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名师”马爱灵:坚守教育初心的领航者

来源 :山西教育·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67329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日里,我常常听到学校的语文老师们谈到杏花岭区教科研中心的语文教研员马爱灵老师,说她点评老师们的课既专业又充满亲和力,说她为人真诚、随和、谦虚,没有特级教师的架子,这让我不禁对这位马爱灵老师有些好奇。初识马爱灵老师是在杏花岭区首届名师教学思想研讨会上,她提出了自己的语文教学主张,即“培文化自信之根、固言语智慧之本、播阅读修为之种”,给在场的语文教师们带来了很多启迪。有情怀、有思想、有内涵,这是马爱灵老师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

一封信一份初心


  2020年春天,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学校只能通过网络开展教学。开学的第一周,老师们为了当好一个称职的“主播”,忙着学习使用各种录播设备,忙着制作课件,忙着搜集各种可以利用的课堂教学资源。“这种线上教学方式,学生能学好吗?”“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这么多,线上教学要求一节课15分钟,怎么可能完成呢?”一时间,所有老师的思想和目光都聚焦在了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上。
  2月14日是开学第一周的周五,我看到微信朋友圈中全在转发马爱灵老师致小学同行教师的一封信。她在这封信中启发老师们去思考:“灾难面前,我们的教育最大的作为是什么?我们应该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学会感受这个伟大的国家和温暖的世界,让学生学会反思灾难背后的教训,懂得灾难当前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我们不要把思想仅仅锁定在知识上,那样学生的视线也只能停留在课本上。突如其来的疫情禁锢了我们的脚步,但我们不能让它禁锢了孩子们的眼睛、大脑和心灵。教育需要这样的时机,没有什么比正身在其中更能触及他的心灵。”一句句真诚的呼唤,不断叩击着老师们的心灵,冲击着老师们的思想。
  这封信给了老师们很好的建议和指导,读着这封信,我深切地感受到这字里行间马爱灵老师那种急切的心情,那种殷切的期许和她身为教育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把马爱灵老师的这封信转发到工作群,在教研活动的时候,让老师们谈对这封信的认识、感受,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育人”的任务。经过研讨,我校调整了教学实施方案,制定星级课堂监测表,把师生健康与当下教育结合起来,作为抗疫期间最好的课堂呈现给学生、家长。

一堂课一份情怀


  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課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杏花岭区率先开展了思政课程建设的研究。但是,什么是主题思政?主题思政课究竟该怎么上?主题怎么确定,材料怎么选择,活动怎么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萦绕在老师们的脑中。为此,杏花岭区教科研中心全体教研员带头做主题思政示范课,马爱灵老师为全区语文教师作了示范课《诗词中的家国情怀》,这堂课真是震撼人心,赢得了与会教师的高度赞誉。
  课堂上,她从唐代诗人杜甫《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作为切入口,从诗词谈到诗人的家国情怀。并以此上下延伸,上至3000多年前的《诗经》《楚辞》中的经典爱国诗句,下至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陈毅笔下的家国情怀,再至2019年4月为四川凉山森林大火中牺牲的英雄谱写的《满江红》,整节课的设计主题鲜明、思路清晰,内容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厚重的家国情怀成为一节课的灵魂。课堂的最后,当学生们慷慨激昂地齐诵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片段时,我相信家国情怀的种子已播撒在每个孩子的心中。
  更令人钦佩的是马爱灵老师整堂课所表现出的情感投入,激情澎湃,非常具有震撼力、感染力,在场的每一位老师无不感动。她谈古论今,引经据典,深厚的文化底蕴令老师们啧啧称赞。示范课上,来听课的老师挤得满满的,会场的门都关不上,连门外的平台上都站着听课的老师,课结束时会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马爱灵老师的课就像给迷茫的老师们开启了一扇窗,大家深受启发。学校就这次听课进行专题教研,认真学习马爱灵老师主题思政课授课的方式,并作为授课的样本学着做。慢慢地老师们有思路了不畏惧了,思政课也生动活泼地在杏花岭区的各个学校开展起来。

一个群一份责任


  除了教育方向的引领,马爱灵老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也是老师们的好伙伴。疫情其间,杏花岭区教科研中心的教研员们每个人都建立了自己的学科钉钉群,为老师们送来了“及时雨”。每次马爱灵老师在她的语文学科钉钉群开展中研班活动,老师们都觉得收获满满。
  在老师们为线上教学质量忧心时,马爱灵老师录播的《用好三张清单提高教学实效》微讲座给老师们提出了操作性很强的教学建议;平时的教学遇到困惑,只要有老师在钉钉群提出问题,马老师都会耐心解答、认真回复;5月18日复课之后,马老师又针对如何做好线上线下的衔接为老师们排忧解难;进入复习阶段,“复习指南”又随时跟进。我们能感受到马爱灵老师在急老师们所急、想老师们所想。老师们都说马老师真是我们的好伙伴,教育教学路上的带头人,有她给我们引领方向真好。
  培育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我们教育人始终不变的追求。我们需要像马爱灵老师这样的坚守教育初心的引领者,更会朝着她的方向不断努力前行。
  (作者单位:太原市杏花岭区杨家峪街道伞儿树小学)
其他文献
开展以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生产性活动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能够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社会生产性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到生产一线参与和体验生产劳动的过程、感悟生产劳动的价值的劳动教育情境。  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依托珠三角地区稻作农业生产基地实施学农课程已有2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完善的知识架构和操作形式。学校将学农课程的目标与内容设计为三大模块。一是学习我国传统水稻种植的生产流程,从“选
期刊
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凭着兴趣爱好,在自然状态下有所触发、有所获得、有所启迪。  真实让学生遇见未来。要将研学范围扩展到广阔的社会生活、自然世界中,不仅仅只是名胜古迹或者烈士陵园,还应该有历史人文胜地、自然文化风光,甚至可以是生产生活场景以及街巷、村落、原野等等,内容上可以涵盖路线设计、乘车买票、采摘种植、生活自理。通过真实的体验让学生感知社会、
期刊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改从2001年开始,至今已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新课改的内容很丰富,学校的课程开设、课程标准、教材开发、教学目标都有了深刻的变化,体现了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先进理念,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本质特征。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提高能力的主渠道。陈宝生部长指出:“课程不变,教育就不变,教育不变,学生就不变,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同时,陈宝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越来越倾向于开阔孩子们的眼界,倾向于将书本上的知识落实到实践中去,以便做到真正的“吸收”。  近年来,研学旅行逐渐延伸成为行走的课堂。通过研学旅行,可以让学生们换一种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乃至学习思维。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作为一种旅行和教育结合的新模式,研学旅行无疑具备了这一特质。读书与行路,相辅相成。  时下,“研学旅行”已经被炒得火热,但研学实践
期刊
教育,不只是一份职业,它更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有这样一句话:“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我想,这应该是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办好每一所学校,除了政府的支持,师生的努力,家长的配合,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校长。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名好校长,必然投入了数不清、说不完、道不尽的教育智慧和情感。做校长,要有沉静执着、无比真诚的
期刊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体验式、实践式教育方式,在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中小学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有些学生随意践踏草坪、翻越栅栏、强行插队、乱扔垃圾、不服从教师的组织和安排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不利于研学旅行目标的达成,还会在无形之中削弱学校德育教育的影响力。  众所周知,我国中小学以德智
期刊
近年来,关于研学旅行的负面新闻报道屡见报端,给学校和家长都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负担。但是事实上,学校每次举办研学旅行都是小心翼翼,不仅要向上级申请,还要让家长、孩子签订相应的各种保证书。因为研学旅行过程中一旦出现安全事故,轻则相关领导、学校、教师要受处分,重则要撤职查办。于是,很多地区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学校把学生带到相应的地点,拍摄完报道的镜头,就赶紧把学生带回,这样不仅安全系数大,而且会有照片留
期刊
研学旅行是一种形式新颖的学习方式,通过边旅行边学习积累的方式达到学习的目的。在实际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首先,学校在研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和地位。研学旅行的方式、路线、时间跨度、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等等,都應该由学校率先拿出详实、具体和操作性强的活动方案,尤其是外出之后,可能会遭遇的一些偶发性事件的应急预案,一定要足够周全和详尽。当
期刊
初心如磐,践行笃实。阳城县八甲口中学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积极组织党员教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理论知识真正入脑、入心。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担当,真抓实干,精准发力,把初心和使命写在岗位上,全力推进学校各项重点工作,走出了一条党建与教育教学工作齐头并进、互促共赢的新途径,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效
期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扬鞭奋蹄,钻研业务,以呕心沥血的执着和初心造就了家乡教育的传奇;他爱生如子,用自己对教书育人的满腔热忱谱写了一曲为师之歌。  他是赵延海,一位在杏坛躬耕30载的人民教师。1988年,他被分配到绛县职业高中工作,从踏上教师岗位的那天起,他就带毕业班的语文、政治两门学科。期间他曾到省委党校、省委团校脱产学习,1996年从省委党校毕业后,被调到了绛县高级中学校。从此,他扎根于这所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