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落实安全措施,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同时体育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关键词: 小学体育体育教师安全教育
保障学生安全是开展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学生的健康成长是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
在日渐重视小学体育的同时,人们对安全措施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课堂常规的建立,以及一些运动项目的教学都有相应的保护、帮助措施和方法,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问题往往被忽视,然而就是这些看似细小的问题却往往存在着安全隐患。在体育课中学生经常会发生扭伤、搓伤、拉伤、碰伤等运动损伤,甚至会发生一些重大的安全事故,轻者影响学习,重者可能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广大体育教师应高度重视安全教育,落实安全措施,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安全责任感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而且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如:有的学生上课调皮,站队时相互推撞,认为好玩,他们根本不知道掌握力度和分寸,而有的学生平衡协调能力差,很容易因碰撞而摔倒,造成身体损伤等安全事故。因此教师应在迅速制止的同时,给予前者适当的批评教育,同时要使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这是不安全的行为,杜绝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教师通过及时的教育和随时的提醒使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从而使学生时刻保持清晰的安全意识,不做有危险的事。
二、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1.课堂常规的建立,强化纪律教育。
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穿运动服上课,身上不能带有小刀等锋利硬物,不要佩带胸针等饰品,不要留长指甲等;上课要听指挥、遵守纪律,严禁有嬉戏取闹、任性蛮干、动作粗野、违反运动规则等行为。另外,准备活动要充分,跳前多活动,易伤部位早预防。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保证一堂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在投掷项目的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程序、原则进行教学,对学生的位置要严格限制,让学生远离危险区,严禁对掷,要告诉学生等同组学生都投掷完以后在统一捡回器材,或者安排见习生帮助,队伍中其他的人不可乱跑、抢掷等。对某些意外伤害事故的苗头应及时制止。
2.场地的设置,加强安全预防。
场地器材的准备是最基本的安全预防环节,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外部因素,是可见的,也是可预防的。在上课前教师必须仔细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检查,如有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再进行组织教学。例如,在教学和组织比赛时要特别注意场地是否平整,及时清除小石块,防止引起不必要的伤害事故发生。
3.对体育器材的放置与保管。
(1)跑的项目不能用球做标志物,尤其是往返跑和蛇形跑等,若用球作标志物,一旦学生无意触及它,它容易滚动而离开原有位置,可能让学生绊脚,更甚至脚踩球,造成严重的伤害事故。
(2)单杠、双杠、爬竿、爬绳等,受日晒雨淋,天长日久就会生锈、腐烂,及时保养和修理更换,在学生活动时,器材就可能发生断裂,致使学生摔伤。所以教师一定要先检查器械,排除安全隐患。
(3)学生在搬运器材的过程中打闹,会致使器材不慎跌落;体育课后将铅球、铁饼、标枪等危险器材随便摆放在操场上,又无人看管,学生会因打闹而使自己或他人受到伤害,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安全事故,这些,一定要引起体育教师的注意,课前、课后搬运器材要对学生讲清楚,千万不能在搬运过程中打闹嬉戏;具有危险性的器材课后不能长时间摆放在操场上,如铅球、铁饼、标枪等课后要及时送还保管室。
三、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1.心理障碍的消除。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异常的情形。如有的学生因在家生气或心情不好就发脾气,情绪表现极不稳定,甚至产生攻击行行为。对这样的学生教师既要合理批评,又要善于引导,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鼓励。再如在体育课中有些学生由于对身体的认识不足或缺乏言语表达等因素,有时身体不适不告诉教师,如果教师不留心往往就容易发生事故。所以在体育课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师都应留心观察学生是否有身体不适的异常表现,以便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抗挫折能力比较差,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因此教师在体育课中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必不可少,如在身体失去平衡时应立即向倾倒的方向跨出一大步,以保持平衡;从高处跳下时要用前脚掌先着地,同时屈膝缓冲。另外,要教会学生互相保护帮助的方法,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总之,对于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学校和教师都应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以积极的方式去思考,用正确、合理科学的方法来预防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只要教师在思想上重视伤害事故,同时关心爱护学生,教学扎扎实实、认真负责、教法得当,管理上严格要求,就可减少或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真正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小学新课程标准.2007,(6).
[2]河南教育.2005,(8).
[3]中国体育科技.2001,(9).
关键词: 小学体育体育教师安全教育
保障学生安全是开展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学生的健康成长是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
在日渐重视小学体育的同时,人们对安全措施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课堂常规的建立,以及一些运动项目的教学都有相应的保护、帮助措施和方法,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问题往往被忽视,然而就是这些看似细小的问题却往往存在着安全隐患。在体育课中学生经常会发生扭伤、搓伤、拉伤、碰伤等运动损伤,甚至会发生一些重大的安全事故,轻者影响学习,重者可能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广大体育教师应高度重视安全教育,落实安全措施,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安全责任感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而且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如:有的学生上课调皮,站队时相互推撞,认为好玩,他们根本不知道掌握力度和分寸,而有的学生平衡协调能力差,很容易因碰撞而摔倒,造成身体损伤等安全事故。因此教师应在迅速制止的同时,给予前者适当的批评教育,同时要使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这是不安全的行为,杜绝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教师通过及时的教育和随时的提醒使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从而使学生时刻保持清晰的安全意识,不做有危险的事。
二、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1.课堂常规的建立,强化纪律教育。
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穿运动服上课,身上不能带有小刀等锋利硬物,不要佩带胸针等饰品,不要留长指甲等;上课要听指挥、遵守纪律,严禁有嬉戏取闹、任性蛮干、动作粗野、违反运动规则等行为。另外,准备活动要充分,跳前多活动,易伤部位早预防。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保证一堂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在投掷项目的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程序、原则进行教学,对学生的位置要严格限制,让学生远离危险区,严禁对掷,要告诉学生等同组学生都投掷完以后在统一捡回器材,或者安排见习生帮助,队伍中其他的人不可乱跑、抢掷等。对某些意外伤害事故的苗头应及时制止。
2.场地的设置,加强安全预防。
场地器材的准备是最基本的安全预防环节,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外部因素,是可见的,也是可预防的。在上课前教师必须仔细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检查,如有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再进行组织教学。例如,在教学和组织比赛时要特别注意场地是否平整,及时清除小石块,防止引起不必要的伤害事故发生。
3.对体育器材的放置与保管。
(1)跑的项目不能用球做标志物,尤其是往返跑和蛇形跑等,若用球作标志物,一旦学生无意触及它,它容易滚动而离开原有位置,可能让学生绊脚,更甚至脚踩球,造成严重的伤害事故。
(2)单杠、双杠、爬竿、爬绳等,受日晒雨淋,天长日久就会生锈、腐烂,及时保养和修理更换,在学生活动时,器材就可能发生断裂,致使学生摔伤。所以教师一定要先检查器械,排除安全隐患。
(3)学生在搬运器材的过程中打闹,会致使器材不慎跌落;体育课后将铅球、铁饼、标枪等危险器材随便摆放在操场上,又无人看管,学生会因打闹而使自己或他人受到伤害,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安全事故,这些,一定要引起体育教师的注意,课前、课后搬运器材要对学生讲清楚,千万不能在搬运过程中打闹嬉戏;具有危险性的器材课后不能长时间摆放在操场上,如铅球、铁饼、标枪等课后要及时送还保管室。
三、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1.心理障碍的消除。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异常的情形。如有的学生因在家生气或心情不好就发脾气,情绪表现极不稳定,甚至产生攻击行行为。对这样的学生教师既要合理批评,又要善于引导,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鼓励。再如在体育课中有些学生由于对身体的认识不足或缺乏言语表达等因素,有时身体不适不告诉教师,如果教师不留心往往就容易发生事故。所以在体育课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师都应留心观察学生是否有身体不适的异常表现,以便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抗挫折能力比较差,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因此教师在体育课中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必不可少,如在身体失去平衡时应立即向倾倒的方向跨出一大步,以保持平衡;从高处跳下时要用前脚掌先着地,同时屈膝缓冲。另外,要教会学生互相保护帮助的方法,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总之,对于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学校和教师都应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以积极的方式去思考,用正确、合理科学的方法来预防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只要教师在思想上重视伤害事故,同时关心爱护学生,教学扎扎实实、认真负责、教法得当,管理上严格要求,就可减少或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真正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小学新课程标准.2007,(6).
[2]河南教育.2005,(8).
[3]中国体育科技.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