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现代社会对研究生类型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再加上研究生扩招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传统的培养模式弊端逐渐显露,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研究生 培养机制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已经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以及科研、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与前景的主要标志。我国自1979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研究生培养单位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人才,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分析,以期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一、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实际需求不符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规定,我国目前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目标主要侧重于学术标准,培养目标基本是教学和科研人员。但是从目前社会的需求来看,科研和教學任务基本都是由博士来承担,研究生则被要求从事其他应用性较强的工作。由于我国传统的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术性人才为主,使得现在的培养目标单一化,更偏重于学术性人才的培养,忽略了创新性、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导致研究生就业不佳的现象。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形式单一
近几年,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剧增,在教学上暴露了一些问题。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某一专业相关度极大的课程为主,并没有考虑类似学科知识对扩大学生知识储备的作用,必修课过多,而专业选修课选择面较窄,跨专业选课比较难,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利于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在教学形式上,以大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缺乏参与的主动性,教师始终控制在自己的思维框架之中,缺少必要的讨论,无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导师指导不够
尽管研究生培养制度中明确规定实行导师负责制,但是在实际培养中,导师由于各种学术和非学术的工作而忽略了对研究生的指导。由于近些年研究生连年扩招,导师指导的人数也随之增加,有的导师带20多个硕士、博士生,而导师又忙于科研或行政事务,所以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和时间很少,更别说指导研究了。目前在岗的导师队伍之中,有些导师自己在学术上本来就毫无建树,仅靠资历担任研究生导师;有些导师对学生过分关注,从论文的撰写、发表直到毕业论文答辩,乃至学习、生活事无巨细全方位指导,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生存、科研能力,不利于研究生健全成长。另外,许多研究生导师门户之见较深,无论有无能力指导学生、指导效果优劣,都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去请教别的教师,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研究生的视野,使其学术之路过早地限定于一个狭窄的小圈子里。
(四)科研训练不足
要培养出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就必须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不仅是研究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研究生直接参与科研、强化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的过程。科学研究在研究生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论文作为科研产出的基本形式,无疑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不可忽视的一环。因此,研究生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前提。据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认为参与导师的课题实际上就是“为老板打工”。这种现象反映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就是不少教师缺乏稳定的研究方向,碰到什么项目就做什么,若学生参与该项目,也完全是按照导师设计的方案去操作,客观上成了导师的单纯劳动力。这种“打工式”的科研忽视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自然难以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另外,经费不足、实验条件差、时间不够和氛围欠佳也是影响研究生科研训练的重要因素。
(五)管理缺乏灵活性
没有科学规范化的管理,势必会处于烦琐杂务之中,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与松散,从而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关系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从总体情况上看,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都比较强调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从表面上看,这是有序化的管理,但却容易造成机械化的管理模式。归纳起来:在重视规范管理的同时,强调了统一性,遏制了创造性;强调了共性,而忽略了个性。这种过于划一的管理模式,严重束缚了研究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培养。
二、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对策
由于现代社会对研究生类型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再加上研究生扩招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传统的培养模式弊端逐渐显露,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制定科学可行的培养教育计划
培养计划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依据,也是进行规范管理、培养质量检查与评估的重要依据。因此,培养方案必须依据社会需要和学科、专业的发展及时修订,由校研究生院统一规划,各学院负责本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各学院在修订培养方案时要从研究生教育规律出发,坚持科学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确定研究方向,努力体现学科专业的内涵和发展趋势,使研究生的培养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前沿;在课程设置上,要从厚基础、宽口径、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出发,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科学性、合理性。每届新生进校后,学校应该组织全校导师,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详尽的个人培养计划。每个导师在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后,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以后将要选定的研究方向,制定出适合个人的培养计划。
(二)培养创新能力,注重研究生素质培养
在研究生教育中必须坚持创新理念,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最重要的素质,也是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标志。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要敢于挑战权威,导师则应该保持宽容,在平等、民主的前提下确保学术争论活跃性和有效性,避免流于形式。权威不可能在任何问题上都是权威,青年学生应该秉着怀疑的精神、求实的态度敢于打破常规,提出自己的观点。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放到突出位置。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研究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竞争力中取得成绩。在新形势下,研究生不仅需要具有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更需要具备应用与实践能力。研究生教育中,硕士研究生教育承担着既为博士生教育输送合格生源,又为社会培养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任务。而社会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高层次人才,因此研究生教育应遵循培养多元化人才的观念,其目标体系应在主导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扩展。培养的人才主要以研究人员为主,同时兼顾社会发展需要,注重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等多种类型人才,以体现研究生教育价值多元化的理念,满足各行各业的不同要求。
(三)加强导师建设,突出导师的主导地位
国外研究表明,导师水准直接决定着研究生成才的质量。据研究资料显示,在人才培养中,天赋占10%,机遇占5%,而导师对培养对象的影响却占85%之多。特别是随着近些年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个导师带十几名甚至几十名研究生的情形非常普遍。因此,如何根据学科建设规划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是一个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从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可将培养方式分为学徒式、专业式和协作式等。在学徒式培养方式中,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是师徒关系,由导师全面负责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专业式培养方式则是由某一位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培养,但研究生应完成由本专业导师组确定的培养计划,即“导师组”培养方式;协作式培养方式是由不同学术背景或不同工作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指导研究生,强调学科之间、校际之间、校企之间以及跨国之间的协作,协同完成研究生培养任务,致力于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目前,我国通用的培养方式大都为学徒式或专业式,以导师个人培养为主导,这种师徒关系门户观念较强,不利于研究生学术思路的开阔以及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形成。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协作式的培养方式,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以多种培养方式并存的形式,实现因材施教,达到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目的。
(四)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估体系
对研究生的评价方法,要改变目前“以单一的学术性标准,使学生的个性服从于固定的教学体系”的做法,树立起“具有差异性、多样化的质量标准”。对研究生所学课程的考核不应像本科生那样以记忆知识的多少为主,而应围绕这门课程学生阅读了多少相关书籍、提出哪些建设性的观点以及对本课程知识有多少实践性的运用来综合考核;对研究生的考核与评价也应以学生的综合能力来评判,可以是专业性学术论文的质量,也可以是某方面课题的调查和研究的深度,或者是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总之,应以实践或实际的操作方式来考核学生的能力,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成果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我国经过多年的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实践,已经逐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培养教育体系。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世界环境下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我们应该继承本国优良教学传统经验,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创新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逐步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梁传杰,陈晶.论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系统[J].中国高教研究,2008(3).
2、酋索.在创新中孕育新型研究生培养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5(18).
3、薛天祥.研究生教育管理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门相国,李晓明.论研究生培养质量市场评价机制的建立[J].理论与实践,2003(4).
关键词:研究生 培养机制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已经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以及科研、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与前景的主要标志。我国自1979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研究生培养单位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人才,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分析,以期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一、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实际需求不符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规定,我国目前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目标主要侧重于学术标准,培养目标基本是教学和科研人员。但是从目前社会的需求来看,科研和教學任务基本都是由博士来承担,研究生则被要求从事其他应用性较强的工作。由于我国传统的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术性人才为主,使得现在的培养目标单一化,更偏重于学术性人才的培养,忽略了创新性、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导致研究生就业不佳的现象。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形式单一
近几年,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剧增,在教学上暴露了一些问题。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某一专业相关度极大的课程为主,并没有考虑类似学科知识对扩大学生知识储备的作用,必修课过多,而专业选修课选择面较窄,跨专业选课比较难,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利于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在教学形式上,以大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缺乏参与的主动性,教师始终控制在自己的思维框架之中,缺少必要的讨论,无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导师指导不够
尽管研究生培养制度中明确规定实行导师负责制,但是在实际培养中,导师由于各种学术和非学术的工作而忽略了对研究生的指导。由于近些年研究生连年扩招,导师指导的人数也随之增加,有的导师带20多个硕士、博士生,而导师又忙于科研或行政事务,所以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和时间很少,更别说指导研究了。目前在岗的导师队伍之中,有些导师自己在学术上本来就毫无建树,仅靠资历担任研究生导师;有些导师对学生过分关注,从论文的撰写、发表直到毕业论文答辩,乃至学习、生活事无巨细全方位指导,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生存、科研能力,不利于研究生健全成长。另外,许多研究生导师门户之见较深,无论有无能力指导学生、指导效果优劣,都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去请教别的教师,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研究生的视野,使其学术之路过早地限定于一个狭窄的小圈子里。
(四)科研训练不足
要培养出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就必须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不仅是研究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研究生直接参与科研、强化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的过程。科学研究在研究生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论文作为科研产出的基本形式,无疑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不可忽视的一环。因此,研究生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前提。据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认为参与导师的课题实际上就是“为老板打工”。这种现象反映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就是不少教师缺乏稳定的研究方向,碰到什么项目就做什么,若学生参与该项目,也完全是按照导师设计的方案去操作,客观上成了导师的单纯劳动力。这种“打工式”的科研忽视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自然难以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另外,经费不足、实验条件差、时间不够和氛围欠佳也是影响研究生科研训练的重要因素。
(五)管理缺乏灵活性
没有科学规范化的管理,势必会处于烦琐杂务之中,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与松散,从而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关系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从总体情况上看,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都比较强调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从表面上看,这是有序化的管理,但却容易造成机械化的管理模式。归纳起来:在重视规范管理的同时,强调了统一性,遏制了创造性;强调了共性,而忽略了个性。这种过于划一的管理模式,严重束缚了研究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培养。
二、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对策
由于现代社会对研究生类型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再加上研究生扩招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传统的培养模式弊端逐渐显露,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制定科学可行的培养教育计划
培养计划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依据,也是进行规范管理、培养质量检查与评估的重要依据。因此,培养方案必须依据社会需要和学科、专业的发展及时修订,由校研究生院统一规划,各学院负责本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各学院在修订培养方案时要从研究生教育规律出发,坚持科学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确定研究方向,努力体现学科专业的内涵和发展趋势,使研究生的培养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前沿;在课程设置上,要从厚基础、宽口径、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出发,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科学性、合理性。每届新生进校后,学校应该组织全校导师,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详尽的个人培养计划。每个导师在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后,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以后将要选定的研究方向,制定出适合个人的培养计划。
(二)培养创新能力,注重研究生素质培养
在研究生教育中必须坚持创新理念,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最重要的素质,也是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标志。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要敢于挑战权威,导师则应该保持宽容,在平等、民主的前提下确保学术争论活跃性和有效性,避免流于形式。权威不可能在任何问题上都是权威,青年学生应该秉着怀疑的精神、求实的态度敢于打破常规,提出自己的观点。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放到突出位置。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研究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竞争力中取得成绩。在新形势下,研究生不仅需要具有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更需要具备应用与实践能力。研究生教育中,硕士研究生教育承担着既为博士生教育输送合格生源,又为社会培养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任务。而社会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高层次人才,因此研究生教育应遵循培养多元化人才的观念,其目标体系应在主导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扩展。培养的人才主要以研究人员为主,同时兼顾社会发展需要,注重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等多种类型人才,以体现研究生教育价值多元化的理念,满足各行各业的不同要求。
(三)加强导师建设,突出导师的主导地位
国外研究表明,导师水准直接决定着研究生成才的质量。据研究资料显示,在人才培养中,天赋占10%,机遇占5%,而导师对培养对象的影响却占85%之多。特别是随着近些年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个导师带十几名甚至几十名研究生的情形非常普遍。因此,如何根据学科建设规划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是一个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从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可将培养方式分为学徒式、专业式和协作式等。在学徒式培养方式中,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是师徒关系,由导师全面负责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专业式培养方式则是由某一位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培养,但研究生应完成由本专业导师组确定的培养计划,即“导师组”培养方式;协作式培养方式是由不同学术背景或不同工作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指导研究生,强调学科之间、校际之间、校企之间以及跨国之间的协作,协同完成研究生培养任务,致力于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目前,我国通用的培养方式大都为学徒式或专业式,以导师个人培养为主导,这种师徒关系门户观念较强,不利于研究生学术思路的开阔以及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形成。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协作式的培养方式,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以多种培养方式并存的形式,实现因材施教,达到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目的。
(四)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估体系
对研究生的评价方法,要改变目前“以单一的学术性标准,使学生的个性服从于固定的教学体系”的做法,树立起“具有差异性、多样化的质量标准”。对研究生所学课程的考核不应像本科生那样以记忆知识的多少为主,而应围绕这门课程学生阅读了多少相关书籍、提出哪些建设性的观点以及对本课程知识有多少实践性的运用来综合考核;对研究生的考核与评价也应以学生的综合能力来评判,可以是专业性学术论文的质量,也可以是某方面课题的调查和研究的深度,或者是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总之,应以实践或实际的操作方式来考核学生的能力,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成果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我国经过多年的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实践,已经逐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培养教育体系。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世界环境下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我们应该继承本国优良教学传统经验,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创新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逐步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梁传杰,陈晶.论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系统[J].中国高教研究,2008(3).
2、酋索.在创新中孕育新型研究生培养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5(18).
3、薛天祥.研究生教育管理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门相国,李晓明.论研究生培养质量市场评价机制的建立[J].理论与实践,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