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西协作,山海情深;闽宁相连,同梦共圆。5月7日上午,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海峡出版发行集团主办的《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出版研讨会在宁夏银川市举行。
《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是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伺建明倾力打造的一部长篇报告文学精品。作者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成功经验——“闽宁经验”为创作命题,以史诗性的笔法描绘、诠释了宁夏奋斗者和福建帮扶者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模式的推动下,团结一心、接续奋斗,勇于担当、主动作为,苦干实干、久久为功,最终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伟大斗争的感人故事和光辉历程。
研讨会上,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杜银杰说,《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是闽宁两省区出版集团在联合打造主题出版精品方面的一次有益地探索和尝试,非常成功,值得总结和推广。“希望文学界、出版界的各位专家学者聚焦‘闽宁经验’这一时代主题,精耕细作,创作推出更多发时代之声、抒人民之情,传播中国价值、体现中国精神,为大众所喜爱的主题出版精品。”杜银杰说。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聂震宁以及两省区出版集团负责人结合《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书的创作实践,分别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新性提升主题出版影响力等方面作了主旨讲话和发言,希望文艺界能深入分析“闽宁经验”这一时代课题,精耕细作,创作出更多能立时代潮头、发时代之声、抒人民之情,传播中国价值、体现中华精神,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秀作品。
聂震宁认为,《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主题宏大,真实记录了脱贫攻坚伟大斗争的历程,反映了宁夏移民群众喜迎新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是一部饱含深情的精品报告文学。作品内容丰富、故事精彩、语言洗练、感情充沛,随着采访历程的深入,作者经历了对“闽宁经验”探索者、感悟者、感动者、见证者、讲述者、讴歌者的转变,深层次揭示了精准扶贫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字里行间蕴含着闽宁两省区人民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创新创业的精神,这样的作品凝练了精神、凝练了感情、凝练了理想、凝练了未来,最终凝练出人民群众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向远方奋进的步伐,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宝贵经验融入新时代出版和文学创作的成功实践。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薛文斌说,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全局的视野、深刻的把握、精准的切入、精彩的敘事、客观的表达,将“闽宁经验”的历史主线浓缩于30万字的报告文学当中。从无到有、由村至镇的闽宁镇,在一片荒漠之地逐步建设崛起的红寺堡区,书中记录的每一个人物,都成为宁夏脱贫道路上一个个定格的经典画面。在何建明笔下,闽宁经验是生动鲜活的感人故事,而不是沉闷乏味的刻板介绍,是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而不是自垂自怜的小我悲欢,是立足宁夏、奉献全国乃至世界的经验采撷,而不是偏安一隅的孤芳自赏。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脱贫攻坚中体现的中国智慧、人间真情,读出百姓的获得感,民族复兴的方向感,读出中国脱贫事业对世界减贫作出伟大贡献的自豪感。”薛文斌说,这部作品为全社会深刻认识脱贫攻坚伟大胜利的来之不易,进而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提供了生动的文学载体,也为当代及后来人更加深入地认知和理解脱贫攻坚精神提供了具象的历史依凭。
此书作者何建明以《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的创作为例,分享了他在收集资料、实地调研、深入思考进行创作过程中,对“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的理解,结合书中一个个温暖的瞬间阐释了脱贫攻坚精神的实质、内涵,展现出了作品“凝心聚力、以文化人、育德养心、涵养正气”的文化作用,揭示了其蕴藏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中国扶贫攻坚过程中人性的温暖,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最浓墨重彩的部分。”何建明说,文学创作也是写人,扶贫作品最重要的是写人的温暖、人的情感、人的命运的改变,在宁夏,他找到了这种感觉。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胡平、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张陵、《光明日报》文艺部执行主任邓凯、宁夏大学副校长郎伟、著名作家马金莲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办巡视员、书中原型人物代表马振江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是一部为生民立心、为时代立传的报告文学佳作,有思想、有深度、有内涵、有趣味。作者以饱满的感情、激扬的文字、本色的人物、鲜活的故事建构了“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这一宏大的时代母题,以史诗性的笔法书写了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人民的幸福感、自豪感、获得感,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现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负人民的初心使命,同时也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生动的中国案例、中国智慧、中国经验。
(文字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提供)
《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是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伺建明倾力打造的一部长篇报告文学精品。作者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成功经验——“闽宁经验”为创作命题,以史诗性的笔法描绘、诠释了宁夏奋斗者和福建帮扶者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模式的推动下,团结一心、接续奋斗,勇于担当、主动作为,苦干实干、久久为功,最终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伟大斗争的感人故事和光辉历程。
研讨会上,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杜银杰说,《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是闽宁两省区出版集团在联合打造主题出版精品方面的一次有益地探索和尝试,非常成功,值得总结和推广。“希望文学界、出版界的各位专家学者聚焦‘闽宁经验’这一时代主题,精耕细作,创作推出更多发时代之声、抒人民之情,传播中国价值、体现中国精神,为大众所喜爱的主题出版精品。”杜银杰说。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聂震宁以及两省区出版集团负责人结合《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书的创作实践,分别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新性提升主题出版影响力等方面作了主旨讲话和发言,希望文艺界能深入分析“闽宁经验”这一时代课题,精耕细作,创作出更多能立时代潮头、发时代之声、抒人民之情,传播中国价值、体现中华精神,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秀作品。
聂震宁认为,《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主题宏大,真实记录了脱贫攻坚伟大斗争的历程,反映了宁夏移民群众喜迎新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是一部饱含深情的精品报告文学。作品内容丰富、故事精彩、语言洗练、感情充沛,随着采访历程的深入,作者经历了对“闽宁经验”探索者、感悟者、感动者、见证者、讲述者、讴歌者的转变,深层次揭示了精准扶贫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字里行间蕴含着闽宁两省区人民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创新创业的精神,这样的作品凝练了精神、凝练了感情、凝练了理想、凝练了未来,最终凝练出人民群众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向远方奋进的步伐,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宝贵经验融入新时代出版和文学创作的成功实践。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薛文斌说,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全局的视野、深刻的把握、精准的切入、精彩的敘事、客观的表达,将“闽宁经验”的历史主线浓缩于30万字的报告文学当中。从无到有、由村至镇的闽宁镇,在一片荒漠之地逐步建设崛起的红寺堡区,书中记录的每一个人物,都成为宁夏脱贫道路上一个个定格的经典画面。在何建明笔下,闽宁经验是生动鲜活的感人故事,而不是沉闷乏味的刻板介绍,是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而不是自垂自怜的小我悲欢,是立足宁夏、奉献全国乃至世界的经验采撷,而不是偏安一隅的孤芳自赏。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脱贫攻坚中体现的中国智慧、人间真情,读出百姓的获得感,民族复兴的方向感,读出中国脱贫事业对世界减贫作出伟大贡献的自豪感。”薛文斌说,这部作品为全社会深刻认识脱贫攻坚伟大胜利的来之不易,进而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提供了生动的文学载体,也为当代及后来人更加深入地认知和理解脱贫攻坚精神提供了具象的历史依凭。
此书作者何建明以《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的创作为例,分享了他在收集资料、实地调研、深入思考进行创作过程中,对“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的理解,结合书中一个个温暖的瞬间阐释了脱贫攻坚精神的实质、内涵,展现出了作品“凝心聚力、以文化人、育德养心、涵养正气”的文化作用,揭示了其蕴藏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中国扶贫攻坚过程中人性的温暖,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最浓墨重彩的部分。”何建明说,文学创作也是写人,扶贫作品最重要的是写人的温暖、人的情感、人的命运的改变,在宁夏,他找到了这种感觉。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胡平、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张陵、《光明日报》文艺部执行主任邓凯、宁夏大学副校长郎伟、著名作家马金莲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办巡视员、书中原型人物代表马振江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是一部为生民立心、为时代立传的报告文学佳作,有思想、有深度、有内涵、有趣味。作者以饱满的感情、激扬的文字、本色的人物、鲜活的故事建构了“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这一宏大的时代母题,以史诗性的笔法书写了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人民的幸福感、自豪感、获得感,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现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负人民的初心使命,同时也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生动的中国案例、中国智慧、中国经验。
(文字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