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从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迎春日”,也叫“扫尘日”,主要活动有扫尘、打年纸、准备年食等。本溪地区城乡居民腊月二十四日进行扫尘活动,家家户户进行环境卫生彻底大扫除,意在扫除一年的尘土,干干净净迎接春节。小年过后农户人家便开始筹备过年食用的丰盛食品。家家都要杀年猪,做豆腐,不太富裕的家庭,这头猪就是整个过年期间的主要食品。另外还要准备一些过年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腊月二十五日,农村几乎家家要做豆腐或者买豆腐(现在多数家庭以买豆腐为主),留做年前或年后食用。小年过后,乡下人都要到城里或集市上去办年货,城里人也要到店铺或集市上采办过年用品,打年纸要先开个年纸单子,所购之货全开列在单子上。
贴对联的地方十分广泛,尤其是在农村,屋里、院里、马厩、房门、大门、仓房、鸡架,猪圈、羊圈、牛棚、车辆,甚至碾磨、山神土地庙等都要张贴。其内容主要是贯穿“福、禄、寿、喜、财”,“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肥猪满圈”,“人马平安”等。除张贴对联之外,还要张贴条幅、门神、窗花、福字等,有的人家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吃年饭是年俗中最为重要的一顿。农村吃年饭一般都是在农历腊月三十的下午三四点钟。一般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丰盛。鸡鸭鱼肉,山珍海味,一应俱全。二是团圆。吃年饭时,按辈分入座,全家团圆,共进美餐,尽情享受一年中最美好的年饭。
饺子是贺岁的传统食品,过年包饺子,几乎是全家人的行动。多用萝卜馅和韭菜馅,图的是过日子“顺气”和“久久有财”。在饺子中,一些家庭还喜欢包进硬币,红枣、糖块等,意味着一年当中不缺钱花,生活甜蜜,包好过年饺子就放到一边,专等子夜迎年食用。
旧时守岁内容比较单调,家人团坐,食用干鲜果品,聊天讲故事,打谜语(俗称“猜闷儿”或“破闷儿”),玩纸牌。孩子们嬉闹玩耍,放鞭炮。家庭主妇给全家人寻找新衣、新袜等物,准备换新。随着社会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守岁时的主要活动,是坐在电视机前收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春节文艺晚会节目,直到午夜。也有的家庭,一边收看电视,一边打着麻将、扑克,守岁方式丰富多彩。
夜交子时,全家人都活跃起来。家长带着子女儿孙到院子当中“发纸”。在院子里拢起一大堆火,敞开房门燃放鞭炮,迎接“财神”,“喜神”到来。鞭炮之声震耳欲聋,一直燃放到零时,全家人坐到一起,共同吃年夜饭,边吃边互相祝福。吃饭过程中,家中长辈分别给晚辈发“压岁钱”,也有的是饭后发给。此时,还有一部分家庭要进行一些祭祖活动。简单的祭祖活动便是在祖谱前上供、点蜡烛、烧香、叩拜,以示不忘先人。另有子夜过后定要抱一捆烧柴进屋,象征新的一年财源广进。
拜年风俗,在本溪地区传承已久。从大年初一开始,各家互相拜年。先拜本家、本族、叔伯之亲,次拜外戚舅、姑之系,再拜世交及邻里。这种互拜活动一直持续到初五。以乡、村、村民组为单位或自发地组织起秧歌队,画上扮相,踩着高跷,在十里八村范围内挨家挨户地拜年的这一形式很是盛行。这也是在春节拜年期间惟一可见到的传统文艺形式。
正月初五日,民间这天早晨家家都要吃饺子,名曰“捏破”。大部分农村地区从初六开始,才有商户陆续开市,开市时要放一次鞭炮,以示开市大吉。
古代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十五日夜叫元夜,亦日元宵,故又称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或元夕节、灯节。元宵节是重大民族(尤其是汉族)传统节日,故有很多民俗传承。一是挂彩灯,二是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等表演。元宵节是春节后年俗中最重要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一般活动3天,十四日至十六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在农村包括仓房、鸡架以及牛、马、猪圈,就连水瓢里也要放上一只小蜡烛。四角旮旯还要用灯光照一照,传说这样可以防小偷。有河流的地方,人们还要在河里放河灯。灯节之日,人们都喜欢走出家门到各处去观灯,走百步,意寓祛除百病。靠河边的村庄,人们结伙到冰冻的河面上去轱辘冰,有“轱辘轱辘冰,腰不疼,腿不疼”之说,意寓是驱百病。
元宵节期间给亡灵送灯是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农村,天刚一露黑,家家户户就都要带着烧纸、线香、蜡烛、鞭炮等,到各自家的祖坟去送灯。在城里选择在十字路口,点上蜡烛,燃起烧纸,以表悼念孝敬之意。对这一活动,尽管各地在不同时期都采取过限制措施,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取消。
元宵是元宵节家家户户都必备的主食之一。人们都要吃元宵、汤圆。随着经济的发展,元宵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至此,年俗活动悄然结束。
贴对联的地方十分广泛,尤其是在农村,屋里、院里、马厩、房门、大门、仓房、鸡架,猪圈、羊圈、牛棚、车辆,甚至碾磨、山神土地庙等都要张贴。其内容主要是贯穿“福、禄、寿、喜、财”,“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肥猪满圈”,“人马平安”等。除张贴对联之外,还要张贴条幅、门神、窗花、福字等,有的人家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吃年饭是年俗中最为重要的一顿。农村吃年饭一般都是在农历腊月三十的下午三四点钟。一般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丰盛。鸡鸭鱼肉,山珍海味,一应俱全。二是团圆。吃年饭时,按辈分入座,全家团圆,共进美餐,尽情享受一年中最美好的年饭。
饺子是贺岁的传统食品,过年包饺子,几乎是全家人的行动。多用萝卜馅和韭菜馅,图的是过日子“顺气”和“久久有财”。在饺子中,一些家庭还喜欢包进硬币,红枣、糖块等,意味着一年当中不缺钱花,生活甜蜜,包好过年饺子就放到一边,专等子夜迎年食用。
旧时守岁内容比较单调,家人团坐,食用干鲜果品,聊天讲故事,打谜语(俗称“猜闷儿”或“破闷儿”),玩纸牌。孩子们嬉闹玩耍,放鞭炮。家庭主妇给全家人寻找新衣、新袜等物,准备换新。随着社会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守岁时的主要活动,是坐在电视机前收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春节文艺晚会节目,直到午夜。也有的家庭,一边收看电视,一边打着麻将、扑克,守岁方式丰富多彩。
夜交子时,全家人都活跃起来。家长带着子女儿孙到院子当中“发纸”。在院子里拢起一大堆火,敞开房门燃放鞭炮,迎接“财神”,“喜神”到来。鞭炮之声震耳欲聋,一直燃放到零时,全家人坐到一起,共同吃年夜饭,边吃边互相祝福。吃饭过程中,家中长辈分别给晚辈发“压岁钱”,也有的是饭后发给。此时,还有一部分家庭要进行一些祭祖活动。简单的祭祖活动便是在祖谱前上供、点蜡烛、烧香、叩拜,以示不忘先人。另有子夜过后定要抱一捆烧柴进屋,象征新的一年财源广进。
拜年风俗,在本溪地区传承已久。从大年初一开始,各家互相拜年。先拜本家、本族、叔伯之亲,次拜外戚舅、姑之系,再拜世交及邻里。这种互拜活动一直持续到初五。以乡、村、村民组为单位或自发地组织起秧歌队,画上扮相,踩着高跷,在十里八村范围内挨家挨户地拜年的这一形式很是盛行。这也是在春节拜年期间惟一可见到的传统文艺形式。
正月初五日,民间这天早晨家家都要吃饺子,名曰“捏破”。大部分农村地区从初六开始,才有商户陆续开市,开市时要放一次鞭炮,以示开市大吉。
古代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十五日夜叫元夜,亦日元宵,故又称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或元夕节、灯节。元宵节是重大民族(尤其是汉族)传统节日,故有很多民俗传承。一是挂彩灯,二是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等表演。元宵节是春节后年俗中最重要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一般活动3天,十四日至十六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在农村包括仓房、鸡架以及牛、马、猪圈,就连水瓢里也要放上一只小蜡烛。四角旮旯还要用灯光照一照,传说这样可以防小偷。有河流的地方,人们还要在河里放河灯。灯节之日,人们都喜欢走出家门到各处去观灯,走百步,意寓祛除百病。靠河边的村庄,人们结伙到冰冻的河面上去轱辘冰,有“轱辘轱辘冰,腰不疼,腿不疼”之说,意寓是驱百病。
元宵节期间给亡灵送灯是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农村,天刚一露黑,家家户户就都要带着烧纸、线香、蜡烛、鞭炮等,到各自家的祖坟去送灯。在城里选择在十字路口,点上蜡烛,燃起烧纸,以表悼念孝敬之意。对这一活动,尽管各地在不同时期都采取过限制措施,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取消。
元宵是元宵节家家户户都必备的主食之一。人们都要吃元宵、汤圆。随着经济的发展,元宵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至此,年俗活动悄然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