大规模和密集的城市群,加大了污染物的累积效应,阻碍空气流通和污染物正常扩散。
第三,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各种各样的建设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天然植被遭破坏,树林被砍伐,原始森林不断萎缩,代之于人工植被、人工树林、经济林等,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垃圾、污染物等与自然生态之间有效的转换机制遭到破坏,人与自然界的有效交换和交流严重失衡。
二、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
(一)大气治理需要统筹规划和法制保障,明确各级政府、各方主体责任
大气污染防治涉及到自然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城镇体系、跨界合作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是一项涉及多种时空条件转换的长期系统工程。因此,大气污染治理需要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通过法律、伦理、行政、经济等手段有机结合,将污染源控制、污染处理、污染监测、污染警示、污染疏散等环节系统地融入到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并针对不同污染源、不同区域和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专项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条例。
在政府、企业、公众三元治理机制中,政府应承担起顶层设计、法制建设、法制监管等责任,企业应主动降低污染排放、遵守相关污染法,民众则应倡导低碳生活,并积极发挥监督作用。通过立法使大气污染诉讼和补偿制度成为空气治理的重要手段,并以此为借鉴不断完善和规范大气污染的标准和治理措施。
(二)建立大数据时代公众参与的大气治理模式
将环境空气监测和政府信息公开相结合,及时、透明、有效地发布空气质量指数和提示信息,从而使空气治理成为可量化、可监测、可预警、可控制的系统性管理工程。
提高空气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一是预案参与。通过设立审议机构、健全听证会制度、依据民意调查制定政策等措施,使得公众在环境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制定过程中和开发建设项目实施之前就能参与并影响决策过程和结果;二是过程参与。以社会监督力量通过媒体、社会活动、环境纠纷处理和市民选举等方式,实现对政府和企业的监督;三是行为参与,鼓励居民实行环保的生活方式。
(三)推进技术创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排放和累积
1.致力于能源转换,推进能源结构转型,鼓励新能源应用。建立有效机制,加大研究、开发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的投入,通过扩大新能源科研队伍,提高科研水平,尽可能减少破坏地壳内部结构,索取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
2.提高政府尤其是环保部门的服务意识,建立有效科学法治的管理和服务机制。提高治理污染物的科技水平,通过科技发展的方式,有效地把生产、生活、商业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物降到最低;提高政府尤其是环保部门的服务意识,对污染企业采取有效的节能减排技术指导和服务,把节能减排工作真正落实到位。
3.扩大城市的绿化面积。恢复自然植被、林木等,有效地增加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换交流空间。
4.多种植绿色植物。已建成的超大超负荷城市,建议发动广大市民、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楼顶、外墙、阳台等地方多种植绿色植物,有条件的楼房,建议在规则设计时,尽可能让外墙穿上绿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植物缺少,人缺氧,城市居民被污染物包围的压力。
(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加强城市、交通等领域的排放管理
一是提高并统一新车排放标准。二是即时监测机动车的工作状态,让超标车辆及时脱离排污状态和接受维修。淘汰黄标车。三是限制私家车行驶,积极发展公共交通。
(五)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普及科普知识,提高国民素质和环保意识
广泛宣传,全民动员,全国上下普及自然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和环保意识,人人树立保护自然生态、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理念,真正做到爱护地球,从爱护绿化,减少排放污染物,推进职住平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倡导公众减少出行、绿色出行;鼓励居民选择健康、低碳、节约、环保的生活方式,使用节能电器和清洁能源,人人做到把保护生态环境变成自觉行动。
(六)规划先行,合理利用资源
制定有效长期科学合理的全国性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和法治机制,把全国各地的城乡规划和建设纳入全国城乡规划和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建设当中,实现有效系统的宏观管理和法治建设。不可让其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恶性竞争,无序发展,产能过剩等负能量再次释放。
(七)提高能源质量,推进产业转型,加快与空气治理有关的技术开发与应用
在工业生产中开发低污染排放的原材料、能源和工艺流程,开发工业污染的回收利用新技术,开展工业污染的减排的工艺流程等研究;在汽车尾气处理中开发利用洁净能源,促进燃料的充分燃烧,在排气口安装新型气体过滤装置等。着力于发展高科技产业、服务业和绿色经济产业。大力倡导循环经济,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并倡导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产业园区中构建废弃物相互利用的循环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