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呢?首先要找到适合自己教学风格、适应本班学生实际的教法,不盲目追求某种模式,教学语言既要有利于准确表述自己的教学内容,又要有利于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语言;其次就是师生要真诚地与文本对话,并充分利用文本,将文本与学生终身发展相对接;最后就是教学重点要突出,不眉毛胡子一把抓。
关键词: 高效高中语文教学 教什么 怎么教
当前,构建高效课堂成为教学时尚,许多同仁为探寻高招绞尽脑汁,且总结了不少经验。但不管哪一招,我认为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首先应明白教什么?再探寻怎么教?
一、教什么呢?
学段不同,教的内容也不同,高一高二新授课应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具体课文的内容特点和所在板块教学要求。高三复习课应依据新的《考试说明》展开。
课堂上教师要积累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让学生取得“真经”,既受益一时,又受益终身。
如教学《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时,我就先让学生走进文本,领悟作者的观点,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者的观点,构建正确的文化观。技法指导是指引导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和语句,把握作者的观点。
二、怎么教?
(一)打造自己的实效课堂
当前,有的教师盲目追求个性课堂,课上得很精彩,学生也非常喜欢听,但就不出成绩。我认为个性课堂不等于实效课堂。有的教师盲目模仿样板课堂,一会儿学洋思教学法,一会儿学杜郎口教学法,结果收效甚微。样板课堂不等于实效课堂。所以,教师要打造自己的实效课堂。其一是因教师之间有差异,虽然很多课之前都经过同组集体备课,但教师知识储备不一样,专业素养不一样,教学风格不一样,其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同。为此,教师要有充分的自我认识,思考“他山之石”能不能攻己之玉,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不是适合自己,有没有实效。其二是因教师所教的学生之间有差异,各地各届各班学生基础和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品格、性格、意志力、情感、兴趣爱好等是不同的。教师必须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教学内容和指导方法,这样教学才有实效,才不会出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若不量体裁衣,对症施教,就会挨累不出效。如何了解学生?教师可以从学生考卷中、课堂反应中、平时的交往中发现学生的缺陷和不足。
(二)精雕细刻课堂语言
课堂语言包括教师课堂语言和学生课堂语言。一堂课要想高效,语言是关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对学生来说,获得知识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教师的语言要有说书人的语言魅力,能紧紧牵动学生的心弦,时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起学生心理的认同感,推进学生知识的高效率理解、掌握和运用。而且教师语言一定要凝练,不拖泥带水、啰唆,不说废话;要准确,一语中的,丝丝入扣,不模糊不清;要形象,鲜明贴切,不似是而非。课堂上我同样要求学生,无论提问还是回答都要经过慎重的考虑,甚至深思熟虑,尽量避免语言表达出漏洞。这样,学生语文素养就会不知不觉的提高,课堂自然就高效。
(三)师生双方真诚与文本对话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还伴随心灵的碰撞,情感的对流。学生能不能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振,要看师生双方是不是真诚地对话文本、忠实于文本内容。
当前,有的教师对教材再加工时曲解创作者的本意,违背创作者的心灵轨迹,甚至以尊重学生独特感受为借口,让学生随意发挥。试想经常胡思乱想、是非不分的头脑怎会对生活中的现象作出正确清醒的判断?怎能科学应对生活中的问题?有的教师喧宾夺主抛教材,完全没有意识到课本是无数专家学者精心研究﹑挑选﹑优化﹑论证的精华,是学生最优质的学习资源。学生对课文还没有认真读通﹑读懂,生字﹑难理解的词语还没有好好研究、细细推敲,教师就将教材抛在一边,过早﹑过滥地补充其他的课外资源。这些做法可以说都没有与文本真诚对话,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
所以,要想课堂真正出高效,师生双方要真诚地与文本对话,注意文本人文与学生成长对接。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健全人格、健康思想、高尚品德、美好情感有用的人。
(四)一堂课教学要突出重点
一堂课教学要突出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语文知识教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人文教育三者有时在一节课中可以兼得,但不是每堂课都要面面俱到,这要根据具体文本、课堂实际情况而定。一堂课可以重点学习人文精神,可以只学语文知识,也可以只培养语文学习习惯。一定要把教学重点研讨透,让学生掌握住,并总结出规律、经验。对一个知识点课上不留困惑,课后不需补救,让学生所学知识明晰化、系统化,不能一节课学过之后学生还很茫然,知识还很零碎。
比如,一堂课可以只讲篇章结构,但一定是一篇经典范文。所谓经典,是指具有实用性、简单性、可操作性,学生一看就觉好,写作时也能用会用。文章可以不拘泥于教材,可以链接高考满分作文,可以链接课外经典文章,可以链接学生中的佳作。教师切忌重视没有实用价值的篇章结构,这容易使学生走进写作误区。如教材中有的内容虽然很好,但对学生,可读不可用,只能作一般性的了解。
关键词: 高效高中语文教学 教什么 怎么教
当前,构建高效课堂成为教学时尚,许多同仁为探寻高招绞尽脑汁,且总结了不少经验。但不管哪一招,我认为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首先应明白教什么?再探寻怎么教?
一、教什么呢?
学段不同,教的内容也不同,高一高二新授课应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具体课文的内容特点和所在板块教学要求。高三复习课应依据新的《考试说明》展开。
课堂上教师要积累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让学生取得“真经”,既受益一时,又受益终身。
如教学《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时,我就先让学生走进文本,领悟作者的观点,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者的观点,构建正确的文化观。技法指导是指引导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和语句,把握作者的观点。
二、怎么教?
(一)打造自己的实效课堂
当前,有的教师盲目追求个性课堂,课上得很精彩,学生也非常喜欢听,但就不出成绩。我认为个性课堂不等于实效课堂。有的教师盲目模仿样板课堂,一会儿学洋思教学法,一会儿学杜郎口教学法,结果收效甚微。样板课堂不等于实效课堂。所以,教师要打造自己的实效课堂。其一是因教师之间有差异,虽然很多课之前都经过同组集体备课,但教师知识储备不一样,专业素养不一样,教学风格不一样,其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同。为此,教师要有充分的自我认识,思考“他山之石”能不能攻己之玉,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不是适合自己,有没有实效。其二是因教师所教的学生之间有差异,各地各届各班学生基础和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品格、性格、意志力、情感、兴趣爱好等是不同的。教师必须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教学内容和指导方法,这样教学才有实效,才不会出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若不量体裁衣,对症施教,就会挨累不出效。如何了解学生?教师可以从学生考卷中、课堂反应中、平时的交往中发现学生的缺陷和不足。
(二)精雕细刻课堂语言
课堂语言包括教师课堂语言和学生课堂语言。一堂课要想高效,语言是关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对学生来说,获得知识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教师的语言要有说书人的语言魅力,能紧紧牵动学生的心弦,时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起学生心理的认同感,推进学生知识的高效率理解、掌握和运用。而且教师语言一定要凝练,不拖泥带水、啰唆,不说废话;要准确,一语中的,丝丝入扣,不模糊不清;要形象,鲜明贴切,不似是而非。课堂上我同样要求学生,无论提问还是回答都要经过慎重的考虑,甚至深思熟虑,尽量避免语言表达出漏洞。这样,学生语文素养就会不知不觉的提高,课堂自然就高效。
(三)师生双方真诚与文本对话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还伴随心灵的碰撞,情感的对流。学生能不能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振,要看师生双方是不是真诚地对话文本、忠实于文本内容。
当前,有的教师对教材再加工时曲解创作者的本意,违背创作者的心灵轨迹,甚至以尊重学生独特感受为借口,让学生随意发挥。试想经常胡思乱想、是非不分的头脑怎会对生活中的现象作出正确清醒的判断?怎能科学应对生活中的问题?有的教师喧宾夺主抛教材,完全没有意识到课本是无数专家学者精心研究﹑挑选﹑优化﹑论证的精华,是学生最优质的学习资源。学生对课文还没有认真读通﹑读懂,生字﹑难理解的词语还没有好好研究、细细推敲,教师就将教材抛在一边,过早﹑过滥地补充其他的课外资源。这些做法可以说都没有与文本真诚对话,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
所以,要想课堂真正出高效,师生双方要真诚地与文本对话,注意文本人文与学生成长对接。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健全人格、健康思想、高尚品德、美好情感有用的人。
(四)一堂课教学要突出重点
一堂课教学要突出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语文知识教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人文教育三者有时在一节课中可以兼得,但不是每堂课都要面面俱到,这要根据具体文本、课堂实际情况而定。一堂课可以重点学习人文精神,可以只学语文知识,也可以只培养语文学习习惯。一定要把教学重点研讨透,让学生掌握住,并总结出规律、经验。对一个知识点课上不留困惑,课后不需补救,让学生所学知识明晰化、系统化,不能一节课学过之后学生还很茫然,知识还很零碎。
比如,一堂课可以只讲篇章结构,但一定是一篇经典范文。所谓经典,是指具有实用性、简单性、可操作性,学生一看就觉好,写作时也能用会用。文章可以不拘泥于教材,可以链接高考满分作文,可以链接课外经典文章,可以链接学生中的佳作。教师切忌重视没有实用价值的篇章结构,这容易使学生走进写作误区。如教材中有的内容虽然很好,但对学生,可读不可用,只能作一般性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