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这些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一、在“理解”上做文章,突出基础性
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通过系统学习,使每个学生对基本知识都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能力要求。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既有基础文化课程的特点,又有劳动技术课程的教育特点。但在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往往忽略其文化特性,过于强调操作性,对于基础知识,有些教师一带而过或干脆放弃,只在复习时让学生反复背诵大量客观题的答案来应付会考。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是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通过该部分的教学,让学生对信息的概念、含义以及发展趋势有较完整的理解,对信息技术中的数据、编码、信号、计算机的结构、存储等有最初步的认识,为以后章节的学习做好准备,并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欲望。因此,教师的教要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能灵活应用到各种操作中,千万不能把知识教死了。如:二进制的概念、数据编码、存储器的种类及存储容量单位等内容与计算机工作原理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在讲解中,若停留在简单孤立的知识层面上,不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我在教学中采用倒叙的方式,利用思维导图(见下图)来展开教学。
在学生对计算机与集成电路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用生活中的经验解释信息技术的学科知识,用最简练的语言、最简单的例子阐释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学生就会在思维中对基础知识形成便于理解与记忆的网络图。
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因而教学中对概念应在直接感知中理解、实际操作中记忆。如:TCP/IP协议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在讲授中结合网络教室的网络配置以用网、组网到建网为逻辑线索,对由于IP地址变化引发的问题进行实地分解,才能加深对TCP/IP协议的理解。
二、在“生活”中找需求,突出实用性
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各种任务,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掌握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础,只有掌握了这个工具,才能灵活应用并超越它。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感到教师讲授的内容似乎用不上,而他们要用的内容课本上又不讲,很多时候学生并不知道掌握了教材上的那些操作有什么用,因何而用。作为教师,就应该具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尽量选择既能“授之以鱼”,又能“授之以渔”的内容。
例如针对“Excel的图表制作”这部分内容,教材上的例子是一个原煤产量统计图表,这种任务虽然很容易完成,但远离学生生活,学生不感兴趣。在讲这部分内容时,恰逢学校准备为每位初一新生订制一批新校服,为确定新校服的尺寸,在班内现场作关于学生身高的调查。我就把主题改成了“学生身高统计情况调查”,把身高的调查数据形成工作表,并制作成图表。我要求学生分析图表中性别、身高和人数的关系,得出相应的数据分析结果,供学校参考。由于本课的设计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通过对教材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应用中掌握操作技能,并体验了应用软件的优越性。
三、在“比较”上找方法,突出创新性
信息技术课帮助学生掌握了软件的使用方法,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利用现有软件去解决问题,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仍是一大难题。经常有学生在学习了网络知识之后,还只会使用“复制”功能将网络检索信息中的大段文字贴到自己的文档中,而不能有效地分析和提炼信息。原因何在?我们不能怪罪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因为我们都知道,无论是文字处理,还是电子表格、多媒体制作、网络应用,实践性都是非常强的,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去教。如果在教学设计之初就有一个整体的构想,让知识和任务前后联系,学习成果互相利用,达到共享,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会给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活动,以主题班会形式,开展“八荣八耻”教育。每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选择其中一条,利用网络检索宣传资料,根据小组特长,选择Word、PowerPoint或网页为平台呈现资料,也可编辑成班级主题小报,张贴在校园中。作品的制作过程,是学生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通过作品的评比,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软件在信息加工、处理与呈现等方面的不同,加深学生对软件功能的把握,为创造性地使用软件打下基础。
创新能力来源于活跃的思维,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在选材上尽量为学生留有创新的空间,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尽量给学生以创新的时间,使信息技术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良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培文.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要实现三个转变[J].中国电化教育,2003,(7).
[2]刘广福.拓展思维 创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J].中小学电脑报,2005,(14).
[3]武健.让信息技术课适应时代发展[J].信息技术教育,2005,(12).
一、在“理解”上做文章,突出基础性
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通过系统学习,使每个学生对基本知识都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能力要求。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既有基础文化课程的特点,又有劳动技术课程的教育特点。但在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往往忽略其文化特性,过于强调操作性,对于基础知识,有些教师一带而过或干脆放弃,只在复习时让学生反复背诵大量客观题的答案来应付会考。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是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通过该部分的教学,让学生对信息的概念、含义以及发展趋势有较完整的理解,对信息技术中的数据、编码、信号、计算机的结构、存储等有最初步的认识,为以后章节的学习做好准备,并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欲望。因此,教师的教要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能灵活应用到各种操作中,千万不能把知识教死了。如:二进制的概念、数据编码、存储器的种类及存储容量单位等内容与计算机工作原理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在讲解中,若停留在简单孤立的知识层面上,不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我在教学中采用倒叙的方式,利用思维导图(见下图)来展开教学。
在学生对计算机与集成电路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用生活中的经验解释信息技术的学科知识,用最简练的语言、最简单的例子阐释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学生就会在思维中对基础知识形成便于理解与记忆的网络图。
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因而教学中对概念应在直接感知中理解、实际操作中记忆。如:TCP/IP协议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在讲授中结合网络教室的网络配置以用网、组网到建网为逻辑线索,对由于IP地址变化引发的问题进行实地分解,才能加深对TCP/IP协议的理解。
二、在“生活”中找需求,突出实用性
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各种任务,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掌握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础,只有掌握了这个工具,才能灵活应用并超越它。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感到教师讲授的内容似乎用不上,而他们要用的内容课本上又不讲,很多时候学生并不知道掌握了教材上的那些操作有什么用,因何而用。作为教师,就应该具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尽量选择既能“授之以鱼”,又能“授之以渔”的内容。
例如针对“Excel的图表制作”这部分内容,教材上的例子是一个原煤产量统计图表,这种任务虽然很容易完成,但远离学生生活,学生不感兴趣。在讲这部分内容时,恰逢学校准备为每位初一新生订制一批新校服,为确定新校服的尺寸,在班内现场作关于学生身高的调查。我就把主题改成了“学生身高统计情况调查”,把身高的调查数据形成工作表,并制作成图表。我要求学生分析图表中性别、身高和人数的关系,得出相应的数据分析结果,供学校参考。由于本课的设计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通过对教材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应用中掌握操作技能,并体验了应用软件的优越性。
三、在“比较”上找方法,突出创新性
信息技术课帮助学生掌握了软件的使用方法,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利用现有软件去解决问题,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仍是一大难题。经常有学生在学习了网络知识之后,还只会使用“复制”功能将网络检索信息中的大段文字贴到自己的文档中,而不能有效地分析和提炼信息。原因何在?我们不能怪罪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因为我们都知道,无论是文字处理,还是电子表格、多媒体制作、网络应用,实践性都是非常强的,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去教。如果在教学设计之初就有一个整体的构想,让知识和任务前后联系,学习成果互相利用,达到共享,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会给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活动,以主题班会形式,开展“八荣八耻”教育。每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选择其中一条,利用网络检索宣传资料,根据小组特长,选择Word、PowerPoint或网页为平台呈现资料,也可编辑成班级主题小报,张贴在校园中。作品的制作过程,是学生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通过作品的评比,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软件在信息加工、处理与呈现等方面的不同,加深学生对软件功能的把握,为创造性地使用软件打下基础。
创新能力来源于活跃的思维,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在选材上尽量为学生留有创新的空间,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尽量给学生以创新的时间,使信息技术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良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培文.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要实现三个转变[J].中国电化教育,2003,(7).
[2]刘广福.拓展思维 创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J].中小学电脑报,2005,(14).
[3]武健.让信息技术课适应时代发展[J].信息技术教育,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