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丰富学生的词汇。让学生在反复的听,说和纠错的过程中,在感知事物的形象,人物的动作中,建立鲜明的表象。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从审题入手,运用发散思维,让学生再现头脑中的表象,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学生再把头脑中的这些表象进行整理,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从而轻松作文。
【关键词】表象;发散思维;审题;写作
身居小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最头疼的就是学生的作文。一是学生半天动不了笔,不知从何写起。二是语言贫乏,干瘪瘪的,叙述不清楚。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头脑中储存的表象较少;二是老师指导的方法欠妥。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大家探讨。
作文,实际是学生根据一定的要求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我把这个过程分为三个环节:1.帮助学生建立表象。2.再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表象;3.指导学生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教师把握好这三个环节,作文也就不难了。
帮助学生建立表象,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首先要丰富学生的词汇。学生词汇掌握的多少,必将影响其表象的质量。其次是在学生反复地听.说和教师的纠正过程中建立正确的言语听觉表象。再次是在实践活动中训练表象。一方面让学生去感知事物的形象.人物的动作,从而获得较为具体的表象;另一方面是要让学生去体验语言形象。通过这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
到小学生作文时,由于老师的指导,学生耳濡目染,再加上学生个人的实践活动,已经具有一定的表象。重在作文课上,我们如何使学生再现头脑中的表象。这是解决学生“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关键。在这个环境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冲破束缚学生思维的障碍,让学生的思绪自由飞扬,心智活动就能畅通无阻.灵敏迅速,作文也就得心应手了。
首先是运用发散思维,轻轻松松审题。发散思维是指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答案的思维。它通常具有变通性.流畅性.独创性的特点。发散思维能力强,就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提出较多的新见解.新想法;能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发散思考。学生见到作文题,不知写什么,从何下手,内心茫然。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让他头脑中的表象再现,就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我的同桌》这篇作文时,我用了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写出人们所具有的不同性格。结果写出了“助人为乐”.“热爱班集体”.“见义勇为”.“勤奋好学”.“尊老爱幼”.“知错就改”.“顾全大局”.....;“无视班规”.“自私自利”.“骄傲自大”.“不讲卫生”.“不懂装懂”.......。然后再让学生衡量自己的同桌具有哪些品格。这样,学生很快就能确定写什么,马上就有一种想写的冲动。再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春风》这一篇作文时,首先让学生说说春风具有哪些特点:春风吹来,万物复苏;春风很暖和;春风很柔和;春风吹开了花儿;春风吹化了河里的冰......。其次让学生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与春风的特点相似的地方?马上就有学生说:老师像春风,把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哺育成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妈妈对我的关心像春风一样温暖着我的心;爸爸的循循善诱像柔和的春风;老师的鼓励像春风催我上进;老师耐心教育使我改正了不爱学习的习惯,这不像春风吗?......。这样,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学生很快就进入了习作状态。
其次是运用发散思维,开拓想象空间。学生写作文咬笔杆子,内容不丰富,不具体。主要是思维不活跃,不能突破思维的某一个空间。杨初春教授在指导学生写《小屋》一文时,就以小屋为基点,让学生寻找联系物。从小屋--两边的小树--后面的大山--前面的菜园--小径--桥--桥上的人--桥下的水--水中的鱼.鸭.鹅.戏水的小孩--河边忙碌的人们--天空飞鸟等等。经他这一点拨,学生头脑中就再现出小屋及周围景象的表象,学生再根据他自己的选择,很快就描绘出了田园风光.农家乐的景象。小作者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其喜爱之情不言而喻了。这里就突破了学生思维只局限于小屋这样一个空间,学生的思维飞出了小屋,扩展了想象的空间。所以,学生能在二.三十分钟内写出四.五百字的文章来,这主要是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指导学生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在这一环节中,要把初学写作和作家创作区别开来。人教社高中实验教材主编.著名教育家--周正逵在谈到作文时,曾这样说过:“中小学生作文是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的基本要求是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我以我手写我口,只要能用文字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如实地表达出来就可以了。一般的文学创作则不然,它是作者以一定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体验.分析综合,然后加以选择.概括.提炼.加工,并通过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所以,不要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去苛求学生,只要能围绕中心,有层有序地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关键词】表象;发散思维;审题;写作
身居小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最头疼的就是学生的作文。一是学生半天动不了笔,不知从何写起。二是语言贫乏,干瘪瘪的,叙述不清楚。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头脑中储存的表象较少;二是老师指导的方法欠妥。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大家探讨。
作文,实际是学生根据一定的要求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我把这个过程分为三个环节:1.帮助学生建立表象。2.再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表象;3.指导学生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教师把握好这三个环节,作文也就不难了。
帮助学生建立表象,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首先要丰富学生的词汇。学生词汇掌握的多少,必将影响其表象的质量。其次是在学生反复地听.说和教师的纠正过程中建立正确的言语听觉表象。再次是在实践活动中训练表象。一方面让学生去感知事物的形象.人物的动作,从而获得较为具体的表象;另一方面是要让学生去体验语言形象。通过这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
到小学生作文时,由于老师的指导,学生耳濡目染,再加上学生个人的实践活动,已经具有一定的表象。重在作文课上,我们如何使学生再现头脑中的表象。这是解决学生“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关键。在这个环境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冲破束缚学生思维的障碍,让学生的思绪自由飞扬,心智活动就能畅通无阻.灵敏迅速,作文也就得心应手了。
首先是运用发散思维,轻轻松松审题。发散思维是指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答案的思维。它通常具有变通性.流畅性.独创性的特点。发散思维能力强,就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提出较多的新见解.新想法;能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发散思考。学生见到作文题,不知写什么,从何下手,内心茫然。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让他头脑中的表象再现,就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我的同桌》这篇作文时,我用了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写出人们所具有的不同性格。结果写出了“助人为乐”.“热爱班集体”.“见义勇为”.“勤奋好学”.“尊老爱幼”.“知错就改”.“顾全大局”.....;“无视班规”.“自私自利”.“骄傲自大”.“不讲卫生”.“不懂装懂”.......。然后再让学生衡量自己的同桌具有哪些品格。这样,学生很快就能确定写什么,马上就有一种想写的冲动。再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春风》这一篇作文时,首先让学生说说春风具有哪些特点:春风吹来,万物复苏;春风很暖和;春风很柔和;春风吹开了花儿;春风吹化了河里的冰......。其次让学生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与春风的特点相似的地方?马上就有学生说:老师像春风,把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哺育成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妈妈对我的关心像春风一样温暖着我的心;爸爸的循循善诱像柔和的春风;老师的鼓励像春风催我上进;老师耐心教育使我改正了不爱学习的习惯,这不像春风吗?......。这样,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学生很快就进入了习作状态。
其次是运用发散思维,开拓想象空间。学生写作文咬笔杆子,内容不丰富,不具体。主要是思维不活跃,不能突破思维的某一个空间。杨初春教授在指导学生写《小屋》一文时,就以小屋为基点,让学生寻找联系物。从小屋--两边的小树--后面的大山--前面的菜园--小径--桥--桥上的人--桥下的水--水中的鱼.鸭.鹅.戏水的小孩--河边忙碌的人们--天空飞鸟等等。经他这一点拨,学生头脑中就再现出小屋及周围景象的表象,学生再根据他自己的选择,很快就描绘出了田园风光.农家乐的景象。小作者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其喜爱之情不言而喻了。这里就突破了学生思维只局限于小屋这样一个空间,学生的思维飞出了小屋,扩展了想象的空间。所以,学生能在二.三十分钟内写出四.五百字的文章来,这主要是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指导学生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在这一环节中,要把初学写作和作家创作区别开来。人教社高中实验教材主编.著名教育家--周正逵在谈到作文时,曾这样说过:“中小学生作文是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的基本要求是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我以我手写我口,只要能用文字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如实地表达出来就可以了。一般的文学创作则不然,它是作者以一定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体验.分析综合,然后加以选择.概括.提炼.加工,并通过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所以,不要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去苛求学生,只要能围绕中心,有层有序地表达出来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