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眼的光影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hui2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月,旅行至双廊。傍晚独自在洱海边行走,但见黄色的曼陀罗开在街边,挤挤挨挨;闪烁在黑夜的灯火,连绵却又错落,如同星星。我像个失心的人,所有一切只是背景,内心越发寂寞。
  走在我前面的两位老人像是来度蜜月的。我想到自己的母亲和父亲,眼角含泪。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怪怪的感觉,不像是感动,更多的是委屈。
  起风了,海面微波起伏,一层一层皱起推进。海的尽头,夕阳沉在山后,给山镶了金边,仿佛山那边是另一个世界,那里的光亮也是另外的光影。而近处的山,全黑了,山下的房子也成了灰白,整个世界都沉静了。
  几时起,我会对一些陌生的事物有着这般的情分?我不记得了。它们可能会是沿途遇见的一朵花、山涧的一弯水、田间的一畦菜,又或是那个认真干活的匠人。兴许是我对熟知的人事倦怠已久,而这些遇见给了我鲜活的气息和支撑我前行的力量。
  不知从何时起,我慢慢失去了好奇心,这是一种让我害怕甚至惶恐的心态,仿佛青春一夜之间弃我而去,又或是某些与青春相关联的憧憬都不再属于我了。不知不觉中,我厌倦一切,万物于我索然无味,如同坠入沼泽,周遭都是陈腐。
  那日在束河古镇,沿着溪水行走,有个纳西族男人蹲在三眼井边剖鱼,他的女儿在玩水。水不是用来玩的,知道吗?说得很轻很温柔。小姑娘三岁左右,嘴里不停地问,你说什么呀,你说什么呀?手却是一刻也没离开水。父亲提高了声音,并无斥责,却也是摆明了要让女儿知晓其意的执着。
  在纳西人的心目中,水是吉祥之源。纳西东巴文化和民间的传统祝福语中,都少不了说“愿流水满塘”这句祝词。想必,父亲是想告诉女儿:怀着敬畏之心去对待水。
  原本只是不经意的一瞥,所见,也只是平凡生活里的某一刻,为何我会着迷,甚至驻足呢?
  只是粗浅的生活,却怀着真心去过,不焦虑,不怠慢。原来,是他们的态度吸引了我。
  海边行走的人,越来越多。我躲到僻静处,倚在一棵榕树上,看向前方,目光越过南诏风情岛,投向远处。无法再向前了,苍山被夜色笼罩成屏障。想到白日去苍山时的光景,我轻叹一声,许是失望了,转而望向天空。
  好美!我幾乎要喊出来了。看着那片云,如同知己那般对视。云,成叶状,没有一丝杂质,悬在空中,沉静得如同墨玉。而天空,像块淡蓝色的幕布,衬托它,成就此刻的惊艳。
  这等喜悦,我自然懂得,如同伯牙之遇子期。内心真正的懂得,兴许就在最初的对视,心与心交融,直至成为永恒的获得。
  王朔一定是喜好如此“光影”的,不然他怎得“最好的爱情是惊鸿一瞥,从此不知下落”这样的文字。
  那般自然,无需争宠,亦不必献媚,只在恰当的时候表达自己。于我,只是那一眼的光影,便获得了这般的心思,足矣!
  选自《长沙晚报》
其他文献
时光无法倒流,“往事”却可以狂欢,只因有了微信。两年前,我还对微信为何物一无所知,有位文友数落我“土老帽”,拿过我的手机装了微信,接着一番耳提面命,言传身教,懵懂间我闯入了微信“群”。百度对“群”的解释无法一言以蔽之,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三个以上的人或者禽兽相聚而成的集体”,我也多少明白了,微信中何以有三人为“群”的规则。最初如履薄冰,但有一就有二,很快便有各类“群”向我招手,于是乎近亲繁殖
小时候,一件衣服必定要我们姐妹三人都穿过。我是大姐,有机会穿新衣服。我穿小了二妹穿。轮到三妹穿了,衣服已经旧得不成样子,她每次都噘着嘴很不情愿。那次我穿上一件的确良碎花薄衬衣,两个妹妹羡慕得两眼放光。不过她们的眼神即刻就黯淡下去———轮到她们穿时衣服就旧了。那件衬衣,渐渐被洗得褪了色,而且袖口都磨破了,母亲只好补袖口。三妹气鼓鼓地说:“我不穿补丁衣服!”母亲补着衣服,头也不抬,说:“新三年,旧三年
二十年前,与朋友去扬州游玩,穿过一条幽深小巷,寻到大名鼎鼎的富春茶社,屁股还未坐定,我就吵着要吃烫干丝。在上海一些江浙风味的饭店里有鸡火干丝或蟹粉干丝,但没有烫干丝。烫干丝只在扬州、南京等地的茶楼里有,这是苏北食客的福分。我之所以对烫干丝有意,还是受了周作人文章的蛊惑:“江南茶馆中有一种‘干丝’,用豆腐干切成细丝,加姜丝酱油,重汤炖熟,上浇麻油,出以供客,其利益为‘堂倌’所独有。豆腐干中本有一种‘
豆腐哪里都有做的,但是洧川豆腐很多人都学不来。也有洧川人到外地做豆腐卖的,他们自己都承认,同一个人,一样的方法一样的流程,水土变了,就做不出洧川味儿。一个磨豆腐的叔叔曾经向我炫耀:“我年轻的时候,拉着豆腐去开封卖,就是用秤钩勾起来,专门让别人看洧川的豆腐有多筋道。”确实如此,洧川的豆腐特别筋道,水中千滚豆腐不烂,绵软可口。曾经有朋友拿着洧川的豆腐让开封的大厨加工,哪知道,大厨菜做得非常好看,豆腐却
大约所有动物的味蕾天生就会本能地分辨甜和苦的味道,自有记忆起,我就喜欢吃糖。当然,与所有的儿童一样,我钟情的是那种将糖果直接咀嚼时产生的快感,它让人感到的是一种沁入肺腑的甜蜜幸福,尽管大人们常常用蛀牙的痛苦来恐吓乳臭小儿,但是谁又能够阻挡得住儿童大肆嚼糖的幸福生活呢?我们的童年遭受过没有糖的日子,因而对糖的渴望化作一股对甜食的强烈欲望,让我们千方百计地去寻找糖的代偿品。那时,甘蔗和各种各样稀有的水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拍得虽然好,但是逻辑却弄反了,并不是那些食物丢掉了、风化了,而是我们的舌尖不行了。味道锈了,舌头也跟着老了。在野夫的《看不见的江湖》中,他写了一个旧时狱友———黎爷。黎爷是一级厨师,有一次,野夫和他比做拍黄瓜,两盘菜不分名姓,大家盲吃,结果都说其中一盘好吃,翻开盘底一看,果然写的是黎爷的名号。黎爷做拍黄瓜有诀窍:诀窍就在一拍之中,野夫用的是铁刀拍的,黄瓜上有铁腥味,黎爷是用木
入了冬,正是大快朵颐的时节,天寒地冻的,让人想起外婆的一手好厨艺。荆楚小镇,多有腌白菜的传统,尤其是祖辈的人,喜欢这些琐碎的工艺,一菜一叶,有滋有味。我小时候住在外婆家,常看她腌白菜。新摘的白菜是水灵鲜嫩的,我干不来这活,但也喜欢跟着外婆往屋后跑。她把那些品相好的白菜挑出来,削去根,剥去那些残损的叶子,一棵棵仔细洗干净,再一层层放到菜坛子里,撒下细细的盐,然后用砖石压着,等过上三五天,卤水就出来了
单位附近新开了一家饭店,专门做烧鸽子。听说生意还挺红火。我每当从那里经过,心头都会为之一沉。鸽子于我,有着太多的记忆了。小的时候,我家邻居小六子家养了许多鸽子。准确地说,是小六子的二哥养了许多鸽子。在我刚学数数的时候,我就到他们家数鸽子。鸽子在窝里不动时好数,但要是飞到天空中,就很难。即使这样,我们众多的小孩子凑在一起也还是爱仰望天空数来数去。我最喜欢小六子家的两只白鸽子,那鸽子的腿上通常被主人綁
上半年搬到城南居住,耳中总有一些蛙鸣声,疑心是自己耳朵恍惚。有一天,我老婆说,奇怪了,这老城区居然天天有青蛙叫。我才明白我耳听不虚。我家楼前有条小河,其实在我这个固城湖畔相国圩里长大的水乡人眼里,它算不上是条河,只能称为沟。无奈城里人稀罕水,一条细流称为河,还设了河长,戳个木牌牌在水沿。我入乡随俗,姑且称它为河,这河里水不宽,也不深,水面上長着水葫芦水花生之类的水生物。在水乡人眼里,有水应该有水草
雨后的清晨,我来到嘉峪关新城草湖湿地看日出。黎明里,广袤的草湖十分静谧,一丝微风都没有,应该是草湖收容了昨夜狂暴的风与滂沱的雨。此时,湖面上乳雾升腾,难以察觉的光正在一点一点亮起来。我看见,长在高处的红柳,由暗变亮只花费几分钟,轮廓由模糊到清晰的微妙变化也只是几分钟。芦苇、水草在光的涂抹下,纷纷由深黑转为明亮,当然,住在里面的鸟儿们也一樣。首先在微光里歌唱的是鸟儿们。五点四十分左右,鸟儿们陆续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