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平时小学生习作中发现,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着思路狭窄、选材老套的现象。更多学生苦于作文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快乐作文,调动学生快乐作文的积极性,是提高学生作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引导 学生 快乐作文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46(2009)1-0105-01
作文教学是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平时小学生习作中发现,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着思路狭窄、选材老套的现象。更多学生苦于作文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快乐作文,调动学生快乐作文的积极性,是提高学生作文的有效途径。
1.联系生活,训练观察
1.1 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在生活中如果不去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写起文章来必然笔重千斤。因此,要指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如写一个熟悉的人,就要确定观察的对象,设法接近他,观察其肖像、衣着、举止、言谈、内心活动等,以防“身在此山中”,“不识真面目”。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去细致深入地观察,可以提高观察质量。如指导学生观察水果,通过嗅觉,闻到水果的香味;通过味觉,尝到它的滋味。
1.2 带着感情去观察。小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一般伴有一定的情感。如看到美丽的景物,听到赏心悦耳的音乐,一定会感到心旷神怡;看到丑恶的事物,听到赏心悦耳的音乐,一定会感到心旷神怡;看到丑恶的事物,听到刺耳的声音,一般会感到厌恶僧恨。也有的学生在观察中漫不经心,对观察的对象视而不见,写起文章来平平淡淡,没有半点生气,缺乏真情实感。可见,培养学生带着感情去观察很有必要。
2.多读多记,引导积累
要写出好作文,应掌握好的素材。引导学生采集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资料库。
2.1 从生活中采集作文的原始材料。整天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学生无事可写,教师也感到无题可出。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深入生活,采集素材。一是要组织学生亲自去“干”,如野炊、郊游、参加文体活动等;二是要带领学生到现场去“看”,看有圆缺的月亮、东升西落的太阳、电闪雷鸣的夏夜、白雪皑皑的大地、万木争秀的群山、热闹非凡的市井、安适静谧的公园、小巧玲珑的玩具……
2.2 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当学生进入中年级后,就可要求他们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素材,可以记自己的,也可以记他人的。这类记录不要求学生写完整的短文,只简要记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点即可。
2.3 向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体采集素材。学生读课外书报大多是“用眼睛”去阅读,印象不够深,如果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他们看书读报的心理状态就有所不同,就“用脑子”去阅读了。这样,既提高了阅读的质量又积累了作文的素材。
3.启发想象,唤起灵感
3.1 睹物想象。小学生的联想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心理特点,所写的内容常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作为直接依据。如几个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纸片,可以让学生将其想象成汽车、房子、植物、动物、用品等,并用生动的语言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3.2 听音想象。作曲家创作美妙的音乐,其灵感也是来自生活。听鸟鸣想象茂密森林的美景;闻水声,想象泉水叮咚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湖水、汹涌的大海;录上一段隆隆的马达汽笛的鸣声、喧闹的人流声,想象出码头的场面、告别的情形欢腾闹市……
3.3 续写想象。许多课文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续写下去,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如《西门豹》一文,结尾写道:“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直到漳河的水引到田里……”可启发学生想象西门豹是如何发动老百姓的,他自己怎么做的,百姓如何拥护他的。
3.4 假设想象。假设的东西,本身是不存在的,要学生写假设的内容非想象不可。比如《假如我是……》、《20年后的……》等,是很好的假设想象训练题,学生在这一个个“假设”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想象、抱负,描绘自己美好的前景,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在无拘无束中编写故事,写成作文。
关键词:引导 学生 快乐作文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46(2009)1-0105-01
作文教学是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平时小学生习作中发现,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着思路狭窄、选材老套的现象。更多学生苦于作文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快乐作文,调动学生快乐作文的积极性,是提高学生作文的有效途径。
1.联系生活,训练观察
1.1 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在生活中如果不去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写起文章来必然笔重千斤。因此,要指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如写一个熟悉的人,就要确定观察的对象,设法接近他,观察其肖像、衣着、举止、言谈、内心活动等,以防“身在此山中”,“不识真面目”。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去细致深入地观察,可以提高观察质量。如指导学生观察水果,通过嗅觉,闻到水果的香味;通过味觉,尝到它的滋味。
1.2 带着感情去观察。小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一般伴有一定的情感。如看到美丽的景物,听到赏心悦耳的音乐,一定会感到心旷神怡;看到丑恶的事物,听到赏心悦耳的音乐,一定会感到心旷神怡;看到丑恶的事物,听到刺耳的声音,一般会感到厌恶僧恨。也有的学生在观察中漫不经心,对观察的对象视而不见,写起文章来平平淡淡,没有半点生气,缺乏真情实感。可见,培养学生带着感情去观察很有必要。
2.多读多记,引导积累
要写出好作文,应掌握好的素材。引导学生采集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资料库。
2.1 从生活中采集作文的原始材料。整天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学生无事可写,教师也感到无题可出。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深入生活,采集素材。一是要组织学生亲自去“干”,如野炊、郊游、参加文体活动等;二是要带领学生到现场去“看”,看有圆缺的月亮、东升西落的太阳、电闪雷鸣的夏夜、白雪皑皑的大地、万木争秀的群山、热闹非凡的市井、安适静谧的公园、小巧玲珑的玩具……
2.2 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当学生进入中年级后,就可要求他们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素材,可以记自己的,也可以记他人的。这类记录不要求学生写完整的短文,只简要记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点即可。
2.3 向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体采集素材。学生读课外书报大多是“用眼睛”去阅读,印象不够深,如果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他们看书读报的心理状态就有所不同,就“用脑子”去阅读了。这样,既提高了阅读的质量又积累了作文的素材。
3.启发想象,唤起灵感
3.1 睹物想象。小学生的联想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心理特点,所写的内容常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作为直接依据。如几个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纸片,可以让学生将其想象成汽车、房子、植物、动物、用品等,并用生动的语言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3.2 听音想象。作曲家创作美妙的音乐,其灵感也是来自生活。听鸟鸣想象茂密森林的美景;闻水声,想象泉水叮咚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湖水、汹涌的大海;录上一段隆隆的马达汽笛的鸣声、喧闹的人流声,想象出码头的场面、告别的情形欢腾闹市……
3.3 续写想象。许多课文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续写下去,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如《西门豹》一文,结尾写道:“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直到漳河的水引到田里……”可启发学生想象西门豹是如何发动老百姓的,他自己怎么做的,百姓如何拥护他的。
3.4 假设想象。假设的东西,本身是不存在的,要学生写假设的内容非想象不可。比如《假如我是……》、《20年后的……》等,是很好的假设想象训练题,学生在这一个个“假设”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想象、抱负,描绘自己美好的前景,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在无拘无束中编写故事,写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