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结合理论探索的研究方法,重点解决兴化市城市空间特色“是什么” 、“在哪里”的问题,并提出城市空间特色系统构建、特色空间控制与引导及实施建议。
【关键词】城市空间特色 兴化 塑造 构建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
为对兴化城市空间特色进行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明确城市空间特色的组成,指导规划编制 、规划管理和具体建设行为,强化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的编制与规划审批的结合,全面建设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形象,笔者针对兴化城市空间特色构成、规划控制及管理实施进行了研究。
1.兴化城市空间特色资源梳理与评价
特色资源分为自然景观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城市建设资源等3个类别。
1.1自然景观资源
兴化地处里下河腹地,中心城区地势平坦、水网交汇、水系密布。兴化老城四面环水、城浮水上,素有“荷叶地”之称。兴化中心城区河流水系发达,约有20条主要河道水系。湖荡资源主要包括城北的乌巾荡湿地公园和城东的垛田景观资源,中心城区东北部外围有浩淼的得胜湖,通过城河、青苔港与城东垛田相连。自然景观资源与城市建设相互融合,总体自然资源形成“一荡北踞、垛田契入,十水汇城、河网绿园”的分布格局。
1.2历史人文资源
兴化中心城区历史文化空间资源相对集中分布于兴化老城,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一城、三片、多点、十二景”的特色空间布局。一城即兴化老城历史城区(兴化古城)。三片指三片历史文化特色风貌鲜明的的片状空间,包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东门、北门两个历史文化街区和西门一个历史地段。多点指相对集中分布于兴化老城范围内的文保单位等点状历史文化特色空间资源,其中包括国家级文保单位1处,省级文保单位5处以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十二景即阳山夕照、三闾遗庙、景范明堂、沧浪亭馆、玄武灵台、龙舌春云、南津烟树、东皋雨霁、十里莲塘、两厢瓜圃、胜湖秋月、木塔晴霞。非物质文化资源按照其内涵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名人文化、民俗文化两类。兴化人杰地灵,历史上出现诸多文人名士,主要代表人物有有施耐庵、郑燮、李鱓等。兴化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66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传统技艺等各个方面。其中有29项列入泰州市“非遗”保护名录,2项列入江苏省“非遗”保护名录,2项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代表性民俗文化有锣鼓担、板桥道情、茅山号子、段式板凳龙、刻纸等。
1.3現代城市建设资源
现代城市建设特色资源分为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城市地标建筑、城市特色道路三种类型。中心城区现状各类城市公共设施主要沿长安大道、兴化大道等南北向城市道路和直港河、卤汀河等南北向河流水系设置,串联形成新区、老城中心。城市地标建筑从建筑功能、建筑高度和建筑形式的角度分析,体现兴化中心城区现代城市建设特色的地标建筑主要集中在城南新区,以城市公共建筑为主。城市特色道路主要为各功能组团之间的联系主通道,沿路串联各个片区重要功能节点,形成展示城市特色的主要路径。
1.4城市空间特色资源评价
主要优势为:一是空间特色资源个性鲜明,独特性、影响力高。如乌巾荡湿地公园、垛田景观、老城历史人文资源等。二是空间布局整体性强。与中心城区总体空间结构及古城格局和历史脉络相契合,与河流水系等自然空间特色资源及城市公共服务中心布局衔接紧密。
存在问题为:一是特色彰显不足。空间特色的可识别性和印象性不清晰,老城与新区资源串联不够;古城格局受到冲击,新建建筑的风貌、高度等与历史人文资源的协调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展示空间载体,文化景观已濒临湮没。二是资源利用不足。河湖垛田未充分利用,功能、用地、建设与水网未能充分融合。滨河公共空间展示与利用不足,所谓“拥水而难见水”。
2.兴化城市特色空间提炼
兴化城市空间特色定位为“苏中水乡、魅力文城、活力绿枢”。
2.1苏中水乡
城市空间特色定位应突出水系纵横密布、城市与自然田园交融的水乡生态特色。兴化素有“荷叶地”之美称,是苏中地区典型的水乡泽国。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乌巾荡公园幽静典雅,垛田千岛菜花春色迷人,城中有水、水中有城,有“水乡古镇看周庄,水乡垛田看兴化”的美誉,能够成为苏中里下河水乡特色的代表。
2.2魅力文城
城市空间特色定位应融会传统和当代的人文精神内涵,保护名城特色,体现城市文脉。兴化市作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有2000多年的建城历史,人杰地灵,名贤辈出,具有深厚的文人气息。受历代人文思想的熏陶影响,境内重教尚学之风甚重,有较好的人文基础,至今板桥思想、遗风、笔墨为人所津津乐道,有“水润文城、魅力兴化”之称。在城市建设中保护、继承与发扬传统的人文精神,体现城市文化底蕴,是提高城市形象品质的内涵目标之一。
2.3活力绿枢
城市空间特色定位应体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兴化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城市总体规划定位为“泰州市域北部中心城市”。在城市建设中应当依托良好的生态本底,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生态建设为特色,在未来城市建设和发展中谋求更高的区域地位。
3. 城市空间特色系统构建
规划遵循“系统强化、挖掘提升、串联彰显”总体空间特色塑造策略。一方面重点强化格局性空间特色资源的系统性,形成城市特色的结构性空间要素骨架。另一方面挖掘一般性资源的特色内涵,以格局性空间要素为骨架和脉络进行整合,进一步提升特色资源的影响力,强化各级空间特色资源的串联;促进空间特色资源与城市公共活动、与市民日常生活的有机结合,力求最大限度地彰显城市空间特色。
3.1塑造“河荡映城”的自然山水空间特色
强化“一荡北踞,垛田契入”的生态格局和“十水汇城,河网绿园”的景观格局。依托环老城水系及滨水公共活动空间,以“昭阳十二景”为主题,引导文化展示空间、公共休闲空间和水绿开敞空间有机结合。建立各级公共活动中心与水绿空间的空间联系,强化各类公共活动场所与绿地水系的结合。滨水空间针对不同尺度水网的空间特征,体现差异性。重视“桥景观”在滨水景观塑造中的积极作用,以连续统一的桥梁景观形成水上感知城市空间特色的景观序列,彰显城市灵秀气质。
3.2打造“文史融城”的历史文化空间特色
结合文史资源整理和挖掘,提炼历史文化特色要素并进行分类引导,构建“点、线、面”的空间特色系统。引导节点空间的复原、打造,以节点空间强化兴化古城格局,重点塑造水陆城门节点。引导线性空间的串联、重现,老城意象性重现历史城郭、水系,形成“城郭”主题的历史空间景观界面;沿城河走向以及与城墙走向契合的城市道路,有条件的地区应当组织绿化和步行系统。引导面状空间的整合、融合,延续历史空间格局、肌理与空间尺度;确立历史文化主题街区的特色内涵,提振街区活力,融入现代生活。结合历史文化空间特色塑造,引导曲艺舞蹈、风俗、节庆礼仪、庙会活动、会船活动等地域文化活动策划和场所展示。
3.3构建“活力兴城”的现代城市建设空间特色。
现代城市建设特色空间塑造重点强调面向未来,以轴带、节点、界面和地标构建引导整体特色塑造。一是点轴带动,强化城市发展轴线对城市建设和功能拓展的带动作用,引导公共活动中心及开敞空间集聚形成景观节点,以城市轴线两侧建设空间引导为重点,塑造体现现代城市建设空间特色的城市轴线。重点强化长安大道轴线、提升英武路发展轴、积极培育五里路、中和路、高兴东路发展轴。二是界面提升,依托城市重要空间轴线,以道路作为城市特色景观的重要展示线。依据轴线两侧不同的用地功能和特色主题进行界面整治和特色建设,引导形成与片区功能相对应的城市特色展示界面。依托车路河、卤汀河、直港河、城东河、紫荆河等骨干水系的滨水界面组织城市慢行系统,串联重要节点与标志物,增加亲水活动空间,同时在其腹地以地标性建筑增加节点的标识性,构筑滨水自然空间和城市建设空间互相映衬的活力网络。三是地标引领,构建多元特色的地标系统,依托占有视觉支配地位、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建构筑物和日常生活中已经为使用者共同认知的公共活动场所,引导公共开敞空间地标、标志性公共建筑群地标和城市门户出入口地标的空间布局。
4. 特色空间控制与引导
4.1特色区域
老城传统风貌区要整合历史文化和自然水体特色空间要素,采取多种手段彰显历史文化资源特色,进一步空间特色提升资源的系统性和影响力。新城现代风貌区要塑造体现兴化现代化城市建设特色的现代风貌区。田园湿地风貌区要严格控制湖荡垛田地区的开发建设,禁止侵占破坏湖荡湿地。
4.2特色地段
依据各类地段的功能和主题特色,将城市空间特色地段分為历史文化特色地段、公共服务特色地段和绿地景观特色地段。老城重在品质提升,以绿地景观和历史文化特色地段为主;新区重在规划控制,以绿地景观和公共服务特色地段为主。
4.3特色廊道
规划依托直港河、姜埝河、城东河及紫荆河等环绕历史城区和城南新区并联系各级各类公共活动中心的重要生活型河道形成滨水活力廊道。以地标性建筑群为高视点和景观对景,以开阔的绿地广场等公共开敞空间为平视点和观景点沟通形成视线景观廊道。
4.4特色轴线
规划控制轴线两侧的建筑高度和立面、色彩,体现地方特色。新建建筑与整体环境相协调。街建筑体量应和道路的宽度保持适度的比例。轴线两侧建筑高度、体量和沿街绿化应统一设计,突出轻松休闲的活力氛围。引导沿轴线公共活力的开放性,创造充满活力的街道空间,从而形成公共性街道界面,营造街道活力和氛围。通过沿线的景观环境塑造、标识小品设置等手段提升历史文化氛围。结合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和公园节点建设,增加绿化、广场等公共空间,塑造成为展示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和为市民、游客提供休闲功能的线性空间。
4.5特色节点
依托城市绿地广场及滨水开敞空间,通过不同尺度的环境塑造,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进行交流的重要场所,构建展示城市形象和面貌的观景平台和城市居民主要的休闲放松和游憩娱乐场所。以节点空间强化兴化古城格局,延续历史空间格局、肌理与空间尺度,重点强调历史遗存的抽象性表达。结合城市建设对历史资源点文化内涵和历史意向进行复原与打造。以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建筑群形成地标,引导高层建筑适度集中布置,以地标建筑引领城市新的活力区域,展示兴化现代化城市形象。重视中心城区入口门户地区的地标形态打造,结合兴化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里下河水乡景观特质,形成在整体视觉形象上具有空间提示和统领作用的门户地标,彰显城市形象、塑造空间特色、宣传城市品牌。
5.实施时序建议
5.1近期
优化老城功能、重点对老城传统商贸设施更新改造;同步推进和完善行政中心建设,启动新区商业中心区建设。梳理河道水系,强化“绿水岛城”格局建设,结合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完善“十水绕城”空间景观格局。
5.2中期
通过绿化开敞空间的整体打造,建立各级中心与滨水生态空间的联系。推进中部和南部的居住区开发建设,取得城市整体建设的平衡,完善城市功能整体框架。重点打造城际站片区。
5.3远期
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生态兴化、宜居兴化、文化兴化、富庶兴化”的城市功能和品质;建设完善各具特色的城市功能片区,形成完整的城市功能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媛媛.城市空间特色构建的方法初探[J].四川建筑, 2011 , 第31卷4期 :33.
[2]李皓晟.武汉城市空间特色的探寻及规划引导[J].中华建设,2008(12)33-34.
【作者简介】
陆桂喜,江苏省兴化市规划勘测设计院,注册城市规划师
【关键词】城市空间特色 兴化 塑造 构建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
为对兴化城市空间特色进行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明确城市空间特色的组成,指导规划编制 、规划管理和具体建设行为,强化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的编制与规划审批的结合,全面建设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形象,笔者针对兴化城市空间特色构成、规划控制及管理实施进行了研究。
1.兴化城市空间特色资源梳理与评价
特色资源分为自然景观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城市建设资源等3个类别。
1.1自然景观资源
兴化地处里下河腹地,中心城区地势平坦、水网交汇、水系密布。兴化老城四面环水、城浮水上,素有“荷叶地”之称。兴化中心城区河流水系发达,约有20条主要河道水系。湖荡资源主要包括城北的乌巾荡湿地公园和城东的垛田景观资源,中心城区东北部外围有浩淼的得胜湖,通过城河、青苔港与城东垛田相连。自然景观资源与城市建设相互融合,总体自然资源形成“一荡北踞、垛田契入,十水汇城、河网绿园”的分布格局。
1.2历史人文资源
兴化中心城区历史文化空间资源相对集中分布于兴化老城,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一城、三片、多点、十二景”的特色空间布局。一城即兴化老城历史城区(兴化古城)。三片指三片历史文化特色风貌鲜明的的片状空间,包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东门、北门两个历史文化街区和西门一个历史地段。多点指相对集中分布于兴化老城范围内的文保单位等点状历史文化特色空间资源,其中包括国家级文保单位1处,省级文保单位5处以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十二景即阳山夕照、三闾遗庙、景范明堂、沧浪亭馆、玄武灵台、龙舌春云、南津烟树、东皋雨霁、十里莲塘、两厢瓜圃、胜湖秋月、木塔晴霞。非物质文化资源按照其内涵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名人文化、民俗文化两类。兴化人杰地灵,历史上出现诸多文人名士,主要代表人物有有施耐庵、郑燮、李鱓等。兴化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66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传统技艺等各个方面。其中有29项列入泰州市“非遗”保护名录,2项列入江苏省“非遗”保护名录,2项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代表性民俗文化有锣鼓担、板桥道情、茅山号子、段式板凳龙、刻纸等。
1.3現代城市建设资源
现代城市建设特色资源分为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城市地标建筑、城市特色道路三种类型。中心城区现状各类城市公共设施主要沿长安大道、兴化大道等南北向城市道路和直港河、卤汀河等南北向河流水系设置,串联形成新区、老城中心。城市地标建筑从建筑功能、建筑高度和建筑形式的角度分析,体现兴化中心城区现代城市建设特色的地标建筑主要集中在城南新区,以城市公共建筑为主。城市特色道路主要为各功能组团之间的联系主通道,沿路串联各个片区重要功能节点,形成展示城市特色的主要路径。
1.4城市空间特色资源评价
主要优势为:一是空间特色资源个性鲜明,独特性、影响力高。如乌巾荡湿地公园、垛田景观、老城历史人文资源等。二是空间布局整体性强。与中心城区总体空间结构及古城格局和历史脉络相契合,与河流水系等自然空间特色资源及城市公共服务中心布局衔接紧密。
存在问题为:一是特色彰显不足。空间特色的可识别性和印象性不清晰,老城与新区资源串联不够;古城格局受到冲击,新建建筑的风貌、高度等与历史人文资源的协调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展示空间载体,文化景观已濒临湮没。二是资源利用不足。河湖垛田未充分利用,功能、用地、建设与水网未能充分融合。滨河公共空间展示与利用不足,所谓“拥水而难见水”。
2.兴化城市特色空间提炼
兴化城市空间特色定位为“苏中水乡、魅力文城、活力绿枢”。
2.1苏中水乡
城市空间特色定位应突出水系纵横密布、城市与自然田园交融的水乡生态特色。兴化素有“荷叶地”之美称,是苏中地区典型的水乡泽国。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乌巾荡公园幽静典雅,垛田千岛菜花春色迷人,城中有水、水中有城,有“水乡古镇看周庄,水乡垛田看兴化”的美誉,能够成为苏中里下河水乡特色的代表。
2.2魅力文城
城市空间特色定位应融会传统和当代的人文精神内涵,保护名城特色,体现城市文脉。兴化市作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有2000多年的建城历史,人杰地灵,名贤辈出,具有深厚的文人气息。受历代人文思想的熏陶影响,境内重教尚学之风甚重,有较好的人文基础,至今板桥思想、遗风、笔墨为人所津津乐道,有“水润文城、魅力兴化”之称。在城市建设中保护、继承与发扬传统的人文精神,体现城市文化底蕴,是提高城市形象品质的内涵目标之一。
2.3活力绿枢
城市空间特色定位应体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兴化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城市总体规划定位为“泰州市域北部中心城市”。在城市建设中应当依托良好的生态本底,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生态建设为特色,在未来城市建设和发展中谋求更高的区域地位。
3. 城市空间特色系统构建
规划遵循“系统强化、挖掘提升、串联彰显”总体空间特色塑造策略。一方面重点强化格局性空间特色资源的系统性,形成城市特色的结构性空间要素骨架。另一方面挖掘一般性资源的特色内涵,以格局性空间要素为骨架和脉络进行整合,进一步提升特色资源的影响力,强化各级空间特色资源的串联;促进空间特色资源与城市公共活动、与市民日常生活的有机结合,力求最大限度地彰显城市空间特色。
3.1塑造“河荡映城”的自然山水空间特色
强化“一荡北踞,垛田契入”的生态格局和“十水汇城,河网绿园”的景观格局。依托环老城水系及滨水公共活动空间,以“昭阳十二景”为主题,引导文化展示空间、公共休闲空间和水绿开敞空间有机结合。建立各级公共活动中心与水绿空间的空间联系,强化各类公共活动场所与绿地水系的结合。滨水空间针对不同尺度水网的空间特征,体现差异性。重视“桥景观”在滨水景观塑造中的积极作用,以连续统一的桥梁景观形成水上感知城市空间特色的景观序列,彰显城市灵秀气质。
3.2打造“文史融城”的历史文化空间特色
结合文史资源整理和挖掘,提炼历史文化特色要素并进行分类引导,构建“点、线、面”的空间特色系统。引导节点空间的复原、打造,以节点空间强化兴化古城格局,重点塑造水陆城门节点。引导线性空间的串联、重现,老城意象性重现历史城郭、水系,形成“城郭”主题的历史空间景观界面;沿城河走向以及与城墙走向契合的城市道路,有条件的地区应当组织绿化和步行系统。引导面状空间的整合、融合,延续历史空间格局、肌理与空间尺度;确立历史文化主题街区的特色内涵,提振街区活力,融入现代生活。结合历史文化空间特色塑造,引导曲艺舞蹈、风俗、节庆礼仪、庙会活动、会船活动等地域文化活动策划和场所展示。
3.3构建“活力兴城”的现代城市建设空间特色。
现代城市建设特色空间塑造重点强调面向未来,以轴带、节点、界面和地标构建引导整体特色塑造。一是点轴带动,强化城市发展轴线对城市建设和功能拓展的带动作用,引导公共活动中心及开敞空间集聚形成景观节点,以城市轴线两侧建设空间引导为重点,塑造体现现代城市建设空间特色的城市轴线。重点强化长安大道轴线、提升英武路发展轴、积极培育五里路、中和路、高兴东路发展轴。二是界面提升,依托城市重要空间轴线,以道路作为城市特色景观的重要展示线。依据轴线两侧不同的用地功能和特色主题进行界面整治和特色建设,引导形成与片区功能相对应的城市特色展示界面。依托车路河、卤汀河、直港河、城东河、紫荆河等骨干水系的滨水界面组织城市慢行系统,串联重要节点与标志物,增加亲水活动空间,同时在其腹地以地标性建筑增加节点的标识性,构筑滨水自然空间和城市建设空间互相映衬的活力网络。三是地标引领,构建多元特色的地标系统,依托占有视觉支配地位、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建构筑物和日常生活中已经为使用者共同认知的公共活动场所,引导公共开敞空间地标、标志性公共建筑群地标和城市门户出入口地标的空间布局。
4. 特色空间控制与引导
4.1特色区域
老城传统风貌区要整合历史文化和自然水体特色空间要素,采取多种手段彰显历史文化资源特色,进一步空间特色提升资源的系统性和影响力。新城现代风貌区要塑造体现兴化现代化城市建设特色的现代风貌区。田园湿地风貌区要严格控制湖荡垛田地区的开发建设,禁止侵占破坏湖荡湿地。
4.2特色地段
依据各类地段的功能和主题特色,将城市空间特色地段分為历史文化特色地段、公共服务特色地段和绿地景观特色地段。老城重在品质提升,以绿地景观和历史文化特色地段为主;新区重在规划控制,以绿地景观和公共服务特色地段为主。
4.3特色廊道
规划依托直港河、姜埝河、城东河及紫荆河等环绕历史城区和城南新区并联系各级各类公共活动中心的重要生活型河道形成滨水活力廊道。以地标性建筑群为高视点和景观对景,以开阔的绿地广场等公共开敞空间为平视点和观景点沟通形成视线景观廊道。
4.4特色轴线
规划控制轴线两侧的建筑高度和立面、色彩,体现地方特色。新建建筑与整体环境相协调。街建筑体量应和道路的宽度保持适度的比例。轴线两侧建筑高度、体量和沿街绿化应统一设计,突出轻松休闲的活力氛围。引导沿轴线公共活力的开放性,创造充满活力的街道空间,从而形成公共性街道界面,营造街道活力和氛围。通过沿线的景观环境塑造、标识小品设置等手段提升历史文化氛围。结合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和公园节点建设,增加绿化、广场等公共空间,塑造成为展示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和为市民、游客提供休闲功能的线性空间。
4.5特色节点
依托城市绿地广场及滨水开敞空间,通过不同尺度的环境塑造,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进行交流的重要场所,构建展示城市形象和面貌的观景平台和城市居民主要的休闲放松和游憩娱乐场所。以节点空间强化兴化古城格局,延续历史空间格局、肌理与空间尺度,重点强调历史遗存的抽象性表达。结合城市建设对历史资源点文化内涵和历史意向进行复原与打造。以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建筑群形成地标,引导高层建筑适度集中布置,以地标建筑引领城市新的活力区域,展示兴化现代化城市形象。重视中心城区入口门户地区的地标形态打造,结合兴化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里下河水乡景观特质,形成在整体视觉形象上具有空间提示和统领作用的门户地标,彰显城市形象、塑造空间特色、宣传城市品牌。
5.实施时序建议
5.1近期
优化老城功能、重点对老城传统商贸设施更新改造;同步推进和完善行政中心建设,启动新区商业中心区建设。梳理河道水系,强化“绿水岛城”格局建设,结合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完善“十水绕城”空间景观格局。
5.2中期
通过绿化开敞空间的整体打造,建立各级中心与滨水生态空间的联系。推进中部和南部的居住区开发建设,取得城市整体建设的平衡,完善城市功能整体框架。重点打造城际站片区。
5.3远期
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生态兴化、宜居兴化、文化兴化、富庶兴化”的城市功能和品质;建设完善各具特色的城市功能片区,形成完整的城市功能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媛媛.城市空间特色构建的方法初探[J].四川建筑, 2011 , 第31卷4期 :33.
[2]李皓晟.武汉城市空间特色的探寻及规划引导[J].中华建设,2008(12)33-34.
【作者简介】
陆桂喜,江苏省兴化市规划勘测设计院,注册城市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