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砌体结构裂缝是在建筑工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结构裂隙控制看来是一个比较简单、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却是一门涉及力学、热工学、材料学等多项专业知识的综合性技术问题,是建筑工程中确保工程质量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从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分析总结,通过对砌体结构裂隙成因的分析、提出了预防和控制裂隙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墙体裂隙;成因分析;防控措施
1.裂隙形成原因分析
在多层砌体结构建筑物中,墙体裂隙多有发生,裂隙出现的时间因不同的建筑物而异,但多发生在新建房屋的l-3年内;缝宽不等,严重者形成贯穿性裂缝。产生裂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两方面原因:
一是由静荷载或动荷载变化引起的裂隙。
二是由温度变化、不均匀沉降或膨胀等变形产生应力引起的裂隙。
砌体裂隙绝大部分是由于变形引起的,温度变化是引起墙体开裂的主要因素。由于砖砌体的线膨胀系数与钢筋混凝土线膨胀系数的存在差异,因此当温度发生变化时,二者产生变形差异。此外,由于建筑物中的构件大多属于超静定杆件,具有多个约束,对由于温度变化所引起的变形将予以限制。从而会在构件内产生温度应力。对墙体与混凝土之间的变形差异势必在砌体中产生很大的拉力和剪力.这些力超过一定限度时,砌体就产生错位裂隙,温度裂隙是造成墙体早期开裂的主要原因。由于温度应力和变形而产生的裂隙具有“顶层重下层轻”、“两端重中间轻”、“阳面重阴面轻”的特点与规律。
1.1水平裂隙
多见于顶层横墙、纵墙、“女儿墙”及山墙处。当屋面保温隔热较差,屋面板受热膨胀对墙体产生水平推力,由于墙体在端部收缩要大于中部且砌体抗剪能力较低,使纵横墙与屋盖的接触面上产生水平裂隙。
1.2垂直裂隙
主要出现在窗台墙处、过梁端部及楼层错层处。此种裂隙主要由于温度变化,墙体受到楼板的拉应力作用,在门窗洞口处产生应力集中效应而拉裂.或因冷缩变形,在与墙漆之间变形差异最大的钢筋混凝上梁端和楼板错层处,引起墙体垂直开裂。
1.3“X”形裂缝
多数沿砌体灰缝开裂,主要受房屋热胀冷缩的反复作用形成,而底层墙体产生的X形裂缝则是由于基础不平整或不均匀沉降引起。
1.4“八”字形裂缝与倒“八”字形裂隙
八字形裂隙主要出现在横墙与纵墙两端部,此种裂缝属正八字形的热胀裂缝,随温度升降而变化.其原因是由于设计与施工中的缺陷,使屋面保温层的热阻减少甚至失效,致使屋面板温度变形大于砌体温度变形,当产生一定的温度应力,屋面板的推力就传给墙体,并因墙体温度附加应力在房屋两端较大,当砌筑砂浆强度较低时,则易发生剪力产生的主拉应力,当超过砌体抗拉极限时,墙体即出现八字形开裂。
倒八字形裂隙属冷缩裂隙,主要出现在纵横墙两端的窗洞口处,尤以顶层两端窗洞口处最严重。由于墙体冷缩附加应力在墙体两端较大,当房屋收缩变形大于墙体时.在门窗洞口处产生应力相对集中而导致形成倒八字形裂隙,使墙体开裂。
2.控制措施
2.1防裂隙的设计措施
砌体结构裂隙一旦产生.就会降低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严重裂隙还会影响结构安全,同时对裂隙进行“加固补强”困难较大,因此防止、控制砌体结构产生裂隙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从计算角度控制,由于砌体裂隙主要是由间接作用引起的,而目前尚无统一的规范,因此设计人员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认真进行温度变化与材料胀缩系数不同等间接作用引起的砌体附加应力的定量计算,对间接作用可能引起的附加应力给予充分考虑,并对砌体强度进行分析计算,以减少在通常温差下变形裂隙的产生。
其次要采取构造措施:加强设置钢筋砼圈梁,提高墙体的整体性。在建筑顶层每个开间、在错层处及屋面不等高处必须设置圈梁;顶层外圈梁应设计为暗圈梁,不应外漏.使外圈梁免受阳光直接照射或大气影响;无论“女儿墙”高低,均要设置钢筋混凝±压顶圈梁,并与“构造柱”连为整体,以抵抗裂缝的产生;除据规范要求设置“构造柱”外,在“L”“I”“L”平面形状中的纵横墙交接处必须设置“构造柱”,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墙体的可延性,约束墙体裂缝的扩展;屋面“挑檐”为外露结构,在一天内的温度变化较大,不仅本身容易开裂,而且对墙体开裂也有一定的影响,故应适当增加“挑檐”纵向配筋并增设“变形缝”或“后浇带”,以减少收缩。“后浇带”的做法是在其纵向受力较小的中间适当部位,预留300mm宽的“后浇带”,用钢筋贯通,在施工40-60天后再二次浇筑,以起到先放后抗的控制作用。
再次使用伸缩缝控制,为控制裂隙的产生,在建筑物的平面布置设计中,结构的平面形状应力求规则对称,如平面形状不规则,应尽量采用“伸缩缝”将其分成若干独立规则单元,“以放为主,抗放兼施”,以避免由于墙体温度变化产生竖向开裂。根据多年实际经验,只要按规范每隔一定距离留一条“伸缩缝”,按“留缝就不裂”的简单方法,在一般情况即可得到基本控制。
2.2防止裂缝的施工措施
(1)砌体砌筑时应上、下错缝,内外搭接,水平灰缝及竖向灰缝应饱满,施工时要求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不低于80%。严禁以铺浆代替灌缝,转角和交换处应同时砌筑,半砖使用率不得超过5%。
(2)严把材料质量关,对不合格的材料坚决不用。
(3)构造柱与墙体闯应设2?6拉结筋,间距为500mm,每端伸入墙内1m或至洞口边。
(4)在预制过梁遇构造柱的搭接长度不足250mm时,应改为现浇,并伸人构造柱内。
(5)沉降缝、伸缩缝、后浇带施工时,要将缝内杂物剔除干净,先用灰浆湿润.保证浇筑的整体性,使缝能正常发挥作用。
(6)当施工或材料质量低劣时,墙体裂缝呈不规则状,且分布不均匀。但当施工顺序不合理时,则能产生较集中的明显的裂缝。对工序不合理引起的裂隙预防,应认真分析房屋结构.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应先建主体后建附属,先建重而高部分,后建轻而低部分,对大面积现浇板,应设置后浇带。
3.常用的裂隙处理方法
(1)对于轻微裂隙可用水泥砂浆加107胶嵌补缝即可,也可采用新型的裂缝处理材料灌注封堵。
(2)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抹面加固法,剔灰缝深12cm,膨胀锚栓固定,间距500mm,呈梅花型分布。挂钢筋直径为6mm间距为250mm的钢筋网,M10水泥砂浆40mm厚,2-3遍成活,要注意喷水养护预防空鼓。
(3)对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砌体裂隙,应先加固地基,等沉降置达到稳定标准(平均日沉量0.02~0.03以内)后,再加固墙体。
(4)当屋面保温层未达到热工要求和节能标准时,应重做屋面保温层,保温层使用的绝热材料要满足表观密度、粒经、导热系数与含水率等各项技术指标的要求,在施工中要严格按照设计和现行施工规范的要求施工,力求达到设计的保温效果。
4.结语
当前建筑物正向高层、大型建筑的形式发展,但是砌体结构仍被继续广泛采用。砌体结构裂隙控制虽然是老调重弹,但是由于建筑材料的升级换代、根据不同结构部位使用要求,裂隙控制仍然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不断探寻创新的技术问题。控制裂隙,重点在防,并需要从设计、施工上共同努力,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裂措施,加大主动控制的力度,才能提高新建房屋质量的可靠性。只要严格执行规定,做到设计与施工紧密配合,控制裂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关键词】墙体裂隙;成因分析;防控措施
1.裂隙形成原因分析
在多层砌体结构建筑物中,墙体裂隙多有发生,裂隙出现的时间因不同的建筑物而异,但多发生在新建房屋的l-3年内;缝宽不等,严重者形成贯穿性裂缝。产生裂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两方面原因:
一是由静荷载或动荷载变化引起的裂隙。
二是由温度变化、不均匀沉降或膨胀等变形产生应力引起的裂隙。
砌体裂隙绝大部分是由于变形引起的,温度变化是引起墙体开裂的主要因素。由于砖砌体的线膨胀系数与钢筋混凝土线膨胀系数的存在差异,因此当温度发生变化时,二者产生变形差异。此外,由于建筑物中的构件大多属于超静定杆件,具有多个约束,对由于温度变化所引起的变形将予以限制。从而会在构件内产生温度应力。对墙体与混凝土之间的变形差异势必在砌体中产生很大的拉力和剪力.这些力超过一定限度时,砌体就产生错位裂隙,温度裂隙是造成墙体早期开裂的主要原因。由于温度应力和变形而产生的裂隙具有“顶层重下层轻”、“两端重中间轻”、“阳面重阴面轻”的特点与规律。
1.1水平裂隙
多见于顶层横墙、纵墙、“女儿墙”及山墙处。当屋面保温隔热较差,屋面板受热膨胀对墙体产生水平推力,由于墙体在端部收缩要大于中部且砌体抗剪能力较低,使纵横墙与屋盖的接触面上产生水平裂隙。
1.2垂直裂隙
主要出现在窗台墙处、过梁端部及楼层错层处。此种裂隙主要由于温度变化,墙体受到楼板的拉应力作用,在门窗洞口处产生应力集中效应而拉裂.或因冷缩变形,在与墙漆之间变形差异最大的钢筋混凝上梁端和楼板错层处,引起墙体垂直开裂。
1.3“X”形裂缝
多数沿砌体灰缝开裂,主要受房屋热胀冷缩的反复作用形成,而底层墙体产生的X形裂缝则是由于基础不平整或不均匀沉降引起。
1.4“八”字形裂缝与倒“八”字形裂隙
八字形裂隙主要出现在横墙与纵墙两端部,此种裂缝属正八字形的热胀裂缝,随温度升降而变化.其原因是由于设计与施工中的缺陷,使屋面保温层的热阻减少甚至失效,致使屋面板温度变形大于砌体温度变形,当产生一定的温度应力,屋面板的推力就传给墙体,并因墙体温度附加应力在房屋两端较大,当砌筑砂浆强度较低时,则易发生剪力产生的主拉应力,当超过砌体抗拉极限时,墙体即出现八字形开裂。
倒八字形裂隙属冷缩裂隙,主要出现在纵横墙两端的窗洞口处,尤以顶层两端窗洞口处最严重。由于墙体冷缩附加应力在墙体两端较大,当房屋收缩变形大于墙体时.在门窗洞口处产生应力相对集中而导致形成倒八字形裂隙,使墙体开裂。
2.控制措施
2.1防裂隙的设计措施
砌体结构裂隙一旦产生.就会降低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严重裂隙还会影响结构安全,同时对裂隙进行“加固补强”困难较大,因此防止、控制砌体结构产生裂隙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从计算角度控制,由于砌体裂隙主要是由间接作用引起的,而目前尚无统一的规范,因此设计人员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认真进行温度变化与材料胀缩系数不同等间接作用引起的砌体附加应力的定量计算,对间接作用可能引起的附加应力给予充分考虑,并对砌体强度进行分析计算,以减少在通常温差下变形裂隙的产生。
其次要采取构造措施:加强设置钢筋砼圈梁,提高墙体的整体性。在建筑顶层每个开间、在错层处及屋面不等高处必须设置圈梁;顶层外圈梁应设计为暗圈梁,不应外漏.使外圈梁免受阳光直接照射或大气影响;无论“女儿墙”高低,均要设置钢筋混凝±压顶圈梁,并与“构造柱”连为整体,以抵抗裂缝的产生;除据规范要求设置“构造柱”外,在“L”“I”“L”平面形状中的纵横墙交接处必须设置“构造柱”,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墙体的可延性,约束墙体裂缝的扩展;屋面“挑檐”为外露结构,在一天内的温度变化较大,不仅本身容易开裂,而且对墙体开裂也有一定的影响,故应适当增加“挑檐”纵向配筋并增设“变形缝”或“后浇带”,以减少收缩。“后浇带”的做法是在其纵向受力较小的中间适当部位,预留300mm宽的“后浇带”,用钢筋贯通,在施工40-60天后再二次浇筑,以起到先放后抗的控制作用。
再次使用伸缩缝控制,为控制裂隙的产生,在建筑物的平面布置设计中,结构的平面形状应力求规则对称,如平面形状不规则,应尽量采用“伸缩缝”将其分成若干独立规则单元,“以放为主,抗放兼施”,以避免由于墙体温度变化产生竖向开裂。根据多年实际经验,只要按规范每隔一定距离留一条“伸缩缝”,按“留缝就不裂”的简单方法,在一般情况即可得到基本控制。
2.2防止裂缝的施工措施
(1)砌体砌筑时应上、下错缝,内外搭接,水平灰缝及竖向灰缝应饱满,施工时要求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不低于80%。严禁以铺浆代替灌缝,转角和交换处应同时砌筑,半砖使用率不得超过5%。
(2)严把材料质量关,对不合格的材料坚决不用。
(3)构造柱与墙体闯应设2?6拉结筋,间距为500mm,每端伸入墙内1m或至洞口边。
(4)在预制过梁遇构造柱的搭接长度不足250mm时,应改为现浇,并伸人构造柱内。
(5)沉降缝、伸缩缝、后浇带施工时,要将缝内杂物剔除干净,先用灰浆湿润.保证浇筑的整体性,使缝能正常发挥作用。
(6)当施工或材料质量低劣时,墙体裂缝呈不规则状,且分布不均匀。但当施工顺序不合理时,则能产生较集中的明显的裂缝。对工序不合理引起的裂隙预防,应认真分析房屋结构.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应先建主体后建附属,先建重而高部分,后建轻而低部分,对大面积现浇板,应设置后浇带。
3.常用的裂隙处理方法
(1)对于轻微裂隙可用水泥砂浆加107胶嵌补缝即可,也可采用新型的裂缝处理材料灌注封堵。
(2)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抹面加固法,剔灰缝深12cm,膨胀锚栓固定,间距500mm,呈梅花型分布。挂钢筋直径为6mm间距为250mm的钢筋网,M10水泥砂浆40mm厚,2-3遍成活,要注意喷水养护预防空鼓。
(3)对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砌体裂隙,应先加固地基,等沉降置达到稳定标准(平均日沉量0.02~0.03以内)后,再加固墙体。
(4)当屋面保温层未达到热工要求和节能标准时,应重做屋面保温层,保温层使用的绝热材料要满足表观密度、粒经、导热系数与含水率等各项技术指标的要求,在施工中要严格按照设计和现行施工规范的要求施工,力求达到设计的保温效果。
4.结语
当前建筑物正向高层、大型建筑的形式发展,但是砌体结构仍被继续广泛采用。砌体结构裂隙控制虽然是老调重弹,但是由于建筑材料的升级换代、根据不同结构部位使用要求,裂隙控制仍然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不断探寻创新的技术问题。控制裂隙,重点在防,并需要从设计、施工上共同努力,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裂措施,加大主动控制的力度,才能提高新建房屋质量的可靠性。只要严格执行规定,做到设计与施工紧密配合,控制裂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