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带来了教育信息化时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智慧课堂以其互动性强、教学效果明显、教学方式直观灵活等优点愈发受到重视。以高职计算机类课程为例,尝试建立智慧课堂,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桥梁,把课前教学分析、课中引出教学内容、课后教学情况反馈紧紧联系在一起,建立起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智慧课堂模型;结合教学内容分析、学情检测、设计教学活动、自主补救应用步骤,实现了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智慧课堂的建设。
【关键词】智慧课堂 计算机 信息技术 模型
【基金项目】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jgyb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8-0137-02
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在传统的高职计算机类课堂之中引入智慧课堂的教学平台之后,教学模式由以往单一的模式转变为教师——智慧课堂平台——学生,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1]。在课前、课中、课后,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这个平台进行有效的交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效率的提高起到重大作用。
1.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智慧课堂的建设
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智慧课堂的建立,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分配明确,具体从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说明[2]。
课前:教师先对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要进行深入的分析,然后向学生布置计算机课程预习任务,并向学生推送预习材料、预习测试题等预习内容。学生要积极主动完成课前预习任务,认真做完预习测试题后提交至智慧课堂教师终端,学生还可以通过智慧课堂学生终端进行计算机课前疑难问题的讨论。教师接收到学生的预习作业后借助智慧课堂信息技术平台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课前预习分析,制作出最终分析报告,并根据分析报告制作出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在课前预习阶段所运用到的信息技术为智慧课堂云端诊断系统”和“电子书包系统”。
课中:在计算机课程课中教师要引出教学内容,对课前未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再现,并组织学生进行短时间的小组讨论,之后教师要做出总结并展开对计算机课程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抛出计算机课程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探索式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智慧课堂即时反馈系统”了解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及时的调整。
课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计算机课程课堂反应情况以及通过课堂评价反馈系统反馈出来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计算机知识补救,并向学生推送相关的计算机课程课后习题。学生也可以通过智慧课堂平台进行自我检测,及时发现在计算机课程学习中的不足,通过“智慧课堂云端补救系统”进行个性化的知识补习与计算机课程辅导。
2.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智慧课堂的应用
从教学内容分析、学情检测、设计教学活动、自主补救四方面实现智慧课堂的建设。
教学内容分析:初步认识计算机课程和计算机系统的学习;掌握计算机的信息存储知识;熟悉如何对计算机系统进行重新设置、如何维护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通过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后,能够独立完成把理论应用到计算机系统的实际操作。
学情检测:教师在课前确定学生对计算机系统课程预习题的完成情况,并将其传到“智慧课堂云端诊断分析系统”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分析,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根据分析情况制定适合的教学计划,设计计算机课程教学活动,让教学更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并且提高教学效果。
设计教学活动:根据智慧课堂信息系统反馈的学生学习报告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小组探索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设计计算机课程选择题的抢答活动,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智慧课堂反馈系统”对学生对本堂课学习情况进行实时掌控。
自主补救:教师将对学生的课堂诊断报告通过智慧课堂系统终端传给学生,学生要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进行知识补习,学生可以选择采用教师推送的补习材料,也可以在网上查找关于本堂课的相关知识。学生要对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反复实际操作来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结束语
高职计算机类课程通过智慧课堂的建设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知识、提高学习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智慧课堂建设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在信息技術与教育相结合的趋势下,智慧课堂的建设还将会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军.智慧课堂:“互联网+”时代未来学校课堂发展新路向[J]. 中国电化教育, 2017(7):14-19.
[2]刘邦奇, 李新义, 袁婷婷,等. 基于智慧课堂的学科教学模式创新与应用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19(4):85-91.
作者简介:
诸振家(1981-),男,汉族,上海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数据库、操作系统管理。
【关键词】智慧课堂 计算机 信息技术 模型
【基金项目】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jgyb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8-0137-02
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在传统的高职计算机类课堂之中引入智慧课堂的教学平台之后,教学模式由以往单一的模式转变为教师——智慧课堂平台——学生,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1]。在课前、课中、课后,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这个平台进行有效的交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效率的提高起到重大作用。
1.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智慧课堂的建设
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智慧课堂的建立,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分配明确,具体从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说明[2]。
课前:教师先对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要进行深入的分析,然后向学生布置计算机课程预习任务,并向学生推送预习材料、预习测试题等预习内容。学生要积极主动完成课前预习任务,认真做完预习测试题后提交至智慧课堂教师终端,学生还可以通过智慧课堂学生终端进行计算机课前疑难问题的讨论。教师接收到学生的预习作业后借助智慧课堂信息技术平台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课前预习分析,制作出最终分析报告,并根据分析报告制作出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在课前预习阶段所运用到的信息技术为智慧课堂云端诊断系统”和“电子书包系统”。
课中:在计算机课程课中教师要引出教学内容,对课前未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再现,并组织学生进行短时间的小组讨论,之后教师要做出总结并展开对计算机课程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抛出计算机课程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探索式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智慧课堂即时反馈系统”了解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及时的调整。
课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计算机课程课堂反应情况以及通过课堂评价反馈系统反馈出来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计算机知识补救,并向学生推送相关的计算机课程课后习题。学生也可以通过智慧课堂平台进行自我检测,及时发现在计算机课程学习中的不足,通过“智慧课堂云端补救系统”进行个性化的知识补习与计算机课程辅导。
2.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智慧课堂的应用
从教学内容分析、学情检测、设计教学活动、自主补救四方面实现智慧课堂的建设。
教学内容分析:初步认识计算机课程和计算机系统的学习;掌握计算机的信息存储知识;熟悉如何对计算机系统进行重新设置、如何维护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通过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后,能够独立完成把理论应用到计算机系统的实际操作。
学情检测:教师在课前确定学生对计算机系统课程预习题的完成情况,并将其传到“智慧课堂云端诊断分析系统”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分析,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根据分析情况制定适合的教学计划,设计计算机课程教学活动,让教学更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并且提高教学效果。
设计教学活动:根据智慧课堂信息系统反馈的学生学习报告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小组探索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设计计算机课程选择题的抢答活动,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智慧课堂反馈系统”对学生对本堂课学习情况进行实时掌控。
自主补救:教师将对学生的课堂诊断报告通过智慧课堂系统终端传给学生,学生要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进行知识补习,学生可以选择采用教师推送的补习材料,也可以在网上查找关于本堂课的相关知识。学生要对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反复实际操作来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结束语
高职计算机类课程通过智慧课堂的建设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知识、提高学习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智慧课堂建设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在信息技術与教育相结合的趋势下,智慧课堂的建设还将会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军.智慧课堂:“互联网+”时代未来学校课堂发展新路向[J]. 中国电化教育, 2017(7):14-19.
[2]刘邦奇, 李新义, 袁婷婷,等. 基于智慧课堂的学科教学模式创新与应用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19(4):85-91.
作者简介:
诸振家(1981-),男,汉族,上海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数据库、操作系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