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理论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启示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c-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借鉴“破窗”理论,结合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提出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措施和对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破窗理论 高校 学风建设
  学风是学校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氛围,一种精神。良好的学风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能够作为无形的动力促使学生努力向上奋发进取,也能够产生凝聚力,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有很大的促进作用[1]。学风是否端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判断大学文化建设的水平与能力的高低[2],因此,高校都把学风建设视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关键[3]。鉴于高校学风现状和学风建设的深刻影响,2009年教育部首次设立专门机构,2011年又专门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教技[2011]1号),着力监管高校学风问题[4]。本研究依据“破窗”理论,对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破窗”理论的含义
  “破窗理论”(Broken windows theory),由美国政策科学家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Wilson)与美国犯罪学家乔治·凯林(George L·Kelling)于1982年率先提出(“Broken Windows”,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就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就如同一幢大楼的某个窗户玻璃被打破后,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那么最后整幢大楼的玻璃都会被打破,它反映的是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引导作用[5-7]。这一理论的根源在于要掌握“源头”,控制“第一”,即第一块“被打破的玻璃”要及时修复,第一个“打破窗户”的人要得到应有的惩罚,否则“玻璃”会接二连三地被打破,事态也会越来越难以控制。由此不难发现,不良的风气、不好的行为,一旦有人开头,若不加控制,则会诱发多数人有意行为的发生,最终呈现出最大化倾向,使管理出现混乱无序状况。基于对上面理论的简单介绍,将这种理论和启示用于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中,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学风建设面临新形势
  (一)高校学风现状。
  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部分学生学习目标缺失,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舞弊,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已成常态。一项关于高校学风状况调查的结果显示,只有54.3%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做好了规划;20.4%的学生表示对学习无所谓;50.4%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非常被动;48.4%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同学和朋友经常逃课;51.3%的学生承认自己“偶尔逃课”,其中经常逃课的学生占23.4%;能独立、按时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学生只有38.2%;15.4%的学生“发现同学作弊未被发现,就想效仿”;33.2%的学生每天玩网络游戏和上网聊天超过3小时;60.5%的学生把考试前突击作为通过考试的主要途径。对于上课任意迟到、早退、无故旷课、逃学、沉湎于网络游戏、玩扑克、热衷谈恋爱和搞营销、互相抄袭作业、考试舞弊等各种荒废学业的现象,有78.4%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8]。
  (二)高校学风现状主要原因分析。
  影响高校学风的因素有很多,其主要影响因素可归为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师资方面
  自高校扩招以来,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长,而相对于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高素质教师数量的增加明显落后,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此外,由于市场经济影响,部分高校教师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教书育人的传统师德观念逐渐淡化,敬业精神缺乏,不注意自身修养和学术水平的提升,热衷于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第二职业中获取高额经济收益,而不愿意在教学、科研工作上投入时间和精力,影响良好学风的形成。
  2.学习环境方面
  影响高校学风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社会大环境方面,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身份所能凸显出的就业竞争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影响,部分学生甚至对继续学习的意义产生怀疑。二是校园小环境方面,资料显示,部分高校存在实验仪器、教室等教学硬件资源不足的情况,再加上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上存在的传统不足,使得良好学风的形成受到很大制约。
  3.学生主体方面
  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学生在学习动机、心理、能力、态度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并直接对高校学风产生显著影响,如学生由于环境适应性引发的学习困难现象;由于心理承受力诱发的畏难、厌学情绪;由于个人情感产生的荒废学业现象;由于专业思想不稳定或就业信心不足导致的学习热情低下现象。
  三、“破窗”理论对改进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启示
  “破窗”理论是一项重要的教育理论,对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启示十分深远,为改善高校学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认识,理清思路,以“破窗”理论为基础,结合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现状和特点,努力构建一体化、全方位的“四位一体”教育模式。
  (一)加强政策宣传,形成教育预防机制,使学生不想“破窗”。
  高校要进一步重视对各项管理制度的宣传,积极构建多元的教育预防体系,努力使责任意识、法规意识“入脑、入心”,发挥思想教育的长效作用,并最终对学生思想产生影响,使学生不想也不愿“破窗”,预防第一扇“破窗”的出现,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预防措施主要有三点,一是拓宽宣传途径,借助网络等宣传渠道,增加对校纪校规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提升学生和其他群体对学校教学政策、管理制度和学生行为规范的了解和重视程度。二是注重分类指导,实行个性化宣传,如可针对1-4年级同学的成长特点,制订不同的宣传教育方案,做到教育活动因人而异,提升宣传工作的整体实效。三是丰富宣传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宣传教育,增强同学的纪律观念、诚信意识、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学风建设的社会影响。
  (二)打造管理队伍,构建监督机制,使学生不能“破窗”。   一是要理顺体制、机制,注重管理队伍建设,落实校院二级管理,开展学院德育评估和学生工作期中检查,充分调动学院在学风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校-院”两级组织和“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三支学生管理队伍的作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具体管理者和指导者,而学生干部是老师的助手,在学生工作中起辅助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两级”组织的管理作用和“三支”队伍的监督作用,对可能影响良好学风建设的人和事进行重点关注,不留监管视角,对违规现象做到“尽早发现苗头,尽快阻止发生”,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形成对不良现象“人人喊打”的局面。二是要全面提升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学生管理干部和相关工作人员要充分理解自身的岗位职责,了解工作内容和服务对象,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技巧,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由于大学生都是成年人,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心理辅导、日常管理和纪律处分时一定要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在与同学交流时要把同学视为平等的交流对象,在批评教育时要注意以理服人,在处理问题时要注意制度和策略。总之,就是要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思想为指导,以“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工作理念,努力做到“对学生要有礼貌,对工作要有思路,对困难要有办法”,处理问题有理有据,杜绝粗暴批评和人格侮辱,防止对立情绪的产生和矛盾的激化。
  (三)注重制度落实,运用惩戒警示机制,使学生不敢“破窗”。
  以制度进行管理是高效的管理方式,高校为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都会依据自身特色,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各类规章制度,制度制定后如何充分贯彻落实相关制度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要做好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就是要做到对考试舞弊、无故旷课等违纪、违规行为和不良学习态度的“零容忍”,要使违规者的违规成本远远大于违规收益。研究表明构成制度的要素有三个,分别是: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与文化-认知要素,这三大要素对于个体行为的约束力量按上述三者的排列顺序由强变弱。换言之,制度所具有的强大规制性力量,对个体行为起到强制性的规训作用,由此形成了群体之间的规范性行为和与制度相关的“文化-认知”模式。通常情况下,一项制度失灵,首先是从制度的规制性力量被毁坏开始的,被毁坏的制度将不再对组织内的个体形成有效的威慑与引导作用,由制度衍生的其他要素也会随之开始衰落,最后导致制度整体失灵[7]。因此,在开展相关工作时,要严格按照制度办事,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威慑力。对违反学校规定的行为和个人,在事实清楚的条件下,一方面,要及时、严肃地公开处理,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班会等集体学习时间,将发生的不良现象作为会议主题或案例,组织同学进行分析、讨论,帮助同学由感性的被动受教育者,转变成学风建设的宣传者和监督者,发挥惩戒和警示作用。反过来分析,如果面对作弊、旷课、迟到、早退等违规事件和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不良学习风气,学校、老师没有及时进行引导或处理,制度的规制性力量就会失去作用,那么构成制度的其他要素也会像“多米诺”骨牌那样依次倒掉,不再发挥作用,并最终造成“破窗”效应。
  (四)改善环境,形成良好氛围,发挥“补窗”机制。
  学风建设是一个潜移默化,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不断积累强化的过程。学风建设的实效是多维因素影响的结果,高校的学风状况既受到学生个体的生理特性和主观努力等因素的影响,又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要加强高校学风建设,还要充分发挥外界客观因素的作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联动机制,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学风建设的合力[9],积极发挥“补窗”作用。主要措施有五点:一是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学风是一个学校精神面貌的体现。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环境,会对不文明行为产生无形的约束力,进而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10]。二是配齐校院硬件,对于部分办学资源紧张、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到位的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基础建设的工作力度,加快建设步伐,改善学校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操场、体育馆、篮球场、足球场、游泳馆等生活和文体设施条件,美化校院环境,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三是加大师资引进和培养力度,以教风促学风,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引进高水平的教师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增强专业认同感,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四是构建实习实践平台,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寻求社会资源,缓解学生的就业顾虑,如可通过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和与用人单位签订“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方案等途径拓宽就业渠道,改善就业环境,为学生就业保驾护航,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五是要在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基础上建立激励机制,包括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组织发展、评奖评优、保研推优、就业推荐等方面,促使学生更加重视专业学习,积极投身到学风建设中。
  参考文献:
  [1]于芳,陈兵.以竞赛促学风,以学风促就业的探讨与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4):121-122.
  [2]田建国.以文化之魂引领学风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1.
  [3]盛加林,王芝兰.从学生工作的角度看加强学风建设[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4(2)16-17.
  [4]郭建锋.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系统化维度探析与平台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2010(4):26-29.
  [5]陈小波.破窗理论与社区治安[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5):59-60.
  [6]破窗效应[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689
  3.htm?fr=ala0_1_1.
  [7]李侠.“破窗效应”和学术诚信[J].科技导报,2011,29(28):81.
  [8]易宁,丁小华.高校学风状况的调查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6(2):210-212.
  [9]吕平,张瑞.高校学风建设联动机制探析———以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为视角[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10-11.
  [10]尧义,刘真.大学生学风状况与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6(3):46-47.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重中之重课题“林学本科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JSJG007)。
其他文献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学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教学管理模式是指一种教学管理活动的特定方式,在教学活动的形式、手段、措施方面形成一种不同于其他教学活动的特征。澳大利亚国立大
<正>2010年以来,广西区政府加快"14+4"产业体系建设,坚持产业优先发展,全力打造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
备受瞩目的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路线图终于出炉。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明确,将中央和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金
序前说明:由我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于1990年和1993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第1版和第2版后,被许多高等院校选用为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教材。2002年出版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的增多与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增长速度不相协调,就业形势日渐严峻。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并没有因此而降低。要走出目前的就业困
税收执法的刑事风险,是指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税收执法过程中因税收规范性文件及程序等存在缺陷,通过作为或不作为方式,故意或过失地严重侵犯某些法益,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
目前,自学考试总体规模呈明显下滑趋势,而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仍然保持着一定规模,自学考试由于通过率低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而处于劣势地位。同时,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由于管理不严、文
本文以南京市H外来务工子弟学校为例,分析南京市流动儿童所享有的教育机会,探讨其遭受教育不公平状况的原因,特别是来自地方政府的原因,以更好地理解流动儿童在教育中所受到的社
比较研究表明,在无干扰因素存在的条件下,铜离子选择电极可用于测定土壤或多成分水体系中的Cu~(2+)离子活度。
不同耕作和轮耕制对作物产量反应的信息对决定一个区域或地区特定生产系统的适应性是必要的。本试验旨在确定玉米单作和玉米-大豆轮作情况下,连续耕作和轮耕顺序对残茬复盖,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