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文学作品比比皆是,其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时,学生在小学阶段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接受人类文化精品的滋养,能为良好的文化和人格修养打下基础。小学语文教育应注重文学对教育的影响,让学生受益终生。
关键词: 文学作品 小学教育 情感影响
别林斯基认为,文学“是一切教育、一切学术,尤其是初级教育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文学作品比比皆是,其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文学之于人生的价值功能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体认人生、延展人生、滋养人生。小学语文教育注重文学对学生精神的影响,可以发展学生的思想,让文学之于教育的魅力大大显现。
一、语文教育中文学的阅读现状
曹文轩说,文学似乎比其他任何精神形式都更有力量帮助人类形成情调,强化人性。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都市化、商业化,许多的快餐文化随之出现,学生越来越难静下心来读书,文学作品的阅读因为需要长期的积淀,很多学生不愿意阅读,而是热衷于漫画等娱乐文化。而且仅是小学阶段,由于面临升学压力,因此课业的繁重往往也成为大多数学生没有时间读书的理由。人的精神世界一旦缺少雨露的滋润,就会导致人文素养的弱化。如果年轻一代这样成长起来,那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古老民族很可能走向浮躁和浅薄。林语堂先生认为:学生在校“所读非书”,教科书“算不得真正的书”。经过多次的改革,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文学性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相对于浩瀚的文学海洋,还是有沧海一粟的感觉。同样,因为课堂时间的局限性,教师有时候想以课本为基点拓展,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在家庭的文学作品阅读培养上,许多家长过于看重成绩,轻视孩子精神世界的培养。
二、小学语文教育不能缺失文学熏陶
小学生极具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的成长需要对生活进行广阔的观察和探索,需要各种各样的经历、体验的磨炼和丰富,而生活的局限往往使他们很难得到这一切。文学能帮助他们突破生存空间狭小的局限,成为他们拓宽视野、认识大千世界的一个窗口。文学作品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最丰富也最安全的感知生活、体验生活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发现和探究热情。小学语文教育要注重文学熏陶,许多的文学大家小时候就都受到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
北京清华大学建筑系讲师曾昭奋说:“小学五年级时,老师把《与吴质书》、《陈情表》、《兵车行》、《岳阳楼记》……抄在黑板上,我们一个字一个字地抄下来跟着老师朗诵,课余背诵。几十年了,不时记诵它们,由不懂到懂,由浅入深,反复体味它们的文化、道德的内涵和作者们的爱心,它们已经成为自己文化、道德修养和感情的组成部分。”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小时候接受的教育犹如建房的打桩工程,做人的基础夯得扎实,面临任何风雨不飘摇;文化基础打得扎实,如手脚在自己身体上一般,运用自如,终生受益。”大师和名家都以自己的切身经验告诉我们,少年时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就会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
三、小学教育中进行文学熏陶的可行性
在小学阶段就让学生接触文学作品是明智的选择。由于在教材的选文上,富有文学味道的名家名篇很少,在教学中就应当通过各种渠道增强课堂教学中的文学性。介绍背景激发兴趣,学习一篇课文时,课文下方的“本文作者是……选入课文有改动”,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作者是怎样的人?还写过什么作品?原文是怎样的?各种期待在学生脑中盘旋。因此笔者在教学时往往会以此为拓展,适时介绍作者及当时的写作背景,并且适当介绍作者的其他作品,以此激发学生了解作家、学习课文、阅读作品的兴趣和欲望。
如教学琦君的《桂花雨》时,从“琦君”这个名字开始介绍,再介绍台湾其他作家的一系列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后找出琦君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并且还将《桂花雨》的原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带着学生一起阅读,感受琦君散文中文字的魅力。又如教学古诗,很多古诗学生在学习前已经朗朗上口,老师就可以在理解诗意、感受诗境的基础上,讲解诗人的有关背景。教学一篇课文,还应补充一些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时有更多的文学感觉。如学习神话故事《开天辟地》和《普罗米修斯盗火》时,笔者就将中国的神话故事和希腊的神话故事,尽可能多地介绍给学生进行阅读;每个练习的“读读背背”里,出现了很多选自经典文著的语句,像《孟子》、《古今贤文》、《论语》等,教师就可以再找一些里面的传世佳句或篇章呈现给孩子,带着学生走进经典诵读积淀文学语言。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十分重视诵读,对于诵读的意义、作用,有精辟的见解。如朱熹:“凡读书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种传统的诵读方法既符合语言文字的特点,又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规律。长期的诵读熏习,阅读古文的能力必然增强,从而积淀下文学语言养成文学语言习惯,这对塑造学生的文化灵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古人语文教育的成就不得不归功于诵读的运用。
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还要营造学校环境浓郁的文学气息。学校里浓郁的文学气息的形成,可以借助班级的“图书角”,在“图书角”放置文学经典,在墙壁上张贴经典名句,在图书室进行阅读,都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进行熏陶默化的。只要有机会,就应该及时创设条件搭建平台,让学生的成功体验飞扬起来。当学生感到阅读有意义时,就会想读,乐读。
帕克说:“我们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会说,我们之所以为文明人是因为我们能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注重用人类文化的精品充实学生纯朴的心灵,为他们打下一生发展的基础。学生在阅读了一定量的文学作品后,语文教材上那些简短的课文对他们来说就非常容易理解,语文教育将成为与人类文化长河连接着的溪流,顺着这条小溪学生可以溯流而上,追寻源远流长的文学魅力。
关键词: 文学作品 小学教育 情感影响
别林斯基认为,文学“是一切教育、一切学术,尤其是初级教育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文学作品比比皆是,其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文学之于人生的价值功能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体认人生、延展人生、滋养人生。小学语文教育注重文学对学生精神的影响,可以发展学生的思想,让文学之于教育的魅力大大显现。
一、语文教育中文学的阅读现状
曹文轩说,文学似乎比其他任何精神形式都更有力量帮助人类形成情调,强化人性。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都市化、商业化,许多的快餐文化随之出现,学生越来越难静下心来读书,文学作品的阅读因为需要长期的积淀,很多学生不愿意阅读,而是热衷于漫画等娱乐文化。而且仅是小学阶段,由于面临升学压力,因此课业的繁重往往也成为大多数学生没有时间读书的理由。人的精神世界一旦缺少雨露的滋润,就会导致人文素养的弱化。如果年轻一代这样成长起来,那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古老民族很可能走向浮躁和浅薄。林语堂先生认为:学生在校“所读非书”,教科书“算不得真正的书”。经过多次的改革,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文学性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相对于浩瀚的文学海洋,还是有沧海一粟的感觉。同样,因为课堂时间的局限性,教师有时候想以课本为基点拓展,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在家庭的文学作品阅读培养上,许多家长过于看重成绩,轻视孩子精神世界的培养。
二、小学语文教育不能缺失文学熏陶
小学生极具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的成长需要对生活进行广阔的观察和探索,需要各种各样的经历、体验的磨炼和丰富,而生活的局限往往使他们很难得到这一切。文学能帮助他们突破生存空间狭小的局限,成为他们拓宽视野、认识大千世界的一个窗口。文学作品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最丰富也最安全的感知生活、体验生活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发现和探究热情。小学语文教育要注重文学熏陶,许多的文学大家小时候就都受到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
北京清华大学建筑系讲师曾昭奋说:“小学五年级时,老师把《与吴质书》、《陈情表》、《兵车行》、《岳阳楼记》……抄在黑板上,我们一个字一个字地抄下来跟着老师朗诵,课余背诵。几十年了,不时记诵它们,由不懂到懂,由浅入深,反复体味它们的文化、道德的内涵和作者们的爱心,它们已经成为自己文化、道德修养和感情的组成部分。”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小时候接受的教育犹如建房的打桩工程,做人的基础夯得扎实,面临任何风雨不飘摇;文化基础打得扎实,如手脚在自己身体上一般,运用自如,终生受益。”大师和名家都以自己的切身经验告诉我们,少年时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就会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
三、小学教育中进行文学熏陶的可行性
在小学阶段就让学生接触文学作品是明智的选择。由于在教材的选文上,富有文学味道的名家名篇很少,在教学中就应当通过各种渠道增强课堂教学中的文学性。介绍背景激发兴趣,学习一篇课文时,课文下方的“本文作者是……选入课文有改动”,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作者是怎样的人?还写过什么作品?原文是怎样的?各种期待在学生脑中盘旋。因此笔者在教学时往往会以此为拓展,适时介绍作者及当时的写作背景,并且适当介绍作者的其他作品,以此激发学生了解作家、学习课文、阅读作品的兴趣和欲望。
如教学琦君的《桂花雨》时,从“琦君”这个名字开始介绍,再介绍台湾其他作家的一系列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后找出琦君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并且还将《桂花雨》的原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带着学生一起阅读,感受琦君散文中文字的魅力。又如教学古诗,很多古诗学生在学习前已经朗朗上口,老师就可以在理解诗意、感受诗境的基础上,讲解诗人的有关背景。教学一篇课文,还应补充一些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时有更多的文学感觉。如学习神话故事《开天辟地》和《普罗米修斯盗火》时,笔者就将中国的神话故事和希腊的神话故事,尽可能多地介绍给学生进行阅读;每个练习的“读读背背”里,出现了很多选自经典文著的语句,像《孟子》、《古今贤文》、《论语》等,教师就可以再找一些里面的传世佳句或篇章呈现给孩子,带着学生走进经典诵读积淀文学语言。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十分重视诵读,对于诵读的意义、作用,有精辟的见解。如朱熹:“凡读书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种传统的诵读方法既符合语言文字的特点,又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规律。长期的诵读熏习,阅读古文的能力必然增强,从而积淀下文学语言养成文学语言习惯,这对塑造学生的文化灵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古人语文教育的成就不得不归功于诵读的运用。
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还要营造学校环境浓郁的文学气息。学校里浓郁的文学气息的形成,可以借助班级的“图书角”,在“图书角”放置文学经典,在墙壁上张贴经典名句,在图书室进行阅读,都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进行熏陶默化的。只要有机会,就应该及时创设条件搭建平台,让学生的成功体验飞扬起来。当学生感到阅读有意义时,就会想读,乐读。
帕克说:“我们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会说,我们之所以为文明人是因为我们能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注重用人类文化的精品充实学生纯朴的心灵,为他们打下一生发展的基础。学生在阅读了一定量的文学作品后,语文教材上那些简短的课文对他们来说就非常容易理解,语文教育将成为与人类文化长河连接着的溪流,顺着这条小溪学生可以溯流而上,追寻源远流长的文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