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复习课内容多、时间紧,很多教师害怕提问耽误时间,往往少用或不用课堂提问。如果教师能选择一个较好的切入点来提问。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地理,知识点要与相关地图联系起来。利用地图进行提问。会大大提高地理复习课的效率。
关键字:课堂提问;图文转换;看图出题;复习效率
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内容多、时间紧,很多教师害怕提问耽误时间,往往少用或不用课堂提问。其实,在复习课中大胆引入课堂提问,往往事半功倍。当然,在学生对知识大体了解的基础上,再用“罗列式”的复习提问未免显得有些呆板、枯燥。如果教师选择一个较好的切入点来提问,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利用地图进行提问,有效提高地理课的复习效率
在复习《世界地理》上册课本“陆地和海洋”一节时,我没有领着学生常规地罗列本节课的知识点,而是用实物投影仪投影了“南、北半球的空白图”,给学生提了两点要求:①能够指图说出图中大洲和大洋的名称。②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信息?得出哪些结论?思考几分钟后,学生开始举手回答。我先找一位学生指图说出“北半球”上大洲和大洋的名称,然后又找另一位学生指图说出“南半球”上大洲和大洋的名称。这为后面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做好了铺垫。我对学生的表现大加赞赏,对学生得出的结论点头默许。在我的鼓励下,课堂开始活跃起来,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有的回答完之后,又想起其他的答案,接着又举手;有的一时想不起说什么,而去快速翻阅课本;还有的听到别人的提示就立刻说出答案。我把学生们得到的结论简要写到黑板上,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①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北极附近却是一片海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南极附近却是一块陆地。无论在哪个半球上,海洋面积总是大于陆地面积。②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是亚洲,最小的洲是大洋洲。③划分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赤道穿过的大洲有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赤道穿过非洲、南美洲的大陆部分,赤道穿过亚洲、大洋洲的岛屿部分。④完全在北半球上的大洲是欧洲、北美洲,完全在北半球上的大洋是北冰洋,完全在南半球上的大洲是南极洲。⑤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北美洲三大洲所包围;南极洲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所环绕。⑥北冰洋、南极洲的共同点是所处的纬度最高、所跨的经度最广。⑦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它属于北美洲。⑧主要洲界线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白令海峡以及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都在北半球上。
其中,①②⑦课本上有现成的结论,只要能把这些结论与空白图结合起来就行了。其他结论的得出,就看学生的看图能力以及自己地理知识的积累了。我一看,学生把我要说的全都说出来了。我暗暗佩服学生的能力,同时感到心里美滋滋的,为自己的这一创意叫好。
一节课下来,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我没有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而是采用了让学生看空白图说结论的方式。这样做,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看图能力,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给学生的“图文”转换搭建了个平台。平常我们强调:学习地理,知识点要与之对应的地图联系起来。看到知识点,要想到对应的图;看到图,要想到对应的知识点,这样才能把地理学好。
二、通过“看图出题”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新课程提倡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倡导多元化的地理学习方式,重视地理研究性学习。在地理复习课中,我不仅经常用“看空白图说结论”的这种方法,而且还尝试了“看图出题”的方式。“看图出题”仍然是给学生提供一张空白图,让学生看这张地图,发挥想象,尝试出题。出题的方式可以是填空题,也可以是简答题。出题的内容可以是本节课复习的内容,也可以联系其他章节的内容。
复习中国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经济发展这两章的内容时,我给学生投影了“环渤海地区”的空白图,让学生就这张地图尝试出题。学生感觉很新鲜,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几分钟后,几个敢于尝试的学生走到讲台前。他们先根据图中的序号和字母进行提问,考查几个省级行政区、城市、铁路线的名称。看到他们在台上对其他同学进行提问的神态,俨然就是一个个小老师。接着,有的学生出题考查我国北方的两个主要工业区——辽中南工业区和京津唐工业区,考查这两个工业区各自的特点以及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有的学生出题考查图中所示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有的学生出题考查北京一节的相关知识;有的学生出题考查华北地区缺水问题以及缓解华北地区缺水状况而采取的措施……学生们有的自己出题自己答,有的自己出题让别人答。课堂上,讲台上下,有站着的有坐着的,有说的有听的,好不热闹。但这种热闹并不是单纯形式上的热闹,更重要的是思维上的活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做的,就放手让他们去做;学生能说的。就应该放心让他们去说。这样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还促进了尖子生的成长,效果真是不错。
很多人都听说过“椰壳效应”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孩子总是不愿意吃饭,他的家长很苦恼。有一天,家长把一个椰壳锯开,用它来盛饭,没想到孩子吃得津津有味。同样是吃饭,用孩子感兴趣的椰壳碗。孩子就喜欢吃,吃得香。这个故事带给我这样一个启示:同样是上复习课,用孩子喜欢的形式上,激发孩子的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效果自然不同。
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知识,既巩固了复习效果,又提高了复习效率。
(责任编辑:符 洁)
关键字:课堂提问;图文转换;看图出题;复习效率
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内容多、时间紧,很多教师害怕提问耽误时间,往往少用或不用课堂提问。其实,在复习课中大胆引入课堂提问,往往事半功倍。当然,在学生对知识大体了解的基础上,再用“罗列式”的复习提问未免显得有些呆板、枯燥。如果教师选择一个较好的切入点来提问,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利用地图进行提问,有效提高地理课的复习效率
在复习《世界地理》上册课本“陆地和海洋”一节时,我没有领着学生常规地罗列本节课的知识点,而是用实物投影仪投影了“南、北半球的空白图”,给学生提了两点要求:①能够指图说出图中大洲和大洋的名称。②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信息?得出哪些结论?思考几分钟后,学生开始举手回答。我先找一位学生指图说出“北半球”上大洲和大洋的名称,然后又找另一位学生指图说出“南半球”上大洲和大洋的名称。这为后面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做好了铺垫。我对学生的表现大加赞赏,对学生得出的结论点头默许。在我的鼓励下,课堂开始活跃起来,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有的回答完之后,又想起其他的答案,接着又举手;有的一时想不起说什么,而去快速翻阅课本;还有的听到别人的提示就立刻说出答案。我把学生们得到的结论简要写到黑板上,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①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北极附近却是一片海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南极附近却是一块陆地。无论在哪个半球上,海洋面积总是大于陆地面积。②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是亚洲,最小的洲是大洋洲。③划分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赤道穿过的大洲有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赤道穿过非洲、南美洲的大陆部分,赤道穿过亚洲、大洋洲的岛屿部分。④完全在北半球上的大洲是欧洲、北美洲,完全在北半球上的大洋是北冰洋,完全在南半球上的大洲是南极洲。⑤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北美洲三大洲所包围;南极洲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所环绕。⑥北冰洋、南极洲的共同点是所处的纬度最高、所跨的经度最广。⑦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它属于北美洲。⑧主要洲界线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白令海峡以及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都在北半球上。
其中,①②⑦课本上有现成的结论,只要能把这些结论与空白图结合起来就行了。其他结论的得出,就看学生的看图能力以及自己地理知识的积累了。我一看,学生把我要说的全都说出来了。我暗暗佩服学生的能力,同时感到心里美滋滋的,为自己的这一创意叫好。
一节课下来,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我没有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而是采用了让学生看空白图说结论的方式。这样做,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看图能力,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给学生的“图文”转换搭建了个平台。平常我们强调:学习地理,知识点要与之对应的地图联系起来。看到知识点,要想到对应的图;看到图,要想到对应的知识点,这样才能把地理学好。
二、通过“看图出题”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新课程提倡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倡导多元化的地理学习方式,重视地理研究性学习。在地理复习课中,我不仅经常用“看空白图说结论”的这种方法,而且还尝试了“看图出题”的方式。“看图出题”仍然是给学生提供一张空白图,让学生看这张地图,发挥想象,尝试出题。出题的方式可以是填空题,也可以是简答题。出题的内容可以是本节课复习的内容,也可以联系其他章节的内容。
复习中国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经济发展这两章的内容时,我给学生投影了“环渤海地区”的空白图,让学生就这张地图尝试出题。学生感觉很新鲜,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几分钟后,几个敢于尝试的学生走到讲台前。他们先根据图中的序号和字母进行提问,考查几个省级行政区、城市、铁路线的名称。看到他们在台上对其他同学进行提问的神态,俨然就是一个个小老师。接着,有的学生出题考查我国北方的两个主要工业区——辽中南工业区和京津唐工业区,考查这两个工业区各自的特点以及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有的学生出题考查图中所示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有的学生出题考查北京一节的相关知识;有的学生出题考查华北地区缺水问题以及缓解华北地区缺水状况而采取的措施……学生们有的自己出题自己答,有的自己出题让别人答。课堂上,讲台上下,有站着的有坐着的,有说的有听的,好不热闹。但这种热闹并不是单纯形式上的热闹,更重要的是思维上的活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做的,就放手让他们去做;学生能说的。就应该放心让他们去说。这样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还促进了尖子生的成长,效果真是不错。
很多人都听说过“椰壳效应”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孩子总是不愿意吃饭,他的家长很苦恼。有一天,家长把一个椰壳锯开,用它来盛饭,没想到孩子吃得津津有味。同样是吃饭,用孩子感兴趣的椰壳碗。孩子就喜欢吃,吃得香。这个故事带给我这样一个启示:同样是上复习课,用孩子喜欢的形式上,激发孩子的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效果自然不同。
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知识,既巩固了复习效果,又提高了复习效率。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