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德育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遵循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利用文史类学科和大语文方向的优势,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德育和智育并举,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学兼优的现代人才。本文阐述了初中文史类学科渗透德育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 文史类学科 立德树人 德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4.060
初中生缺乏生活经历,他们辨别黑白、善恶的能力十分有限,容易被校园或者社会中的负面思想所影响,进而形成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观念。初中是价值观逐渐建立的时期,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坚持立德树人。在初中文史类学科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能引导学生做正确的事情,更好地辨别是非,实现品质、个性的正面发展,这符合学生成长的需求。
一、初中文史类学科和德育的关系
第一,初中文史类学科教材有着较强的综合性,各个学科之间纵横交叉,而且德育资源丰富,这为教师的德育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和灵活的空间。在广博丰富的教学内容中,充满了德育要素,因而有着较强的教育作用和价值。让学生学會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学科的知识不是唯一目的,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优良品质。在教授各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善于使用唯物主义观念来思考和分析现实问题。
第二,文史类学科属于人文科学,这为德育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和思想基础。一个热爱文学的学生会富有人道主义精神、仁爱情怀和良好的道德。一个热爱历史的学生会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有满腔报国之志。一个热爱政治科学的学生会坚定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立志要做社会主义接班人。一个热爱地理的学生会关心环境,热爱家乡,爱护地球。比起数理化等学科,文史类学科更有渗透德育的优势,二者的联系也更为紧密。因此在初中文史类学科中渗透德育,能实现德育和文化课教学的统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文史类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问题
1.没有认识到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一些教师对于德育资源没有重视,他们没有发挥德育资源的价值。受到应试的压力,很多教师只重视考试内容,而忽视了德育。还有些教师则认为德育不是自己学科的本职工作,不应由自己去承担。观念的落后导致了教师只重视文史类学科的工具性,却轻视其德育性。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语文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咬文嚼字,甚至在一个标点符号的用法上斤斤计较,但却严重忽略德育。比如在诗词方面,单纯让学生背诵诗歌,却没有深入讲解诗人崇高的爱国热情,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以及难以抒发的报国之志等,导致很多初中生不理解诗歌的主旨。
2.各学科不知道如何进行德育的渗透
大多数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缺乏经验,不知道如何进行渗透,还停留在应试教育中。比如语文学科的教学不知道如何将人文元素和德育资源进行融合,让语文教学变为死记硬背。政治学科本是最应该和德育相结合的,但是也一味拘泥教材,缺乏创新。历史学科在进行德育渗透时,教师不会选择素材,而且没有与时俱进,将本应精彩的教学过程变得枯燥无味,甚至把德育变成说教。地理学科教学则技术性太强,忽略德育资源的引入,导致结合效果普遍较差。
3.各个学科之间缺乏融合
德育还停留在单一学科的思维之中,各个学科的教师缺乏跨界思维,不能够将德育功能最大化。比如历史教师不善于和地理学科结合,而只是局限在自己的学科内。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大多数教师仍然以说教为主,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工具,导致德育渗透没有实现和各学科的融会贯通。
三、初中文史类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径
1.以立德树人为目标
在初中时期必须要高度重视文史类学科的德育渗透功能,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在各个学科中都要进行德育渗透。高度重视德育教学,并且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目标之中,学校要逐渐制定教学计划,慢慢推动教学改革。
同时,在中考中,各学科试卷也要加入德育内容,并且在综合试卷中重点考查各学科的德育综合能力。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开发丰富的德育内容,重视教材资源的开发。文史类学科的教学离不开教材,教师发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内容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例如,教材中有引人入胜的图片、文史小故事、阅读材料,这些都是丰富的德育内容。专业素养较强的各学科教师,应该敏锐捕捉其中的德育素材,充分利用相关资源来提升德育效果。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德育资源。引入灵活多样、有趣味性和思考性且辩证性较强的知识内容。此外,教师还要以网络为依托开发德育资源,丰富现有课程内容,提升教学感染力。
2.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要充分发掘各学科有意义、有价值的德育因素,遵循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教育原理,这样能让文史类学科的德育更加理论化和科学化。
语文学科要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在课程中不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每一篇课文都要给学生详细讲解,并且让他们自己深刻领会其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政治学科是中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教育,是德育的主阵地,但是传统政治教育理论性强,学生难以理解且内容过于枯燥。对此,教师要善于开拓实践路径,结合现实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比如针对扶老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爱国实践活动等。历史学科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给学生讲述各类趣味历史故事,达到渗透的目的。地理教学要多通过多媒体等方式给学生立体化的展示。例如,针对我国水资源的地理内容,教师可在网络中搜集云南大旱、长江中下游发生洪涝灾害的视频和图片,为学生展示村民等待降雨和土地干裂的场景,用生动形象、简单易懂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当前国家的水资源情况,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习惯,使其形成灾害意识,进而达到德育目的。
3.各个学科融会贯通进行德育渗透
可以采用实践教学法,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参与乡土考察活动,融合语文、历史、政治和地理学科,培养其爱国情感。在活动中可以设计“我是小导游”等活动,通过解说词,融合语文、历史、地理和政治学科。
学科和学科之间也可以单独融合,比如通过让学生感受不同时代国家版图的变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也实现了历史和地理学科的融合。
此外,还要创新教学方法,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和普通教学手段相比较,多媒体教学有更强的趣味性、生动性,教师在课堂中引入各种视频和图片,能显著提升德育的感染力。二是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开展德育,引入新闻热点和时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过去单一说教的方法,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德育实践,从而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总之,新时代的思政课程已经深入到初中教育,为了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德育工作必须要从小抓起。在初中各个学科中都要进行德育渗透,其中文史类学科的渗透尤为重要。教师要做好语文、历史、政治、地理各个学科和德育的融合,同时将这些学科融会贯通,实现综合渗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段富宁《如何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新一代:理论版》 2020年第8期。
[2] 陈淑婷《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新路径—以〈认识自己〉教学为例》,《神州》2020年第6期。
[3] 李永鹏《浅析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的必要性》,《亚太教育》2020年第4期。
[4] 梁肇军《如何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文存阅刊》2019年第14期。
[5] 张志赞《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与德育的有效融合》,《散文选刊:中旬刊》2019年第9期。
关键词:初中 文史类学科 立德树人 德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4.060
初中生缺乏生活经历,他们辨别黑白、善恶的能力十分有限,容易被校园或者社会中的负面思想所影响,进而形成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观念。初中是价值观逐渐建立的时期,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坚持立德树人。在初中文史类学科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能引导学生做正确的事情,更好地辨别是非,实现品质、个性的正面发展,这符合学生成长的需求。
一、初中文史类学科和德育的关系
第一,初中文史类学科教材有着较强的综合性,各个学科之间纵横交叉,而且德育资源丰富,这为教师的德育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和灵活的空间。在广博丰富的教学内容中,充满了德育要素,因而有着较强的教育作用和价值。让学生学會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学科的知识不是唯一目的,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优良品质。在教授各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善于使用唯物主义观念来思考和分析现实问题。
第二,文史类学科属于人文科学,这为德育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和思想基础。一个热爱文学的学生会富有人道主义精神、仁爱情怀和良好的道德。一个热爱历史的学生会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有满腔报国之志。一个热爱政治科学的学生会坚定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立志要做社会主义接班人。一个热爱地理的学生会关心环境,热爱家乡,爱护地球。比起数理化等学科,文史类学科更有渗透德育的优势,二者的联系也更为紧密。因此在初中文史类学科中渗透德育,能实现德育和文化课教学的统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文史类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问题
1.没有认识到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一些教师对于德育资源没有重视,他们没有发挥德育资源的价值。受到应试的压力,很多教师只重视考试内容,而忽视了德育。还有些教师则认为德育不是自己学科的本职工作,不应由自己去承担。观念的落后导致了教师只重视文史类学科的工具性,却轻视其德育性。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语文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咬文嚼字,甚至在一个标点符号的用法上斤斤计较,但却严重忽略德育。比如在诗词方面,单纯让学生背诵诗歌,却没有深入讲解诗人崇高的爱国热情,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以及难以抒发的报国之志等,导致很多初中生不理解诗歌的主旨。
2.各学科不知道如何进行德育的渗透
大多数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缺乏经验,不知道如何进行渗透,还停留在应试教育中。比如语文学科的教学不知道如何将人文元素和德育资源进行融合,让语文教学变为死记硬背。政治学科本是最应该和德育相结合的,但是也一味拘泥教材,缺乏创新。历史学科在进行德育渗透时,教师不会选择素材,而且没有与时俱进,将本应精彩的教学过程变得枯燥无味,甚至把德育变成说教。地理学科教学则技术性太强,忽略德育资源的引入,导致结合效果普遍较差。
3.各个学科之间缺乏融合
德育还停留在单一学科的思维之中,各个学科的教师缺乏跨界思维,不能够将德育功能最大化。比如历史教师不善于和地理学科结合,而只是局限在自己的学科内。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大多数教师仍然以说教为主,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工具,导致德育渗透没有实现和各学科的融会贯通。
三、初中文史类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径
1.以立德树人为目标
在初中时期必须要高度重视文史类学科的德育渗透功能,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在各个学科中都要进行德育渗透。高度重视德育教学,并且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目标之中,学校要逐渐制定教学计划,慢慢推动教学改革。
同时,在中考中,各学科试卷也要加入德育内容,并且在综合试卷中重点考查各学科的德育综合能力。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开发丰富的德育内容,重视教材资源的开发。文史类学科的教学离不开教材,教师发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内容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例如,教材中有引人入胜的图片、文史小故事、阅读材料,这些都是丰富的德育内容。专业素养较强的各学科教师,应该敏锐捕捉其中的德育素材,充分利用相关资源来提升德育效果。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德育资源。引入灵活多样、有趣味性和思考性且辩证性较强的知识内容。此外,教师还要以网络为依托开发德育资源,丰富现有课程内容,提升教学感染力。
2.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要充分发掘各学科有意义、有价值的德育因素,遵循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教育原理,这样能让文史类学科的德育更加理论化和科学化。
语文学科要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在课程中不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每一篇课文都要给学生详细讲解,并且让他们自己深刻领会其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政治学科是中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教育,是德育的主阵地,但是传统政治教育理论性强,学生难以理解且内容过于枯燥。对此,教师要善于开拓实践路径,结合现实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比如针对扶老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爱国实践活动等。历史学科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给学生讲述各类趣味历史故事,达到渗透的目的。地理教学要多通过多媒体等方式给学生立体化的展示。例如,针对我国水资源的地理内容,教师可在网络中搜集云南大旱、长江中下游发生洪涝灾害的视频和图片,为学生展示村民等待降雨和土地干裂的场景,用生动形象、简单易懂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当前国家的水资源情况,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习惯,使其形成灾害意识,进而达到德育目的。
3.各个学科融会贯通进行德育渗透
可以采用实践教学法,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参与乡土考察活动,融合语文、历史、政治和地理学科,培养其爱国情感。在活动中可以设计“我是小导游”等活动,通过解说词,融合语文、历史、地理和政治学科。
学科和学科之间也可以单独融合,比如通过让学生感受不同时代国家版图的变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也实现了历史和地理学科的融合。
此外,还要创新教学方法,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和普通教学手段相比较,多媒体教学有更强的趣味性、生动性,教师在课堂中引入各种视频和图片,能显著提升德育的感染力。二是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开展德育,引入新闻热点和时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过去单一说教的方法,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德育实践,从而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总之,新时代的思政课程已经深入到初中教育,为了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德育工作必须要从小抓起。在初中各个学科中都要进行德育渗透,其中文史类学科的渗透尤为重要。教师要做好语文、历史、政治、地理各个学科和德育的融合,同时将这些学科融会贯通,实现综合渗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段富宁《如何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新一代:理论版》 2020年第8期。
[2] 陈淑婷《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新路径—以〈认识自己〉教学为例》,《神州》2020年第6期。
[3] 李永鹏《浅析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的必要性》,《亚太教育》2020年第4期。
[4] 梁肇军《如何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文存阅刊》2019年第14期。
[5] 张志赞《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与德育的有效融合》,《散文选刊:中旬刊》201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