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学校的定义应该是这样的: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在此语境下的学校教育则变成了“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笔者以为,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还固守这一思维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它不仅“窄化”了学校的教育意义,而且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成为“对立”的两极。
19世纪德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阿道尔夫·第斯多惠在他的《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指出:“学校对你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校,你的全部活动,每一社会关系都会促使你不得不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培养。”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学校也应该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培养的场所。那么,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教师应该如何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呢?我想,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借力”:
首先,向学生“借力”。新的学生观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将他们视为受教育的对象,而应该视他们为灵动的生命体。学生本就有自己的个性、独特的灵魂以及思维方式,还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喜怒哀乐。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这样一种趋势,即学生的主体意识正在逐步苏醒。得益于此,很多时候他们会给作为成人的我们一些提醒和启发。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向学生学习他们那种自然流露出来的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而言,探索未知是一种乐趣。他们会为了一个在我们看来无须思考的问题而“打破砂锅问到底”,直到得到自己认可的答案才罢休。对比我们自身,随着年岭的增长,不少人更愿意停留在过去的知识积累层面,认为“储存”足以应付“如数家珍”的教育生活。殊不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育发展同样是与时俱进。自我满足所带来的只能是被时代所抛弃,被现实所淘汰。我们应该向学生学习他们面对失败和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乐观。学生因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还处在形成阶段,因此他们对于问题的思考并不是那么深入,但恰恰是这种“不深入”给了他们“重新来过”的底气。面对失败和困难,他们不会想到他人的眼光;面对一些误会,他们也不会“画地为牢”。摔倒了,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继续向前。但是我们自己呢?有时因为工作中的一点挫折就陷入了“怨天尤人”或者“自暴自弃”等极端情绪之中,有时因为一个失败就有了退缩甚至是放弃的念头……这些无疑都是不可取的,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负能量”。一个教师,要想更好地在教育的原野上驰骋,不甩开这些“包袱”是肯定不行的。此外,我们还应该向学生学习他们那种因为点滴进步而兴奋不已的自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自我实现的渴求在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能够看到学生得意地走过来,高兴地说:“老师,我今天学会了包饺子!”“老师,我已经会自己洗衣服啦!”“老师,今天体育课跑步我是第一名。”……这些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却足以令他们快乐许久,而且这种“快乐因子”,在很大程度上会促使他们在今后做得更好。其实人应该学会悦纳自我,悦纳自我的过程就是自我肯定的过程,这种给予自己的积极心理暗示会有效地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帮助我们更好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
其次,向同事“借力”。《论语·述而》中有这样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身边的同事,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一处不可多得的“资源库”,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年轻的同事,往往对于工作有着饱满的热情,就像是初升的太阳让我们看到希望,感受到光芒;年长的同事,往往兢兢业业一辈子,工作起来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让我们看到了榜样的无穷力量。在我们的同事中,有的有着高超的教学本领,进入课堂如鱼得水、挥洒自如;有的善于思考,能够站在我们达不到的高度思考教育,帮助我们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扰;还有的心中满是对学生的爱,关爱学生、无怨无悔、尽心尽力……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师道的尊严被撑起,教师的形象被擦亮。可是,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伸出来也有长有短。在我们的身边或许也存在着一些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现象,有的甚至是我们所无法改变的事实。尽管我们非常不愿意看到这些现象出现,但真的遇到,也应将其作为我们进行反躬内省的契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实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向领导“借力”。在学校,无论是校长还是其他中层干部,绝大多数都是从教师岗位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他们的成长之路,对于我们而言,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领导中的教学骨干可以给我们的学科教学以方向和理念的指引。可是一个教师的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学科的“技”和“术”,更应该站在教育之“道”的层面,做到“道”与“技”兼顾,全面而均衡地发展。因而,有些领导极具感染力的演讲才能就很值得我们学习,有些领导灵活巧妙的沟通能力也值得借鉴,有些领导处理突发情况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更应该研究……总之,领导们的优点都应该成为我们研究和学习的对象。这样,我们就会在不断地研究和学习中逐渐拓宽眼界、丰富思想、活化思维,进而更好地投入教育工作。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教师的个人成长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我们尽可能地向外部“借力”。例如学校,这个我们最熟悉的地方。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姜堰区里华中心小学)
19世纪德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阿道尔夫·第斯多惠在他的《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指出:“学校对你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校,你的全部活动,每一社会关系都会促使你不得不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培养。”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学校也应该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培养的场所。那么,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教师应该如何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呢?我想,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借力”:
首先,向学生“借力”。新的学生观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将他们视为受教育的对象,而应该视他们为灵动的生命体。学生本就有自己的个性、独特的灵魂以及思维方式,还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喜怒哀乐。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这样一种趋势,即学生的主体意识正在逐步苏醒。得益于此,很多时候他们会给作为成人的我们一些提醒和启发。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向学生学习他们那种自然流露出来的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而言,探索未知是一种乐趣。他们会为了一个在我们看来无须思考的问题而“打破砂锅问到底”,直到得到自己认可的答案才罢休。对比我们自身,随着年岭的增长,不少人更愿意停留在过去的知识积累层面,认为“储存”足以应付“如数家珍”的教育生活。殊不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育发展同样是与时俱进。自我满足所带来的只能是被时代所抛弃,被现实所淘汰。我们应该向学生学习他们面对失败和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乐观。学生因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还处在形成阶段,因此他们对于问题的思考并不是那么深入,但恰恰是这种“不深入”给了他们“重新来过”的底气。面对失败和困难,他们不会想到他人的眼光;面对一些误会,他们也不会“画地为牢”。摔倒了,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继续向前。但是我们自己呢?有时因为工作中的一点挫折就陷入了“怨天尤人”或者“自暴自弃”等极端情绪之中,有时因为一个失败就有了退缩甚至是放弃的念头……这些无疑都是不可取的,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负能量”。一个教师,要想更好地在教育的原野上驰骋,不甩开这些“包袱”是肯定不行的。此外,我们还应该向学生学习他们那种因为点滴进步而兴奋不已的自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自我实现的渴求在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能够看到学生得意地走过来,高兴地说:“老师,我今天学会了包饺子!”“老师,我已经会自己洗衣服啦!”“老师,今天体育课跑步我是第一名。”……这些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却足以令他们快乐许久,而且这种“快乐因子”,在很大程度上会促使他们在今后做得更好。其实人应该学会悦纳自我,悦纳自我的过程就是自我肯定的过程,这种给予自己的积极心理暗示会有效地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帮助我们更好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
其次,向同事“借力”。《论语·述而》中有这样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身边的同事,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一处不可多得的“资源库”,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年轻的同事,往往对于工作有着饱满的热情,就像是初升的太阳让我们看到希望,感受到光芒;年长的同事,往往兢兢业业一辈子,工作起来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让我们看到了榜样的无穷力量。在我们的同事中,有的有着高超的教学本领,进入课堂如鱼得水、挥洒自如;有的善于思考,能够站在我们达不到的高度思考教育,帮助我们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扰;还有的心中满是对学生的爱,关爱学生、无怨无悔、尽心尽力……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师道的尊严被撑起,教师的形象被擦亮。可是,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伸出来也有长有短。在我们的身边或许也存在着一些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现象,有的甚至是我们所无法改变的事实。尽管我们非常不愿意看到这些现象出现,但真的遇到,也应将其作为我们进行反躬内省的契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实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向领导“借力”。在学校,无论是校长还是其他中层干部,绝大多数都是从教师岗位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他们的成长之路,对于我们而言,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领导中的教学骨干可以给我们的学科教学以方向和理念的指引。可是一个教师的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学科的“技”和“术”,更应该站在教育之“道”的层面,做到“道”与“技”兼顾,全面而均衡地发展。因而,有些领导极具感染力的演讲才能就很值得我们学习,有些领导灵活巧妙的沟通能力也值得借鉴,有些领导处理突发情况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更应该研究……总之,领导们的优点都应该成为我们研究和学习的对象。这样,我们就会在不断地研究和学习中逐渐拓宽眼界、丰富思想、活化思维,进而更好地投入教育工作。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教师的个人成长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我们尽可能地向外部“借力”。例如学校,这个我们最熟悉的地方。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姜堰区里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