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观察在消化内科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 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消化内科中120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人选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中医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71.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能显著提高消化内科中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并应用于今后临床中。
【关键词】 西医 消化内科 上消化道出血 中医
消化道出血包括了食管及胃肠道出血,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症候群。上消化道出血包含食管、胃至十二指肠、胰胆部位出现病变后的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属于常见急症,其致死率在8%-13.7%[1]。临床上多采用西药、内镜等方式治疗,但西药疗效并不十分理想,部分患者内镜治疗依从性较差。因此,笔者特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中医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120例病人纳入研究,患者均经胃镜确诊。根据临床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中男、女分别41例、19例,年龄24-62岁,平均(49.7±4.5)岁;出血原因:胃黏膜急性病变9例,胃部肿瘤1例,胃部溃疡31例,肝硬化19例。对照组中男、女分别40例、20例,年龄22-68岁,平均(48.7±5.2)岁;出血原因:胃黏膜急性病变10例,胃部肿瘤1例,胃部溃疡29例,肝硬化20例。两组间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治疗过程,并自愿参与研究。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患均予以西医常规疗法,留置胃管、禁食水,常规予以胃酸抑制剂、硫酸铝保护胃肠道黏膜、血凝酶止血(1KU静推,间隔12h1次)、补充血容量,留置三腔两囊管常规压迫止血,静滴奥曲肽针剂,以减少门静脉、侧支循环血流,快速止血。观察组在西医常规基础上予以中药治疗,选白芨粉、大黄粉、三七粉各3g,与10.9%的氯化钠溶液100ml混匀后,经留置胃管注入或者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1月。
1.3 疗效判定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临床症状,并对疗效进行判定:①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生命体征稳定,大便潜血呈阴性,则为治愈;②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生命体征稳定,则有显效;③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恢复,潜血阳性改善为++~+++,则为有效;④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者,则为无效[2]。临床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笔者完成,最终确保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初步数据录入EXCEL(2003版)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并采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处理,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采用检验;检验结果以P<α(α<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分析
经治疗后,观察组治愈15例,显效39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3%(59/60);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27例,有效13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71.7%(43/60),观察组明显观察组比对照组高,组间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论
上消化道出血急性发生属于消化系统中的危急重症,若临床治疗不当、抢救不及时,均可能引起患者大出血,对病人的生命有严重威胁。该症发生的病因多种多样,患者胃酸碱度、血管受侵蚀程度、溃疡程度、胃肠道黏膜情况、静脉曲张程度等,都对病情进展、出血量有直接影响[3]。本研究中西医常规疗法,选择奥美拉唑为胃酸抑制剂、奥曲肽进行止血,同时联合胃管、禁食水、补充血容量等常规治疗,具有一定疗效。结果显示,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7%,与相关文献[4]结果相近。
上消化道出血在中医辨证属于血症吐血,其病位于胃肠,与肝脾相关[5]。病因与内伤饮食、嗜酒、忧思恼怒、过度劳累、脾气虚弱等相关,病人肝虚不能藏血、血无所归,最终导致便血、吐血症状,病情属于虚实之症。笔者在对照组的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中药白芨、大黄和三七粉联合治疗,具有止血、补血之效。中药治疗的费用更低、副作用更少、使用方便,患者更易接受。其中中药三七有化瘀、补血、止血等功效;白芨具有良好的收敛止血,生肌消肿作用;大黄则攻积导泻、泻下以通便。现代药理[3]显示,大黄能有效抑制上消化道的运动,有助于缓解出血部位受到的机械性损伤,促使损伤部位血小板凝集,快速达到止血作用。相关研究显示[4],大黄还能加速肠道内积血的排泄,尤其能降低肝炎肝硬化导致消化道出血后肝性脑病的发病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疗效较对照组高出26.6%,统计学分析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能提高疗效。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法在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中具有理想效果,值得在今后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罗挑战.中医“和法”治疗消化内科常见疾病中的临床实践与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6):304-304,305.
[2]罗满芳,李金萍.纯中医治疗上消化道出血257例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2,08(6):59-60.
[3]崔继君.探析中医在消化内科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2):7688-7689.
[4]甘军.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26-127.
[5]陈国华.中医治疗上消化道出血30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37-38.
作者简介:姜康树(1970.07---),男,汉族, 江苏连云港人,本科,副主任医师,灌南县新区人民医院,主要研究方向:消化内科。
【关键词】 西医 消化内科 上消化道出血 中医
消化道出血包括了食管及胃肠道出血,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症候群。上消化道出血包含食管、胃至十二指肠、胰胆部位出现病变后的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属于常见急症,其致死率在8%-13.7%[1]。临床上多采用西药、内镜等方式治疗,但西药疗效并不十分理想,部分患者内镜治疗依从性较差。因此,笔者特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中医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120例病人纳入研究,患者均经胃镜确诊。根据临床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中男、女分别41例、19例,年龄24-62岁,平均(49.7±4.5)岁;出血原因:胃黏膜急性病变9例,胃部肿瘤1例,胃部溃疡31例,肝硬化19例。对照组中男、女分别40例、20例,年龄22-68岁,平均(48.7±5.2)岁;出血原因:胃黏膜急性病变10例,胃部肿瘤1例,胃部溃疡29例,肝硬化20例。两组间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治疗过程,并自愿参与研究。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患均予以西医常规疗法,留置胃管、禁食水,常规予以胃酸抑制剂、硫酸铝保护胃肠道黏膜、血凝酶止血(1KU静推,间隔12h1次)、补充血容量,留置三腔两囊管常规压迫止血,静滴奥曲肽针剂,以减少门静脉、侧支循环血流,快速止血。观察组在西医常规基础上予以中药治疗,选白芨粉、大黄粉、三七粉各3g,与10.9%的氯化钠溶液100ml混匀后,经留置胃管注入或者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1月。
1.3 疗效判定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临床症状,并对疗效进行判定:①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生命体征稳定,大便潜血呈阴性,则为治愈;②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生命体征稳定,则有显效;③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恢复,潜血阳性改善为++~+++,则为有效;④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者,则为无效[2]。临床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笔者完成,最终确保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初步数据录入EXCEL(2003版)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并采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处理,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采用检验;检验结果以P<α(α<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分析
经治疗后,观察组治愈15例,显效39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3%(59/60);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27例,有效13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71.7%(43/60),观察组明显观察组比对照组高,组间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论
上消化道出血急性发生属于消化系统中的危急重症,若临床治疗不当、抢救不及时,均可能引起患者大出血,对病人的生命有严重威胁。该症发生的病因多种多样,患者胃酸碱度、血管受侵蚀程度、溃疡程度、胃肠道黏膜情况、静脉曲张程度等,都对病情进展、出血量有直接影响[3]。本研究中西医常规疗法,选择奥美拉唑为胃酸抑制剂、奥曲肽进行止血,同时联合胃管、禁食水、补充血容量等常规治疗,具有一定疗效。结果显示,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7%,与相关文献[4]结果相近。
上消化道出血在中医辨证属于血症吐血,其病位于胃肠,与肝脾相关[5]。病因与内伤饮食、嗜酒、忧思恼怒、过度劳累、脾气虚弱等相关,病人肝虚不能藏血、血无所归,最终导致便血、吐血症状,病情属于虚实之症。笔者在对照组的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中药白芨、大黄和三七粉联合治疗,具有止血、补血之效。中药治疗的费用更低、副作用更少、使用方便,患者更易接受。其中中药三七有化瘀、补血、止血等功效;白芨具有良好的收敛止血,生肌消肿作用;大黄则攻积导泻、泻下以通便。现代药理[3]显示,大黄能有效抑制上消化道的运动,有助于缓解出血部位受到的机械性损伤,促使损伤部位血小板凝集,快速达到止血作用。相关研究显示[4],大黄还能加速肠道内积血的排泄,尤其能降低肝炎肝硬化导致消化道出血后肝性脑病的发病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疗效较对照组高出26.6%,统计学分析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能提高疗效。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法在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中具有理想效果,值得在今后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罗挑战.中医“和法”治疗消化内科常见疾病中的临床实践与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6):304-304,305.
[2]罗满芳,李金萍.纯中医治疗上消化道出血257例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2,08(6):59-60.
[3]崔继君.探析中医在消化内科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2):7688-7689.
[4]甘军.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26-127.
[5]陈国华.中医治疗上消化道出血30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37-38.
作者简介:姜康树(1970.07---),男,汉族, 江苏连云港人,本科,副主任医师,灌南县新区人民医院,主要研究方向:消化内科。