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课堂于学生 与学生共成长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hbj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游戏引入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缓解一下心情。请看“温故而知新”。
  (师出示文字:从地铁站出来,外面蓝天白云,秋高气爽。建筑物上的国旗迎风飘扬,马路边的鲜花分外明丽。)
  师:这段文字你还熟悉吗?谁来说说觉得哪里熟悉?
  生:这段文字选自《散落的钞票》。
  师:记忆非常准确。这段文字是在立明他们做了好事以后,走出地铁口的时候作者进行的景物描写。请你们再次默读一下它,说说有什么体会。
  生:我体会到了“我”和立明当时愉快的心情。我的回答完毕,请问哪位同学有补充吗?(环顾)我请王旭帮我补充。
  生:我对魏宁键的补充是这段文字用侧面
  描写衬托出了“我”和立明愉快的心情。
  师: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让你有高兴的感觉呢?
  生:我找到写出高兴的景物有:蓝天白云、建筑物上的国旗,还有马路边的鲜花很漂亮。我的回答完毕,请问谁还有其他的想法?我请侯尹晗来表达她的想法。
  生:我对吴彦瑾的补充是:我觉得还有“秋高气爽”。
  师:从这些景物中,我们都能体会到作者愉快、高兴的——
  生:心情。
  师:难怪人们常说:“一花一叶皆世界,一景一物总关情”。(板书课题:一景一物总关情)齐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读了之后,谁来说说对它的理解?
  生:我的感受是:“一景一物”指的是写的那些景物关系到了这篇文章中人物的情感。我的回答完毕,请问谁有其他想法?我请吴润丰表达他自己的想法。
  生:我對李跃皓的补充是:“一景一物”是表示景色,“关情”就是指自己的心情。我的回答完毕,请问谁对我有补充?我请王旭帮我补充。
  生:我觉得“一景一物”就是每一个景物,那个“总”就是总是,一景一物总是跟人物的心情有关。
  师:你们理解得非常不错。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以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会更深入一些。
  二、课堂闯关
  第一关:赏景物,知心情
  1.弄明要求
  师:这节课和我们平常上的课有点不一样。这节课我们需要去闯过三个关卡,才能明白“一景一物总关情”的真谛所在。现在带着我们的自信进入第一关“赏景物,知心情”。要想通过这一关,可得按照要求来做,看看它的要求有什么。谁来读一读自学要求?(师出示)
  (1)自由默读三则材料。(2)用圈圈出文中写了哪些景物。(3)在景物旁边用关键词批注你的感受。
  师:我觉得这里面还有三个非常关键的词
  语,不知道你们找出来没有?
  生:我觉得这里是“自由默读”。
  师:我听到你的声音,强调的是——
  生:默读。第二个关键词是“用圈圈出”中的“用圈”,这是第二个关键词。我觉得第三个关键词是“用关键词批注你的感受”里面的“感受”,我觉得“感受”是关键词。我的回答完毕,请问同学们有什么补充或者别的意见吗?我请李佳玲补充。
  生:我认为第三个地方不是“感受”,而是“批注”我们的感受。
  师:你们同意谁的观点?
  生:我同意李佳玲的观点。
  师:同意李佳玲观点的同学请举手,(生举
  手)大部分都同意她,请放下。对,第三个要点,必须要做——
  生:批注。
  师:而且要用关键词来批注。要求明确了
  吗?现在拿出“学力单”开始自学。时间两分钟。
  (师出示自学要求和三则材料,生默读、圈画、批注,师巡视。)
  师:好了,时间到。谁来分享一下你刚刚的自学成果呢?
  2.分享材料一
  生:材料一,我觉得景物有:天可爱,那么明朗……
  师:你的感受——
  生:我的感受很美。谁对我有补充?我请文乔治帮我补充。
  生:我对李响的补充还有这里,“使我总想
  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这里我感受到老舍来到草原十分愉快。我说完了,请问谁还有补充?我请蒲弘儒帮我补充。
  生:我同意文乔治的感受,不过我觉得这里有个景物他还是没有找到,在第一句话,“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我觉得“草原”也是景物。我说完了,请问同学们还有补充或者不同的意见吗?我请张陈扬来对我做补充。
  生:我不同意蒲鸿儒的补充,因为草原已经概括了所有的景物,所有的景物都在草原,所以“草原”不应该是景物。我的回答完毕,请问谁对我还有补充?
  师:这是你的想法,请坐下。大家分享的第一则材料,总的说,让人感觉到什么?
  生:十分愉快。
  3.分享材料二
  师:后面还有两则,谁愿意来分享一下呢?
  生:我找到的景物有暮色,还有岩石跟天上。我的心情是感受到当时非常恐惧。我的回答完毕,请问谁还有补充?我请孙艾琳帮我做补充。
  生:我同意黄境鑫的观点,我对黄境鑫的补充是:我觉得景物还有星星。我的回答完毕,请问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吗?我请彭瑞来。
  生:孙艾琳和黄境鑫已经快找完了,但是还有一个没有找到。我觉得景物还有悬崖。我的回答完毕,请问谁有别的想法或补充吗?我请吴润丰来对我做补充。
  生:我同意彭瑞的观点,但我对黄境鑫的观点有反对。我觉得暮色不应该是景物,暮色的意思就是很晚的时候。
  师:你们平常接触过暮色吗?谁来说说,你觉得暮色是——
  生:我觉得暮色就是森林里的晚上。
  师:森林里的晚上叫暮色,其他地方的晚上就不叫暮色了?
  生: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想好,请问谁能帮帮我?我请杨丽萍来帮我。   生:我赞同彭瑞的观点,但是他说得不是很完善,我认为应该是指晚上的景色。
  师:请坐下。暮色指夜幕降临时候的样子,所以它也是——
  生:景物。
  师:这个时候,暮色开始怎样?
  生:四合。
  师:四合就是慢慢地合拢,开始越来越——
  生:晚了。
  师:天色越来越晚了,所以我们从这里才感受到它的什么?
  生:恐惧。
  4.分享材料三
  师:还有一则,谁再来分享一下?
  生:我觉得里面的景物有长安街,还有白
  花,还有灵车。我的回答完毕,请问谁对我有补充?我请杨天霖。
  生:我觉得还有人行道和人们。我的回答完毕,请问谁对我有补充?
  师:人们是景物吗?
  生:不是。
  师:宋嘉铭你来说说。
  生:我反对刘浩天的说法。我觉得灵车应该不是景物,还有黑纱。我的回答完毕,谁对我有补充吗?我请罗振强帮我补充。
  生:宋嘉铭虽然找到了,但是还有一个他没有找到的,还有“天灰蒙蒙的”。
  师:更重要的应该关注到周围的——
  生:景色。
  师:天是怎么样的?
  生:灰蒙蒙的。
  师:而且让人觉得——
  生:又阴又冷。
  师:所以你从中感受到的是什么呢?
  生:我从中感受到人们非常失落。我的回答完毕,我请邹伦杰。
  生:我同意杨汶婧的想法。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从中感受到人们很失望。
  师:失望?我请魏宁键来帮他说一说。
  生:我不同意邹伦杰的观点。我认为这个时候人们的心情应该是沉痛、伤心的。
  师:能具体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因为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佩戴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灵车开来的方向,从这里能感受到沉痛。
  师:所以这里的景物是为了衬托人们心情的——
  生:沉痛和悲伤。
  5.对比发现
  师:对比这三则材料,你们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生:我的发现是:材料一给我们的感受是愉悦、开心,材料二给我们的感受是很恐惧,而材料三给我们一种悲伤、沉痛的感觉。我的回答完毕,请问谁对我有补充?我请杨丽萍帮我补充。
  生:我认为高云龙说得很好,但是我觉得他说得太多了,我能给他简略一点。我认为材料一、材料二还有材料三都是以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情。
  师:也就是说,不同的景物可以写出——
  生:不同的心情。
  师:难怪中外的作家都喜欢用这种方
  法,即借用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种写法就叫作“借景抒情”。(板书)
  师:到现在,我们顺利闯过了第一关,所以只要放轻松,闯关很容易的。那我们就一鼓作气进入第二关:品古诗,悟诗情。
  第二关:品古诗,悟诗情
  1.学习《春望》
  师:今天,我给大家请来的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出示杜甫的图片)认识吗?
  生:杜甫。
  师:杜甫在运用景物表达心情方面堪称一绝,不信,我们来看一看。(出示《春望》) 谁想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
  生:我读完了。请问谁比我读得好?我请孙艾琳。
  生:我觉得我能比廖鑫月读得更好。(有感情地读)
  师:你读得是比她更好,更有感情了。那我要问问你,你觉得你从这首诗里面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杜甫有决心。请问谁有不同的意见吗?我請李瑶欣圆。
  生:我觉得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很伤心。我是从“恨别鸟惊心”这里体会到的。我说完了,请问同学们有什么意见或补充吗?我请王旭来帮我做补充。
  生:我对李瑶欣圆的补充是:应该是杜甫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他的国家被毁灭了,他心里感到十分沉重。
  师:你觉得这首诗的哪些字是在写他的心情呢?
  生:我从“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和“恨别鸟惊心”中的“恨”字感受到了。我请罗振强来帮我补充。
  生:我觉得还可以从“恨别鸟惊心”中的“惊”字感受出来。我说完了,我想听听杨丽萍的意见。
  生:我总结一下王旭还有罗振强的,我
  认为他们说得都很对,但是还有一个字他们没有提到,就是“感时花溅泪”的“感”。
  师:她找到的是“感”,刚才有同学说到是“恨”,(圈出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可以明显感觉到这首诗是在写杜甫的——
  生:心情。
  师:那如何来理解“感”和“恨”这两个字的意思呢?
  生:我的理解是感觉到花都在流泪。
  师:也就是说你理解的“感”字是“感觉”,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的。我说完了,请问谁有补充?我请孙艾琳对我补充。
  生:我有自己的想法:我觉得“感”是感到花都在流泪了。我的回答完毕,请问谁有补充吗?我请彭瑞帮我做补充。
  生:我觉得这个“感”应该是感动的意思,自己感动的时候,他会觉得花都在为他流泪。我的回答完毕,请问谁有别的想法吗?我请张陈扬。
  生:我不同意彭瑞的意见,因
  为“感”就是指感觉。
  师:这是你的想法。刚刚大家都发表了自己对这个“感”字的理解,不光你们,我们每个人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有这样的理解,是根据我们自己的感觉来理解的,但是少了一点。这首诗是有写作背景的,如果你知道它的写作背景,可能你会有不同的感受。(出示写作背景)自己默读写作背景。
  师:(看到彭瑞举手)彭瑞,你刚才理解的“感”是什么?   生:是感动自己,有心情的。
  师:那现在读了它的写作背
  景,你觉得呢?
  生:我觉得还是感到吧。
  师:我们来看一下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者写于安史之乱之后,面对国破家亡的时候写下的,这个时候他看到的长安城还是繁华的吗?现在变成什么样子了?
  生:他现在看到的长安城是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
  师:那你觉得这个时候他的
  “感”应该是——
  生:非常悲痛的心情。
  师:那就是很伤感、伤心,是这个意思吗?(生点头)那我们再来看看“恨”,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中,你能感觉到他的“恨”吗?这个时候,安史之乱带来了一场战争,杜甫怎么样了?
  生:杜甫被叛军俘获了。我的回答完毕,请问谁有补充?我请魏宁键。
  生:我觉得钟晏妮说得非常完整,但我有自己的想法。杜甫被叛军俘获,身处沦陷区。我的回答完毕,请问哪位同学还有补充吗?
  师:我听到他说身处沦陷区。
  这个时候,我们还有一个细节要注意,他是只身一人去干吗?
  生:投奔朝廷。
  师:那就说明他和他的家人怎么样?
  生:分离了。
  师:什么带来的分别?
  生:安史之乱。
  师:这场战争带来了他和亲人的分别,你觉得这里的“恨”——
  生:我觉得这里的“恨”不仅代表他恨安史之乱把他搞得国破家亡,而且还代表了他对……唐朝……
  师:慢慢说,对唐朝的什么?
  生:对唐朝腐败的恨。
  师:哦,是这样的,你看对国家的恨也出来了。还有没有?彭瑞你再说说。
  生:何霖也是答到了一部分,
  但是我对他还有补充。这个“恨”,还有对侵略者、对战争的恨。他恨战争把自己和家人分开了,他更加恨叛军把自己的国家打得七零八落。我的回答完毕,请问谁有别的想法吗?
  师:此处应该有掌声。
  (生鼓掌)
  师:对啊,战争让杜甫只身一人投靠朝廷,这个时候他和亲人分开了,这个恨还有就是离别之恨。这样的杜甫他的“感”、他的“恨”你现在感受到了吗?那就带着你自己的感受再自由读一读这首诗。
  (生自由朗读)
  师:这时候的“感”和“恨”是通过怎样的景物来表达的呢?
  生:我觉得作者是通过花和鸟来表达的。
  师:你能具体说说吗?花在
  干吗?
  生:花好像在哭了一样。
  师:用他的话说。
  生:花溅泪。
  师:你还没有说完,你刚刚还说到鸟。
  生:鳥是鸟惊心。我说完了,请问谁有补充吗?我请张陈扬来补充。
  生:我觉得还有草。
  师:草木深。
  师:这些景物,花都在为他——
  生:流泪。
  师:鸟的叫声也让人心惊,因
  为他和家人分别了。所以,你看这六个字,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当时饱受离别之苦的杜甫,也让我们感受到忧国忧民的杜甫。让我们把这种对杜甫的理解,还有杜甫对这首诗的情感融入进来,再来一起读一读这首诗。《春望》,起。
  (生齐读)
  2.回顾《江畔独步寻花》
  师:后来,杜甫几经周折来到了成都,在成都建起了一座草堂,就是有名的——
  生:杜甫草堂。
  师:他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常常会去赏花,于是就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出示:《江畔独步寻花》)谁想来读一读?(指名读)
  生:我读完了,谁能比我读得更好?我请侯尹晗。
  生:我能比陶晨读得更好。
  师:那就声音再大一点。
  (生大声读)
  生:我读完了,谁能比我读得更好?我请孙艾琳。
  (生有感情地读)
  师:你从她的读中体会到什么?
  生:我从孙艾琳的读中体会到杜甫很开心。
  师:能具体说说吗?他开心的时候看到黄四娘家的——
  生:花。
  师:花怎么样?
  生:花满蹊。戏蝶时时舞,娇莺恰恰啼。
  师:今天这节课你终于敢举手回答了,非常好!花除了满蹊,还单独用了一句话来说,叫——
  生:千朵万朵压枝低。
  师:除了写它,还写了——(指诗句)
  生: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师: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一种什么心情?
  生: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愉悦、开心的心情。
  师:那就带着愉悦、开心的心情,自由读一读这首诗。
  (生自由读)
  3.对比探究
  师:我们来看看这两首诗,(出
  示两首诗)对比对比,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春望》是杜甫在伤心时写下的,而《江畔独步寻花》是杜甫在开心的时候写下的。我的回答完毕,请问谁还有补充?
  师:你找一个还没有回答过问题的来说说。
  生:我请曾丽颖来做补充。
  生:我对何晏辰的补充是:这
  两首诗都是在用景物来表示诗人的心情。
  师:能具体说说是什么景物吗?
  生:《春望》写的是有花还有鸟,《江畔独步寻花》写的是有花、戏蝶还有娇莺。我的回答完毕,请问谁对我还有补充?我想听听李跃皓的补充。
  生:我觉得他们还有一点没有找到。第一首诗是忧国忧民,第二首诗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
  师:他们在表达自己心情时用到的景物有哪些?第一首诗有——   生:花溅泪和鸟惊心。
  师:第一首诗有花,第二首诗有花没?
  生:(齐)有。
  生: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想好,
  请问谁能帮帮我?我请彭瑞来帮
  帮我。
  生:第一首诗有花,第二首诗也有花。
  师:但是呢——
  生:但是却衬托出了两种不同的心情。现在,我想问一问大家:为什么同样的景物衬托出的却是不一样的心情呢?
  师:啊,这个问题有难度。
  生:我请魏宁键来回答。
  生:我来帮彭瑞解决这个问
  题。为什么这两首诗都在写花衬托出的心情却不一样呢?这正是因为当时的写作背景是不一样的。《春望》这首诗是杜甫写于安史之乱的时候,他带着忧国忧民的情感。而《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它表达了一种愉悦、开心的心情。我的回答完毕,请问谁还有补充吗?我请杨丽萍来帮我补充。
  生:我认为魏宁键说得非常完整,但是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认为这里不仅有关于写作背景,还有关于诗的题目。
  师:和题目有关,这是你的想法。刚才魏宁键已经说得很好了,写作背景不同,所以人物的心情就——
  生:不同。
  师:就是因为人物的心情不一样,所以同样的花、同样的鸟在他笔下写出来的两首诗是截然——
  生:不同。
  师:这就叫作“景由情生”。(板书:景由情生)现在我们就找到了“一景一物总关情”的真谛所在。
  师:第二关有一定难度,大家齐心协力闯过了,非常好。现在有信心进入第三关吗?
  生:有!
  第三关:用景物写心情
  师:我们来看第三关:用景物写心情。(出示练笔要求:①用以下景物表达心情:太阳、空气、小鸟、树、花。②同桌商量,一人写一个情景。)谁来读一读要求?我要找个没有举过手的同学。(指名读)
  (生读)
  师:谢谢你的朗读!现在迅速和同桌商量,然后开始你的创作。
  (生同桌商量)
  师:最快的一组是这边的,已
  经开始动笔了。
  (生练笔,师巡视。)
  师:如果同桌都写好了,就帮他改一改。
  师:现在,我找到了同桌已经改好的片段。都把笔放下来,我们都来当当小评委,看看他有没有写到刚才说的景物,有没有表达出他的心情。请你来读一读你的。
  生:(读自己的习作片段,略)请问谁对我有意见吗?
  师:你要听大家的意见,不要听表扬,是这个意思?
  生:嗯,我请彭瑞。
  生:我觉得李亚函写得非常
  好,感觉就像《散落的钞票》里面最后的一个自然段那样,表达出了自己的心情。
  师:你觉得他哪里写得好?用这个笔去画一画。
  生:(走上讲台,一边画一边说)你看“花儿都在向我微笑”,这多么美、多么开心的一幅画面。“树在向我招手,迎接我回家”,大家说,你们感受到了李亚函的这种开心和愉快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最后再给一个机会,你还想听听谁的?
  生:(笑)我还想听听王旭的。
  生:我也觉得李亚函写得非常好。我从“太阳高高地照着我,一身温暖”中的“温暖”这个词感受到了愉悦的心情。
  师:请问大家对他还有补充
  吗?待会下课再给他说好不好?我们时间有限。我们再来看一下他的同桌的。请你读一读你写的。
  (生读)
  师:你想听听大家的意見呢,
  还是听大家的表扬呢?
  生:我想听听陶然琪的意见。
  生:我对她的意见是:“鸟儿的叫声让人受不了”可以改成“鸟儿的叫声真叫人厌烦”。
  师:最后一个机会再给你。
  生:我想听听张陈扬的意见。
  生:我对李瑶欣圆的意见是树和花应该分开写,因为这样可以表达得更具体一些。
  师:李瑶欣圆,你觉得呢?
  生:我觉得张陈扬说得非常
  好,我接受他的意见。
  师:那下来的时候就改一改,
  好不好?很多同学都还想再展示,我们下来的时候再展示。
  三、课堂总结
  师:现在,谁来说一说:你现在对“一景一物总关情”是如何理解的?还没有回答过问题的,示意我一下好吗?
  生:我现在感受到“一景一物总关情”的意思是每一个景物、每一个物体都能衬托出人物的心情,愉快或者伤心。
  生:我不同意吴润丰的想法。
  并不是每一个景物、每一个物体只能表达开心和伤心,我觉得应该是每一个物体和每一处景色都是可以表达出感情的。我的回答完毕,请问谁有不同的想法吗?
  师:你总结得太好了!
  (生自发鼓掌)
  师:任何景物都能表达任何
  的心情,所以一景一物——(指
  板书)
  生:总关情。
  师:那就把这节课的收获应
  用到以后的学习当中,好不好?
  生:好!
  师:下课!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学校)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课前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前置学习单作为学生课前预习的学习指引,指的是以课标为准则,以每课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依据设计的呈现在纸上的具体预习条目。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方法完成学习单上的任务,能够形成对新知识的初步认知,有准备地进入课堂,进而令课堂学习更具针对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一、探究缘起  1.“本真语文”呼唤前置性学习  “本真语文”强调关注学生主体,倡导“学为中心”,促进学生
一、让每一寸空间都成为学习的资源  2011年,48岁的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出版了《虎妈战歌》一书,很快登上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引发了中西方教育热烈的争议。两种来自不同文化空间的教育立场的对话和冲突,证实了社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不同。我无意对中国虎妈式的“捆绑”教育手段与西方民主式的“容忍”态度作出非此即彼的判断,因为不同的理念和方式,背后是不同的教育立场。  但纵使世界上的教育立场千千万万
离开钢筋水泥混杂的现代化城市,孑身一人来到静谧祥和的乡村小学支教,于我,是别样的經历与感受。矗立在眼前的是一所崭新的校园:灰白砖楼的设计,四合院式的建筑,庄严气派。听说,这里是“桑美”台风重创后重建的新校址。快步来到我所支教的班级,摄入眼帘的是雪白的墙壁、油亮的方形桌凳,而那一双双单纯的眼眸,就像任何一部失学儿童电影中聚焦的画面——无邪的眼睛,久久地定格在我心中。  那天,领着孩子们学习《花钟》,
【议题分析】  “快乐”,是低年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话题。《魔语瓶》一文讲述了一只小老鼠因为一个魔语瓶,发现了自己的长处,从不快乐到快乐的故事。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提取“做自己最好”这一核心思想,再整合《小猪变形记》一书的整本书阅读,让学生去感悟体会,最终明白“做自己最好”的道理。  这一议题,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阅读、思考、表达,让学生自己领悟到“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
一、主题的确定  1.背景分析  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把识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不仅因为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基础中的基础,更因为在大语文观逐步树立的今天,我们越来越聚焦于学生的“核心素养”,越来越关注学生作为生命的个体,他们应该具有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就语文的核心素养而言,主要包括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
阅读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获取文字信息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的载体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阅读教学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引导学生学习字词,学习语言,学习表达,学习做人。我们阅读一篇课文,通常需要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的?而“写了什么”是阅读一篇课文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往,我们的阅读教学在解决“写了什么”时,最通用的方法就是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接下去就是逐段讲问。为了打破这种
一、拓读入课,揭示诗题,理解题意  1.拓读一组诗句  师:看大屏幕,谁来读一读这些诗句?(出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生读第一句)  师:你的声音中透出自信。自信的孩子最美!  (生读第二句)  师:读得字正腔圆。不错!  (生读第三句,语速有些快。)  师:告诉大家一个读诗的小诀窍:可以慢一
一说到专业成长,很多人条件反射般地会联想到职业倦怠。2018年12月,我在北京参加学习期间,有幸参加了一场教育私董会。会上,主持人首先让我们与会的30余人写下自己当下最想解决的具体问题,提交之后,大家对这些问题进行投票,投票的结果就是“职业倦怠”。交流时,与会者列举了种种现象:不愿意参加学习,不愿意讲公开课,区里比赛不报名,学习时喜欢坐在后面玩手机,除自己班上的教学工作以外其他工作都不愿接受,毕业
写景文画面感强,篇章结构清晰,句式富于变换,是很好的语言范式,具有较大的“语用教学”价值。在“以练导学”的课堂理念引领下,我们尝试建立了以下四步走的教学模式。  一、观整体,理文路  整体感知环节具有多重作用,可以帮助梳理文路,理解课文,可以训练概括能力及多种言语表达形式的转换能力,但大多数课堂将之视为铺垫环节,只为结果,匆匆过场,在此环节没有开挖出更多的语言运用价值。  “以练导学”的核心理念是
要说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和被教育界广泛重视的程度,还是先从我偶然看到的一篇对高考题目分析的文章说起吧。河北北方学院高海芳、刘宏英两位老师在《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作文探微》一文中,对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的作文命题及其特征,做了如下梳理:  2015 年,女儿举报老爸违反交通规则,表面上是考查学生对孝道文化的理解,实际上是让学生对真正的孝有自己的思考,从而达到对“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的考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