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探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建立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学生运用变化观点与平衡思想应用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学习化学兴趣乃至爱上化学学科。
【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设计;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3-0110-01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第3章第4节。本课内容以设疑、答疑、论证的方式呈现,体现了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以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应用化学原理的过程,充分展示了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能更好的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經学习了离子反应、化学平衡、平衡移动原理等,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应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问题的能力,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沉淀溶解和沉淀生成帮助学生更全面的理解离子反应和溶解平衡,变换角度看问题可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不仅从理论层面讨论分析问题,更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特点——实验探究与理论相结合,手脑并用既能“想到”也能“看到”,还能用化学原理解释实验现象的本质。根据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不仅起到引领,启示的作用,还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推手。
二、设计思路
化学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根据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中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我重新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以达到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通过沉淀实验小视频给学生体验化学的美感,激发学习的热情。亲身体验沉淀的生成,宏观辨析各种沉淀的不同颜色、状态等;指导学生进行过量NaCl溶液和少量AgNO3溶液反应后,溶液中是否还有Ag+的检验实验,与学生的已有认知形成冲突。从不同角度分析、探究问题,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自主建立、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通过设计实验探究,从宏观上更透彻的理解沉淀的生成和沉淀的溶解、转化。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学会变换观察问题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和思考,以期全面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并且学会不仅仅关注发生变化的事物本身,还要关注影响事物变化的环境。通过实验宏观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在探究中寻找证据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学自悟的能力。通过解释锅炉水垢的处理、龋齿的防治等,提高运用平衡原理的思想,感悟化学对社会环境的重要性,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常见的工业除杂流程、污水处理等技术,体会化学的社会价值及意义;从而形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分析电解质溶解度数据、水垢处理流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处理信息、运用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发展化学信息素养。
2.在体验探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建立的过程,培养学生微观探析与宏观探察的能力,引导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发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3.在总结难溶物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特点、平衡移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证据推理、辩证统一的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等学科核心素养。
4.在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问题,对龋齿的防治、锅炉水垢的处理分析中,形成从化学角度,用化学思维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及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1.教学重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建立和应用。
突破策略:通过设计沉淀生成的实验,设置疑问,再启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氯化银饱和溶液中的溶解平衡,从宏观现象到微观反应使学生感知到平衡的存在,利用水垢的处理,溶洞的形成,龋齿的防治理解平衡的应用。
2.教学难点:学会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论证;学会变换角度挖掘事物的本质,领悟辩证统一的思想,运用移动原理解释沉淀生成、溶解、转化的实质。
突破策略:由沉淀实验引发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再进行验证实验,说明、取证,让学生深刻体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利用沉淀完全与沉淀的溶解平衡的对立统一,感悟辩证统一的思想;通过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沉淀的生成、溶解、转化的实质。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听课表现以及课后与学生谈话交流、习题训练等方式有以下几点感受:
学生对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建立和应用理解到位,学生对难溶电解质的难溶性和溶解平衡的关系理解,变换思维角度的练习还有待于加强,设计探究生成氯化银沉淀的溶液中是否还有银离子和氯离子来引导学生认识这个问题,我感觉到这个实验的设计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用的,打破了学生思维中沉淀溶液中不会有离子存在的定式思维,从而建立了不溶的相对性和溶解的绝对性,科学实验探究的方法基本掌握,需要在后面的学习中不断应用,才能成为学生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研究化学的积极性,探究新事物的欲望,体验到化学的社会价值,而使学生乐于学化学,感受到研究科学的方法,使学生善于学化学。
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学生实验能力不足,有的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有的实验操作不规范,小组合作探究意识不强,分组后没有合理分工,导致有的学生看热闹、盲从。我认为这和平时课堂学习习惯有很大关系,我们应该提倡多采用实验课堂,加大学生动手动脑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使绝大多数的学生能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发现深入挖掘课本中涵盖科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度,同时提高学习效率,把课本中的资料及社会热点问题融入课堂,能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在每一节课中渗透,每一次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主动的去思考,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来,真正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设计;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3-0110-01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第3章第4节。本课内容以设疑、答疑、论证的方式呈现,体现了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以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应用化学原理的过程,充分展示了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能更好的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經学习了离子反应、化学平衡、平衡移动原理等,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应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问题的能力,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沉淀溶解和沉淀生成帮助学生更全面的理解离子反应和溶解平衡,变换角度看问题可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不仅从理论层面讨论分析问题,更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特点——实验探究与理论相结合,手脑并用既能“想到”也能“看到”,还能用化学原理解释实验现象的本质。根据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不仅起到引领,启示的作用,还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推手。
二、设计思路
化学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根据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中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我重新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以达到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通过沉淀实验小视频给学生体验化学的美感,激发学习的热情。亲身体验沉淀的生成,宏观辨析各种沉淀的不同颜色、状态等;指导学生进行过量NaCl溶液和少量AgNO3溶液反应后,溶液中是否还有Ag+的检验实验,与学生的已有认知形成冲突。从不同角度分析、探究问题,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自主建立、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通过设计实验探究,从宏观上更透彻的理解沉淀的生成和沉淀的溶解、转化。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学会变换观察问题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和思考,以期全面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并且学会不仅仅关注发生变化的事物本身,还要关注影响事物变化的环境。通过实验宏观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在探究中寻找证据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学自悟的能力。通过解释锅炉水垢的处理、龋齿的防治等,提高运用平衡原理的思想,感悟化学对社会环境的重要性,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常见的工业除杂流程、污水处理等技术,体会化学的社会价值及意义;从而形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分析电解质溶解度数据、水垢处理流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处理信息、运用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发展化学信息素养。
2.在体验探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建立的过程,培养学生微观探析与宏观探察的能力,引导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发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3.在总结难溶物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特点、平衡移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证据推理、辩证统一的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等学科核心素养。
4.在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问题,对龋齿的防治、锅炉水垢的处理分析中,形成从化学角度,用化学思维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及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1.教学重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建立和应用。
突破策略:通过设计沉淀生成的实验,设置疑问,再启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氯化银饱和溶液中的溶解平衡,从宏观现象到微观反应使学生感知到平衡的存在,利用水垢的处理,溶洞的形成,龋齿的防治理解平衡的应用。
2.教学难点:学会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论证;学会变换角度挖掘事物的本质,领悟辩证统一的思想,运用移动原理解释沉淀生成、溶解、转化的实质。
突破策略:由沉淀实验引发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再进行验证实验,说明、取证,让学生深刻体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利用沉淀完全与沉淀的溶解平衡的对立统一,感悟辩证统一的思想;通过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沉淀的生成、溶解、转化的实质。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听课表现以及课后与学生谈话交流、习题训练等方式有以下几点感受:
学生对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建立和应用理解到位,学生对难溶电解质的难溶性和溶解平衡的关系理解,变换思维角度的练习还有待于加强,设计探究生成氯化银沉淀的溶液中是否还有银离子和氯离子来引导学生认识这个问题,我感觉到这个实验的设计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用的,打破了学生思维中沉淀溶液中不会有离子存在的定式思维,从而建立了不溶的相对性和溶解的绝对性,科学实验探究的方法基本掌握,需要在后面的学习中不断应用,才能成为学生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研究化学的积极性,探究新事物的欲望,体验到化学的社会价值,而使学生乐于学化学,感受到研究科学的方法,使学生善于学化学。
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学生实验能力不足,有的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有的实验操作不规范,小组合作探究意识不强,分组后没有合理分工,导致有的学生看热闹、盲从。我认为这和平时课堂学习习惯有很大关系,我们应该提倡多采用实验课堂,加大学生动手动脑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使绝大多数的学生能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发现深入挖掘课本中涵盖科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度,同时提高学习效率,把课本中的资料及社会热点问题融入课堂,能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在每一节课中渗透,每一次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主动的去思考,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来,真正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