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内篇的人才思想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jingy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庄子以“物化”的方式提出了一套较为全面的人才思想。他认为“物固有所可”,人天生为才,指出了人才发现完善自己的过程。他以“吹窍成响”为喻对人才的安置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并看到了人才安置的过程性。此外他对人才工作、相处时应有的心境也进行了发明。
  关键词:庄子;人才形成;人才安置;人才心境
  中图分类号:E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12-03
  战国是农耕文化的不安时代,各诸侯为争取现下利益刀兵相加。鲁国“文、行、忠、信”①的保守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诸侯对人才的需求。于是齐国“为游士八十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粮,财币足之,使出周游于四方,以号召收求天下之贤士”②的开放式人才录用办法大行其道。大量人才被各式筛选条框扭曲,更被日益剧烈的同僚戕害。
  据此,庄子以庄周梦蝶引出“物化”(《齐物论》,以下引《庄子》仅注明篇目)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人才观。他认为世事不断变化发展,意识到每件事的存在都是与别事相承接的过程,万物都“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齐物论》)。既是过程,诸事存在适时与否也就是阶段性的状态。人才同样如此,“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齐物论》),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同时,他看到“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齐物论》),凡人皆生而为才,各有与生俱来的才能,并不依靠外界的刻意培养。以此为基础,《庄子·内篇》对人才的形成、人才的安置以及人才的心境都提出了独到见解。
  一、人才是天然自成的
  首先,用心發现自己。庄子认为人各不同,如“乐出虚,蒸成菌,日月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齐物论》),这是天所“赋形”和成长环境影响之故。每个人都应“命物之化而守其宗”(《德充符》),对个人天性进行完善。他认为要发现本性更多靠自己,即使有人相互亲密到“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齐物论》)的程度,“是亦近矣”,仍有可能对彼此天性并未彻底理解“而不知其所为使”(《齐物论》)。人和其它事物一样,自出世之日起就“不亡以待尽”(《齐物论》),不恰当的培养和学习只能使得“行尽如驰”的生命“终身役役”,不能使有限生命作最大之用。
  人皆天生为才并不意味着无需磨砺而自然成才,庄子认为人才形成是个体在自我认知相对成熟的情况下进行自我开掘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即“随其成心而师之”(《齐物论》),其中“成心”起着关键作用,只有“明徹”以“见独”(《大宗师》),才能不断完善自己进而认知其它事物,做到“无不将也,无不迎也”(《大宗师》)。没有自我认知不仅不能自我成长,更无法认知周围事物。不自知而妄言对事物有认知,不过是自欺欺人。只有明了个体才谈得上认识周围事物,“以无为有”是不可能的,即使圣贤“神禹”也做不到。
  其次,要师心发展自己。有“成心”后要依此对所学习知识进行鉴别,吸收有益于增强自己天性的知识。同时摒弃不相干甚至有害的知识,并提防外界力量对个人发展的干扰。贪多恋杂无益于人才的形成,错误诱导和改造对人才更是弊大于利。
  庄子认识到人生短暂。在诸侯征伐,人命如草芥的战国时代,各个诸侯“轻用民死”,为争地夺利肆意散播战火,动辄“伏尸百万,流血漂橹”。面对这种社会状态,庄子和其他人一样,随时有性命之危。虽然他看到这种争斗所为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蝇头微利,也反对无谓杀伐,并以蜗角蛮王比魏都梁王对其进行了嘲讽。但作为万化之一的普通“人形”,只能发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的感叹。
  同时,庄子认识到知识无尽、世间众事不可尽知。他认为“生死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德充符》)。无数生命现象和行为都像日夜更替一样在不断发生,一个人的认知不可能包囊世界始末。庄子看到世事无常导致的生命短暂,也意识到知识的广漠无极,指出一个人要尽知世间学问不可能。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养生主》)。
  因此,学习要“以明”感知。人才应在有限生命中学习有益自身发展的知识,摒除不良知识。一些伪人才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不为明了是非,将一己之长大肆宣扬以求取一时荣耀,常常获得不少追随者。这类宣传只是不同于别人的一些看法,多非有用的经验智慧,“非所明而明之”(《齐物论》)。他们最终不过留给社会一些“坚白”之类的无解命题,毫无意义。连其亲传的骨肉也无法赖以自养,“终身无成”。这类知识显然不必耗时学习。以庄子看,散播类似知识的人白白消耗资源,是“圣人之所图也”(《齐物论》)。
  据此庄子进一步指出,以外力对人才进行不切实际地改造更是徒劳甚至有害的。在《应帝王》中他写南北海之帝“倏”、“忽”为报答中央之帝“混沌”的款待,按常人皆有的七窍开凿“混沌”,“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倏”、“忽”的初衷是完善“混沌”的形态,却忽略了“混沌”本身的特质。终因破坏了“混沌”的天性而导致其死亡。他以寓言形式说明,不按人才本性强行改造,不仅无益发展,更可能对其造成致命伤害。
  庄子认为人才应明白万类都是天地间一物,自己得为“人之形”是“命物之化”。所以人才应“审乎无假”(《德充符》),顺应本性去发展,不随意假借他物之形,做到自持物之一端而“不与物迁”(《德充符》),成为无可替代的自己。在了解学习事物时要知道万物并没有共适的“是”,“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齐物论》),要了解各事物必须就各事物去感知、研究,无捷径可循。所以是非辩斗“莫若以明”(《齐物论》),只有“照之于自然”(《齐物论》),对具体事件进行认真研究,才能对事物得出合适的认识、找到问题合理的解决方法。
  在反对贪知无度、提倡选择适当知识的同时,庄子也反对极端狭隘的人才观。斥鷃“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逍遥游》),对自己飞的才能有熟练的掌握,并自信“此亦飞之至也”(《逍遥游》)。由于才学观念的狭隘,它对大鹏鸟“绝云气,负青天”的飞显示出讥笑的态度,嘲讽“彼且奚适也?”才有“小大之辨”,并无高下之别。把辨别才能的眼光限于自己专业范围,而对其他才学盲目嗤之以鼻,这种人才观是可笑的。
其他文献
在学习完课程培训专题过程中,对我启发最大的内容是“专题五”中的如何做好初高中过渡。经过十年的数学教学,发现确实存在薛钟俊老师说到的问题,学生在初中的时候,数学学的挺好的
摘要:“隐性文化”是媒体在传递符号文明的同时,也向大众输出的一种价值观念、精神导向。这种软文化的影响力对当代社会的作用,随着媒体的全面发展显得愈加明显。诚然,媒体这个特定文化载体会产生积极影响也会有消极影响。因此把握其傳播的发展方向尤为重要,应当从提升人文意识、品牌意识、参与意识三方面入手。  关键词:媒体;隐性文化;传播;方向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匪与侠作为中国游民阶层的两个代表,存在着共性,又有诸多差异性。对二者的研究有助于厘清社会历史发展的原貌,深刻剖析文学作品中的相关题材和形象。尤其是对于匪的研究方面的拓
期刊
摘要: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公司治理的改善,加强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监控,最终达到提高会计报告质量的目的。而审计委员会在我国还处在探索阶段,制度的建设还有待完善,其特征与其内部结构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审计委员会制度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因此,研究我国审计委员会特征对于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审计委员会;独立性;财务专业性;管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